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市蒙古源流博物馆藏《大元故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太常礼仪院事田公墓志铭》,记载了志主田忠良的家族谱系与其仕宦经历。田氏先以阴阳家身份入仕元廷,后于宫廷政变与宗庙事务中成就功绩。田忠良其人于史有载,志文内容与传世文献之《赵国公田府君神道碑》、《元史》等记载高度相符并互有补充。本文根据传世文献和碑、志记载整理出田氏家族发展脉络,田氏家庭的状况反映出北方汉人儒士与地主武装阶层在金末元初之际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元代京兆贺氏与其他汉人官僚家族仕宦之比较吴海涛京兆贺氏是元代至为特殊的一个汉人世家。然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对此家族进行专题研究的著述。因此,笔者试着将京兆贺氏家族与元代前期其他汉人官僚家族的仕宦情况加以比较。从蒙元时代特色去观察贺氏家族的兴盛,将...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元末农民战争史的过程中,有关浙东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的史料甚是稀少.最近读到清人黄瑞编著的《台州金石录》,其中载有方国珍二兄方国璋《神道碑》文,发现碑文中记载了不少有关方国珍起义的事迹,而且为一般史籍记载或所无或所异,颇有史料价值.史学界比较重视宋濂编撰的《方谷珍神道碑铭》(载于《宋学士全集》卷十七),这固然是对的;然《方国璋神道碑铭》比起《方谷珍神道碑铭》来,所提供的史料要多得多,而且鲜为人知.故特撰成此文,以供研究元末农民战争史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4.
雷桂萍 《沧桑》2013,(1):57-60
《梁公祈雨灵应记》碑由元代平遥县教谕张翼撰文,原存立于平遥应润庙内,现庙与碑俱毁不存。康熙四十六年和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均收录该碑碑文,其中记载了梁公天翔应润庙祈雨灵应一事,并介绍了平遥梁氏家族的辉煌,特别是雩祭习俗观念和演剧活动。通过对该碑的考述,深度挖掘碑文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发现其作为元代平遥民间社会雩祭及演剧活动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思忠神道碑》原立于河南省巩县城东南10公里的大黄冶村西岭(又称青龙山)。1979年,巩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调查中发现,后运往县文管所院内保护。此碑高4.2、宽1.1、厚0.31米;龟座高0.86、长2.6、宽1.34米。青石雕凿。圆额,额上篆书"大元敕赐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碑文28行,满行70字。两侧雕六条蟠龙。此碑是至元六年(1340年)张惟敏任吏部侍郎时,奉敕为其祖父张思忠所立。碑文记载张思忠生平事迹颇详(图一~四)。  相似文献   

6.
折克行是北宋府州折家将优秀代表人物,其神道碑文被记入最早的几版《府谷县志》。1976年,其神道碑出土面世,碑文与拓片今俱存。《府谷县志·两种》在点校《折克行神道碑》时,没有采用考古学家早已发布的碑文内容,也没有进一步对证现存碑林博物馆的神道碑,不仅沿袭了旧志中的诸多错误,且在点校时出现了多处错抄错录、漏抄错点问题。笔者拟用现存神道碑文对以上问题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7.
李万康 《文献》2021,(1):116-132,F0002
《项墨林墓志铭》系项元汴次子项德成请董其昌撰写的碑文。项氏家族曾两次请董其昌照原文书丹,第一次为制墓志铭碑,第二次为制神道碑。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项墨林墓志铭卷》书于明崇祯八年,是项元汴季孙项禹揆为镌刻神道碑请董其昌书丹留下的碑文墨迹。该铭概述项元汴的生平懿行与志业成就,是研究项元汴的基础文献之一,原文收录于《容台文集》卷八,墨迹本在原文基础上有所改动。该书迹是极少数证据充分的董其昌遗存真迹之一,也是体现董其昌取法创变和践行其书法美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8.
一 姚天福及其神道碑介绍 姚天福神道碑,位于山西稷山县南阳里村,现移至青龙寺,是现存山西元代名碑之最,《山右石刻丛编》全文刊载。碑身高2.73米,宽1.37米,厚0.46米。碑石四面镌刻,碑文5023字,碑额篆书50字(与碑文首段50字同)(图一、图二、图三)。 据《元史·姚天福传》及有关资料,姚天福一生反对官吏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勒索民财、欺压百姓,其事迹可与宋代包拯媲美,而知名度远不及包拯。 姚天福,字君祥,系唐玄宗李隆基朝名相姚崇之后。姚崇原籍陕州硖石,后代曾在金代中叶任绛州判官,遂家居稷山县南阳里。姚天福父居实,金代末年避兵雁北怀仁县,  相似文献   

9.
完颜希尹神道碑碑文中提到大批金代官爵、名号。其中大多数可与《金史》的《百官志》、《希尹传》等相互印证,还有的可补《金史》之阙、订《金史》之误。这些官爵名称及其变化反映了金朝初期官制改革的历史面貌。碑文中还有的金朝人物官爵名称也可帮助我们确定完颜希尹神道碑立建的年代。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来翻阅缪荃孙等人所撰《江苏通志稿》(1927年影印本),在其《艺文志》的金石部分发现了王德的神道碑,该碑文亦见于《江苏金石志》卷一一、同治《江宁府志》卷九,今据此对《宋史·王德传》错误之处予以辨正。1.关于王德的卒年。《宋史》卷三六八《王德传》载:“(绍兴——引者)二十五年,卒,赠检校少保。”(以下未注名出,处均见《宋史》卷三六八《王德传》)王德卒年与碑文存在差异,神道碑言之凿凿,“上(宋高宗——引者)即位,绍兴二十四年十月……王公寝疾,终于荆南官舍。”可知王德是在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十月去世,且是死在荆南任上…  相似文献   

11.
折继闵、折克行两通神道碑现存西安碑林内,此碑为研究宋史,特别是宋与西夏关系史的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折继闵与折克行系父子,《宋史》有传。《折继闵神道碑》是省文管会1976年发掘陕北府谷县杨家沟西瑜头(宋天平山)折氏坟园出土的,余曾撰一篇《碑文疏证》,刊中国考古学会成立论文集,此不复赘。  相似文献   

12.
从《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论木兰身世、时代与故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商丘虞城县周庄现存《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一通,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碑文记载了木兰的姓名、籍贯、事迹,并对其身世、故里等作详细的“辨证”。此碑是目前所见最早考证木兰生平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保甲万户府是元代江南镇戍军团中的一支。在刘晓先生新近发表《元代军事史三题——元典章中出现的私走小路军、保甲丁壮军与通事军》(《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3期)一文中,该万户得到全面系统的论述。近来笔者寻得上文未及的碑文史料,拟对此问题做些补充。成于后至元五年(1339)的《故赠昭勇大将军上轻车都尉云中郡侯蛮狗万户圹志》(《衢州墓志碑刻集录》,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52—53页)  相似文献   

14.
元代山西人吕蒙甫曾经在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长期任职,可是清代桂林地方志对其记载很少,而且将其姓名误记为吕流。今据元代文学家虞集所写《吕公神道碑》,介绍吕蒙甫在广西桂林及广西南部的感人事迹,为地方志提供新资料。元顺帝在广西时还曾手书"恒斋"两字赐予吕蒙甫之父。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杨宜中墓于湖北省安陆市李店区刘庙乡四里大队仰家园被发现,为安陆市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座元代墓葬。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杨宜中生于安庆路,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间人。墓志铭的世系和家族概况记载明确,对于研究元代汉人家族、民族融合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丰富了安陆地方历史文化。文章从杨宜中生平、杨氏家族概况、杨氏家族自安庆徙居德安的原因、与杨氏家族通婚的吕氏家族辨析、墓志铭所载民族融合情况等五个角度出发,钩深索隐,对该墓志铭进行解读与考释。  相似文献   

16.
“义学”在我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时间始于北宋时期。宋仁宗(1049年)时,范仲淹在家乡吴县购买良田千亩,随后又置屋聘师,创办义学教育宗族子弟,这一做法为当时士大夫响应。而湖南省有关义学的确切记载则始于元朝,元代中后期,中枢左丞许有壬之父许熙载,号东冈,曾任官长沙, 在长沙东塱梨镇设义学,训导诸生。他死后,诸生  相似文献   

17.
汪馨如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9(3):73-88+153-154
《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碑》在金石典籍、地方志与传世文集中均有著录。清代翁方纲、严可均都曾亲见碑碣,手自笔录,仔细甄别他们的录文,可知翁方纲《粤东金石略》收录《重刻张九龄神道碑》留有参考《(康熙)韶州府志》中《张九龄神道碑》录文痕迹,而《全唐文》中《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的文献来源,则为严可均呈递的碑版。此外,碑文中的“范阳节度颍王沄,奏前太子索甲二千领”等史实,为考索唐玄宗废黜太子瑛事件提供了细节。  相似文献   

18.
宋燕鹏  董劭伟 《文物春秋》2013,(1):50-53,58
《唐张仁宪神道碑》现存河北文安县相公庄,立于唐大中二年(848),本文对该神道碑所反映的张仁宪家族历史及其家风作了简要的分析,并依据《阎好问墓志》,分析了张仁宪之孙、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对幽州的统治及终结过程。  相似文献   

19.
窦默是元初名臣,其神道碑位于邯郸市肥乡县城西村,刻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作者在实地考察原碑的基础上,对照《全元文》收录的碑文及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资料,指出了两录文中的错讹和脱漏之处,并重新进行了辨识、断句和录文。  相似文献   

20.
贵州遵义高坪"土司"墓地出土的《杨文神道碑》,是一篇研究宋蒙战史与杨氏祖源的重要文献。该碑至迟在1291年即被毁,碑文亦湮灭于世。神道碑是被杨氏后人在1275—1291年间有意摧毁的,以表达"忠宋"或"顺元"的动机。碑文作者应是南宋抗蒙重臣朱禩孙,其在德祐元年(1275年)四月的降元变节,可能是碑刻被毁、碑文湮灭的重要原因。杨氏之先应为当地土著僚人,其源自山西太原的祖源叙事并不可靠。在宋元更迭的历史时刻,对一通夸耀宋廷及贬损蒙廷的敏感碑刻的处理,折射了边地"土司"的生存抉择,以及边缘族群融入华夏核心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