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  相似文献   

2.
吕春 《炎黄春秋》2006,(4):62-64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拜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3.
晓青 《文史春秋》2002,(2):32-35,28
1933年9月21日根据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在莫斯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火箭技术研究、喷气技术科学研究所。从而使苏联的火箭研究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头;第一任所长是克列缅诺夫.副所长是罗廖夫。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归国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表彰他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钱学森1955年回国,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相似文献   

5.
岑拯,浠水县丁司当镇人,1964年12月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航天航空学院空气动力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事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空气动力和热设计工作,2004年,出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2007年,任"奔月"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  相似文献   

6.
1928年5月,为出席中共六大,周 恩来由上海去莫斯科,直至10月回国,在苏联逗留近半年之久,其间曾去法国访友。在苏期间,他除去参加中共六大,还曾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江浙同乡会”假案平反。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去苏联。 大连遇险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并率军南下,后去香港养病,年底才回到上海,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政治形势,制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央决定尽快地召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关于开会的地点,因当时国内白色  相似文献   

7.
周密 《炎黄春秋》2007,(1):69-72
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生活 1955年夏天,我结束了留苏预备班一年的学业后,赴苏联读大学。开始分配到基辅建工学院学构件制造。57年二年级读完时,正赶上专业调整,我被分到莫斯科航空学院五系(现三系)电气设备专业。开学前一个月赶到莫航报到才得知,转学生因专业变化,都要补足莫航科目的学时。一般人都转入二年级,我和从基辅一同转来的徐振渠同学不想留级,学校同意,但必须开学前补考并通过本专业的基础课——电工原理基础,其它科目(共七门)允许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补完。这个条件虽然很严,但我俩决心一搏。那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们知道培养一个留学生的花费相当于培养4——5个国内大学生,两人相互帮助鼓励,一定行。  相似文献   

8.
1928年5月,为出席中共“六大”,周恩来由上海去莫斯科,直至10月回国,在苏联逗留近半年之久。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去苏联。 大连遇险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并率军南下,后去香港养病,年底才回到上海。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政治形势,制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  相似文献   

9.
正瞿独伊,浙江人,曾用名"沈晓光"。1921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6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82年离休,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相似文献   

10.
正钱学森回国是国际形势演变的结果,也是中美两国博弈的产物,但美国政府在钱学森回国前对他的怀疑和迫害使得他深受打击,他之后再也没有踏上美国土地。在他博士毕业40周年时,他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决定授予他"杰出校友奖",通过他的好友马勃写信告诉他希望他能回来领奖,遭到钱学森的拒绝。在回信中他说:"我不会来美国领奖的,原因是,我是被驱逐出来的,至今仍然生活在美国的驱逐令下。如果我回到美国,我会遇到新的麻烦。"  相似文献   

11.
孟东 《纵横》2000,(5):47-50
蒋经国留学苏联被软禁后经多方协调辗转回国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而蒋介石的莫斯科之行则少为人知。个中的原因连蒋介石自己也讳莫如深,不愿为外人道,就连他亲定的传记作者毛志诚也只是匆促地数笔带过,加上苏联方面的材料没有解密,人们对蒋介石的这一段经历自然所知甚少。直到1956年,由蒋介石亲撰的《苏俄在中国——中国与俄共三十年经历纪要》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9,(3)
1929年,我从莫斯科回国。对于我们这一批回国的人,莫斯科不大放心,联共方面通知中共中央,说这批人虽然不能确定是托派,但有托派思想,要中国共产党加以注意。当时李立三是党中央负责人,周恩来任中央组织部长。李立三要中央组织部办一个训练班,把我们集中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在苏联学习的情况,实际就是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在一生64个春秋中仅仅去过两个国家:日本和苏联。青年时代他五次前往日本,主要为了进行政治避难并寻求真理。按照中央决定,1922年11月至1923年1月,陈独秀曾经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是陈独秀一生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前往苏联。他为什么要去苏联?在苏联期间做了些什么?苏联之行对他到底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的确值得去深入细致地探究,但是,直至今日尚未发现国内有专门研究陈独秀此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20,(4)
正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2009年钱学森去世时,外媒评价"钱学森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对于钱学森在20世纪50年代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辗转回国报效国家的爱国壮举以及他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人们耳熟能详。而他在科学技术以外的造诣,譬如他的文艺情怀和在文艺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译自前苏联外交官魏列夏金所著,1999年莫斯科出版的《在旧中国与新中国——一位外交官的回忆》一书的第11章,题目为译者所加。本文作者长期在苏联驻华使领馆任职,1949年至1953年在苏联驻上海领事馆工作,1953年至1955年在苏联驻沈阳领事馆任总领事,1957年至1960年在苏联驻化大使馆任参赞,后又奉调回国,任苏联外交部远东一司副司长,负责中国事务,曾亲身经历了中苏关系的整个演变过程。本文虽仅仅是一家之言,但对研究中苏关系史却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蒋经国,又名建丰,1911年农历3月出生于浙江奉化溪口,生母毛氏。蒋经国6岁在家乡启蒙,少年时在上海读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时,他曾参加反帝游行示威。同年10月,蒋经国赴苏联莫斯科学习,直至1937年3月才获准携妻及一子一女回国至上海。抗战爆发后不久,这位刚刚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留苏生活的青年,  相似文献   

17.
正奉命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并发言1934年7月上旬的一天,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找滕代远谈话,准备派他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滕代远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心中万分高兴。他自入党以来就盼望能到苏联去学习,这次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一、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7月30日,王世杰接替宋子文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此时正是宋子文访问莫斯科第一阶段结束,回国商讨对策之际。 在此之前,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等于6月27日前往苏联谈判。在十几天的谈判中,中苏双方就大连问题、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问题、外蒙古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有些问题初步达成协议,有些问题尚未解决。7月12日,宋子文以回国  相似文献   

19.
<正>24年前我对苏联的一次访问,所见所闻所感,迄今记忆犹新。那是1991年7月末,我应邀出席亚太地区大学校长会议,会议在海参崴港湾一艘大型客轮"肖洛霍夫号"上举行。会后,我应苏联远东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和莫斯科财政大学等院校的邀请,从海参崴出发,由东往西,横穿欧亚—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到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后经伊尔库茨克回国。巨大的反差历时近3周的考察访问,所见所闻十分丰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16,(5)
正刘允若是刘少奇的二儿子,1954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刘允若因和同学关系不大融洽,向留学生党组织提出要转系甚至调换学校的要求。党组织原想通过做思想工作使他改变想法,但他仍固执己见,还连续给刘少奇写了几封信,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和支持。针对儿子暴露出的思想问题,刘少奇没有迁就。他即刻写了几封回信,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根据你的来信,你既不是因为功课重,又不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