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6~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在蔡家坟遗址发掘了一批战国瓮棺葬和土坑墓。瓮棺葬均为儿童墓,瓮棺由釜、瓮、盆三种陶器组合构成,均没有随葬器物。土坑墓分布有一定规律,出土器物有陶鼎、豆、罐、壶、盂和石璧、石片等。根据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和出土器物判断,瓮棺葬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土坑墓的年代可分为战国早、中、晚三期。瓮棺葬、土坑墓的基本特征与燕山南麓地区、辽西地区的同类墓葬基本一致,土坑墓还具有自身的特色。此次发掘为讨论燕文化的传播、扩张以及本地葬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四川文物》2021,(4):70-84
北京地区瓮棺葬出现于大坨头文化时期,并在战国秦汉时期广泛流行。按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五期,大坨头文化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西汉时期、新莽到东汉早期。瓮棺葬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考古发现较为一致。从被葬者的构成和葬具来看,儿童瓮棺葬和成人瓮棺葬有明显的区别,尤其特别的是路县故城考古发现成人瓮棺葬,还发现瓮棺葬埋入道路等特殊葬俗,为探讨战国秦汉时期北京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临沂的西汉瓮棺、砖棺、石棺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毅  冯沂 《文物》1988,(10)
山东临沂在西汉时已相当繁荣。这里近年曾发现过大批土坑竖穴木椁墓,其中有著名的银雀山竹简和金雀山帛画墓(见《文物》1974年第2期及1977年第11期);也发现过有金缕玉衣的石椁墓(见《文物》1980年第2期)和大小不等的画像石墓。本文要介绍的是另外三种墓葬形制,即瓮棺墓、砖棺墓和石棺墓。一、陈白庄瓮棺墓陈白庄位于临沂城南6公里处。该村因烧窑取土发现一批瓮棺墓葬,计有8座以上,其中大部分已被破坏。1981年1月,我馆结合文物普查,在此清理了两座瓮棺墓。由于墓圹已被破坏,只能记录葬具的形制。 M1:葬具由一罐一瓮对口套接,罐口套入瓮口。罐西瓮东,平置墓内。罐为夹砂灰陶,浅口无沿,鼓腹,圜底。通体饰绳纹。  相似文献   

4.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5.
2013年3~6月,考古工作者对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进行了发掘,除早期遗存外,共清理唐宋砖室墓及明清瓮棺葬14座。除5座墓葬破坏严重结构不明外,余9座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砖室墓、梯形砖室墓、火葬墓、瓮棺葬。这些墓葬的发现对探讨四川地区唐宋、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8,(6)
宝鸡郭家崖遗址北区共发现战国时期秦墓葬37座,与以往发掘的秦墓葬相比较,极少见到与其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而此次发现的"聚落型"墓地在宝鸡一带秦墓发掘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此次发现的秦墓葬均为屈肢葬式,多为东西向;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偏洞室墓、直线洞室墓三类;葬具有木质棺椁、生土二层台与棚木搭建的棺室,以及瓮棺葬三类。出土器物包括陶鼎、陶釜、陶罐、陶鬲、陶壶、陶甑、铜带钩、铜镜,还有少数礼器如玉器残块、兵器如铜箭镞及生产工具如铁铲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座秦墓瓮棺葬较为特别,虽然瓮棺器形显现秦文化特征,但同出的一件铲形袋足鬲却是戎式风格,这为最终确定研究该墓地属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2008年,在抚顺市刘尔屯墓地抢救性发掘了21座墓葬,包括砖椁墓、砖室墓、瓦棺墓、瓮棺墓等不同形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筒瓦、铜钱等。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和东汉末至曹魏两个时间段。此次发掘为研究本地区中下层居民墓葬的发展和演变,及其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东起鄂东,西到三峡东部一带,南至湘北,北到河南南阳地区.本文利用已发表的墓葬资料,对屈家岭文化的葬俗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屈家岭人”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一、墓葬概述屈家岭遗址:前后经过三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8座。前屈家岭文化只发现2座瓮棺葬,屈家岭文化初期未发现墓葬,屈家岭文化早期,成人墓14座,晚期2座。早期墓皆长方形土坑竖  相似文献   

9.
宋甜甜  赵舒荑  赵兆 《文博》2023,(5):15-24+2
2017—2018年,为配合西咸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蒲家寨村的一处战国秦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围沟、水井等遗迹34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及玉器等。墓地内散布有10座瓮棺葬,均属于秦文化范畴,其墓葬形制、结构各异,出土器物丰富,墓葬年代属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前后,是研究秦瓮棺葬及秦人丧葬习俗演变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文物》1995,(4)
在1989年发掘的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墓葬中136件瓮棺依次序放置,颇具规模。作为葬具的陶缸上多有彩绘图案,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盛敛中青年女性骨骸的瓮棺上绘有男性生殖器图案,这为研究原始社会仰韶时期的生殖崇拜提供了新资料。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的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是一处临时性居住遗址,出土的遗物与王油坊类型和点将台文化的遗物相似,显  相似文献   

11.
199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对滦州市韩新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韩新庄村东南发掘261座瓮棺葬,出土大量陶质葬具。葬具种类包括釜、瓮、盆、罐、钵、豆盘、甑等。根据出土遗物推测,瓮棺葬年代应属于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12.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发掘出土了66座瓮棺葬。通过分析,北首岭瓮棺葬的分布有自身的特点,瓮棺葬使用的葬具、埋葬的葬式和随葬品等葬俗和同时期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从北首岭遗址可以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瓮棺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3.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汉考古》2021,(1):5-32
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8年上半年,对屈家岭遗址点中部岗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一批油子岭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存,主要包括3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12座瓮棺葬、12座房址以及大量的灰坑遗迹等,为探索聚落内部功能区划及其历时性演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
吊尖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发现了一批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墓葬和瓮棺葬,这批墓葬出土器物如盆形鼎、大口罐、豆、杯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西周时期遗迹多为灰坑、灰沟,从鬲、罐等器物组合分析,大致相当于西周中晚期。  相似文献   

16.
溧阳神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经先后三次考古发掘,发现马家浜文化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清理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252座,婴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90个,灰沟1条,良渚文化墓葬9座,商周时期灰坑12个,灰沟1条。该遗址为重新认识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区、分界、类型和文化变迁过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峨眉至米易段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位于四川西昌市阿七乡螃蟹村的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大量先秦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其中先秦时期墓葬发现447座,墓葬形制有瓮棺葬、石室墓及土坑墓,石室墓8座,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为研究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09~2010年的发掘2009年至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市南郊站马屯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Ⅱ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墓葬、灰沟、瓮棺葬、房基、水井、陶窑、陶灶和围栏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站马屯仰韶遗存的发掘,进一步补充了郑州地区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峨眉至米易段建设,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位于四川西昌市阿七乡螃蟹村的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沟等遗迹1000余个。其中先秦时期墓葬447座,墓葬形制有瓮棺葬、石室墓及土坑墓,出土铜、陶、石等各类随葬品1000余件,为研究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峡江地区瓮棺葬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瓮棺葬结构与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认为峡江地区瓮棺葬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是战国秦汉时期除黄河下游及辽东地区之外的重要瓮棺葬流行地区。峡江地区瓮棺葬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种葬俗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