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在巴国考古和巴文化研究中有重要地位,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宣汉罗家坝》是巴文化研究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它的出版将大大推动罗家坝遗址考古和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报告中的方形墓坑的M33应为船棺葬,可至少推测复原出7具船棺。M33出土了一件标准的楚式缶,有耳,同墓所出的铜环推测跟耳配套,时代为战国时期。船棺葬并非巴人特有葬俗,推测广元和汉中至少一部分为蜀所控制,并存在一条蜀和中原地区直接联系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根据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本根据成都平原等地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2016年3月~2018年7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青白江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在成都市北部的青白江区大弯镇共抢救性清理274座东周墓葬。其中M180、M185两座墓葬为船棺墓,共出土陶罐、尖底盏、器盖等各类陶器24件,铜敦、剑、戈、矛、钺、斤、凿等铜器33件。两墓年代为春秋晚期,丰富的随葬品为释读巴蜀图符的性质及探讨东周时期古蜀社会、文化变革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5.
蛮洞坡崖墓群发现于1987年,在对M1的抢救性发掘中清理出画像石棺一具,这是重庆地区首具经考古出土的画像石棺。但发掘资料一直未正式刊布。2010年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整理工作,对M1重新进行了测绘。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判断,M1的时代应在东汉晚期。M1出土石棺画像题材主要为伏羲女娲、双阙、各类人物等,棺身侧面画像皆表现在各个分格内,并表现出强烈的对称风格,在川渝已出土画像石棺中非常罕见,为相关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峡江地区瓮棺葬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瓮棺葬结构与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认为峡江地区瓮棺葬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是战国秦汉时期除黄河下游及辽东地区之外的重要瓮棺葬流行地区。峡江地区瓮棺葬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种葬俗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2010年四川汉源县麦坪遗址发现了一座瓮棺葬(M1),其年代应为西汉时期,属于中原文化(关中及河南地区)系统的瓮棺葬,是中原文化南下的产物,对于"西南丝绸之路"线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庆在历史上是古巴国的都城,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早在秦汉时就成为川东的重镇。解放后,在考古发掘方面有不少重要的发现,如巴县冬笋坝发掘的巴人船棺葬出土了不少的巴人铜兵器,过去都进行过报导和撰写了文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文物战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这些收获对重庆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近几年来文物考古的主要收获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宣汉罗家坝巴文化墓地中规格最高的墓葬M33,实际上是两座具有打破关系的墓葬,被打破者为船棺合葬墓,出土器物受到了楚文化和蜀文化的影响,墓主人有可能属于巴文化的王者或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10.
论船棺葬     
船棺葬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地乃至太平洋群岛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本文广泛收集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有关船棺葬的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进而论述了船相葬的分布、时代、族属和所反映的丧葬观念.文章认为,行船棺葬的民族均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船棺葬俗实际是海洋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船是海洋民族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死后以船为棺,目的是满足死者在想象的另一世界中的生存需要,并祈求死者福佑活着的人们,即行船棺葬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神.它集中体现了海洋民族的信仰,追求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万家园墓葬区清理了春秋时期的墓葬M181,该墓规格较高,为一椁两棺、三鼎二簠.从出土的随葬品看,既有中原器物,又有楚器,这种文化共存现象,反映了当时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84年6月,上海普陀区工业分公司工程队在陕西北路挖下水道时发现两座清代墓葬。上海博物馆考古部派员前往作了清理。墓葬距地表0.5米。结构简单,只在棺外用糯米浆三合土封闭。其中一座为夫妇合葬墓,编号为陕M1—1(女)、陕M1—2(男)。另一座墓为单棺,编号为陕M2。两座墓棺外均髹黑漆,棺前宽后窄,棺盖凸起呈弧形。陕M1—2棺内后和钉有铜镜一面,陕M1—1、陕M2棺内后和各钉圆形铜皮一块。两墓尸体均已腐朽。陕M2未见随葬品,陕M1随葬有金银饰件和玉器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一"战国半两"钱币出土概况蒲江县位于成都市郊区,四川盆地西南部之缘,地处平原﹑丘陵和山地,有蒲江河﹑临溪河流经;境内曾多次发现船棺墓,主要有1981年秋,在东北公社发现的一座船棺墓葬;次年九月,距此墓一米处又发现与之并列的一座船棺墓葬,都无钱币出土1。1998年9月,蒲江县鹤山镇飞龙村西侧的小河边,暴露出一处船棺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船棺,长5.78﹑宽1.01﹑高0.96m;用圆木制成,上半部截去,形成平顶,正中一段挖  相似文献   

14.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在1994年第五次发掘以后,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1998年春,在晋侯墓地范围内,被盗掘大型墓葬一座,经钻探发现这里有两座墓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这两座墓葬(编号M113、M114)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大批随葬器物。两座墓葬位于晋侯墓地的最东侧,均为单墓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114为一椁一棺,出土有殉车、殉狗及殉人,随葬品包括铜、陶、原始瓷、玉、金、蚌、漆和骨器共200多件组,其中叔矢方鼎有40多字的铭文;M113亦为一椁一棺,主要随葬品有铜、陶、玉、蚌器共144件组。从两墓出土铜器铭文可以肯定这又是一组晋侯及其夫人墓,而且是墓地中较早的一组墓葬,时代约在西周早中期之际,墓主可能是晋侯燮父或晋武侯及夫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绵竹县船棺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6年2月,绵竹县清道公社三大队一社员在其住房侧挖沼气池时,发现一座船棺墓(编号为M1)。当我馆同志赶到现场时,船棺已取出,墓坑处已建成沼气池。我们只得将船棺和收集的100多件器物运回整理。现简报如下。据调查,船棺位于距地表深1.8米左右的砂卵石层中(此处农耕土厚约0.3米,下为0.5—0.6米厚的黄砂层,再下为砂卵石层)。船棺南北向,上面除铜戈、铜矛顺着船棺放置外,大批铜器和少量陶器放置较乱。铜器少数被损坏。陶器全部破碎散失,器形和数量不明,我们仅拾得十余片有细绳  相似文献   

16.
2000年7月,成都商业街58号院因基建开挖基坑,在距地表4米深处发现战国早期开明王朝陵墓。墓坑长30.5米,宽20.3米,深约2.5米,呈东北一西南向。坑中尚存船棺9具、独木棺8具,均受到严重的盗掘破坏。所发现的17具棺木中,除了2具专置随葬品,5具因破坏严重未发现人骨外,其余10具皆为一棺葬一人。但考古者在扰动土层中采集到的人骨,  相似文献   

17.
船棺葬是战国秦汉间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本文运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从船棺葬的发现与地理分布、船棺葬与巴蜀先民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船棺葬的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 ,探讨这一古老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 ,以及它所蕴藏的民俗文化内涵。指出巴蜀船棺葬的产生 ,既是巴蜀先民受到本民族“送魂”意识支配下的产物 ,同时又与古代巴蜀先民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发掘出土了66座瓮棺葬。通过分析,北首岭瓮棺葬的分布有自身的特点,瓮棺葬使用的葬具、埋葬的葬式和随葬品等葬俗和同时期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从北首岭遗址可以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瓮棺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张滩土坑墓地试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与水富县文化馆联合对张滩土坑墓地进行试掘。试掘土坑墓六座,墓葬内的随葬品显示出浓厚的巴文化因素,这一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巴人南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泸州市先后发现800余座崖墓,并对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和石器;葬具有独木棺、石棺、崖棺、砖石棺、陶棺等.石棺上丰富的石刻绘画题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