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滚兔岭文化和凤林文化是三江平原汉晋时期的两支考古学文化,这两支考古学文化的族属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滚兔岭文化和凤林文化的时空范围与黑龙江地区古代"肃慎族系"的活动区域多有重合。梳理文献记述与研究的挹娄、勿吉的民族特征、生活习性,将滚兔岭文化和凤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滚兔岭文化、凤林文化分别与文献记述与研究的挹娄、勿吉相符,得出滚兔岭文化属于挹娄、凤林文化属于勿吉的结论,并推演出凤林文化是在属于挹娄系统的波尔采文化因素为主体,融合、吸纳了包括团结文化、泡子沿上层文化、滚兔岭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而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凤林文化是汉魏时期分布在三江平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保安村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凤林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凤林文化是在滚岭兔文化、团结文化基础上,吸收了部分高句丽文化因素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凤林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林文化是魏晋时期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上的一支颇具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主体是在多方面继承了当地的滚兔岭文化,同时吸纳了部分外围的团结文化和同仁文化的少量因素,经过这三种文化的杂揉相成,导致了这支文化走向成熟和繁荣,最终迎来了三江平原地区早期国家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通过滚兔岭文化因素分析,提出黑龙江沿岸的乌里尔文化和经松嫩平原西来的角状把手等文化因素与滚兔岭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乌里尔文化是滚兔岭文化的重要源头。滚兔岭文化虽与蜿蜒河—波尔采文化关系密切,但本质上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考古学文化。他们之间可能是对立的关系,若同意滚兔岭文化是古代挹娄的遗存,就不能同时把蜿蜒河—波尔采文化也视为挹娄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5.
滚兔岭文化是三江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年代约当两汉时期.198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双鸭山市滚兔岭遗址并提出"滚兔岭文化"的命名.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发表的一些相关材料,对该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分期、谱系等重新进行了梳理、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该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种畜场遗址位于七台河市郊东北、汪清河中游左岸的山丘上。2011年7—10月,为配合七台河市汪清河水库工程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房址20座、灰坑8个,出土陶器、石器、铁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文物标本200余件。经过比较,七台河市种畜场遗址与桦南县小八浪遗址的文化面貌接近,年代也大体同时,大致处于东汉中晚期,两处遗址均属滚兔岭文化范畴。鉴于以上两处遗址与处于滚兔岭文化中心分布区的双鸭山市滚兔岭遗址在文化面貌整体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推断以七台河市种畜场遗址等为代表的遗存,其总体年代上要晚于滚兔岭遗址,属于滚兔岭文化从中心分布区域向外围扩展过程中的较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远离古代社会生产发达的黄河流域,经济上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以往学术界都认为渤海国时期(公元698-926年)才使用铁器,在此以前,黑龙江各地还普遍使用石器和手制陶器,学术界把它们统统称之为原始文化.根据新的考古学资料了解到古代黑龙江各民族使用铁器的年代要早的多,要提前到战国-西汉,学术界把它们称之为早期铁器时代,黑龙江省的滚兔岭文化、凤林文化、团结文化、平洋文化、白金堡文化晚期、同仁文化都属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记载,在我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在魏晋时期存在着两支文化遗存,即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通过对历史遗存研究,这两处文化遗存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充分的反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及发展。文中对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肃慎最初的活动范围在不咸山即长白山北,由此确认最初肃慎考古学文化的时空坐标为商周时期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图们江流域。通过对分布于这一区域的兴城文化和柳庭洞文化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兴城文化与文献记载的契合度更高,当为商周时期肃慎考古学文化。按三大族系框架,商周时期代表肃慎古族考古学文化的兴城文化中的某些典型文化元素传播到了牡丹江和松花江流域,并且这些元素又纵向传承,被汉魏时期代表挹娄文化的滚兔岭文化承继,其中依兰桥南文化承担了重要的中间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江西万年文化的年代、分期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年文化是分布在赣东北和赣东地区,在当地史前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它与分布在赣西和赣北地区以商文化为底蕴的吴城文化时代相当,分布地域毗邻,但文化内涵差距甚大;又与分布在闽北、浙南和苏南地区的文化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成为不受以分裆鬲、假腹豆和深腹盆为代表的商文化影响的区域;同时,宁镇地区的带把器、带鋬器在万年文化中也很流行。但是,由于发掘的限制,对于万年文化的认识还很不足,尤其是对于其年代和分期问题还不清晰。搞清万年文化的年代和分期无疑对于周边文化的认识和文化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形态与结构看凤林古城应该是一座王城。但其所呈现出的规则与不规则共存的现象也表明它仍处于初始形态。尽管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基本上可以把凤林文化认定为挹娄的文化遗存。通过对汉魏时期东北亚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包括朝、日两国在内的东北亚各民族都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国家阶段。凤林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在公元3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肃慎族系"的挹娄也已进入到了国家阶段。这说明凤林文化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文明源头之一,它的出现填补了东北亚历史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与桦南县文物管理所组成文物普查小组,对佳木斯市郊区南部及桦南中部地区进行了文物遗址调查,新发现35处古文化遗址.从调查获得的资料研究分析,这些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内涵应同于汉魏时期滚兔岭文化类型的遗存.  相似文献   

13.
大沙河发源于深圳市西北的阳台山,由北向南注入深圳湾,其上游由多条河流及低山丘陵分割为西丽水库和长岭皮河谷两个地理单元。此区域内密集分布着48处先秦时期遗址,分别属于咸头岭文化时期、屋背岭文化时期、西周时期及东周时期。屋背岭文化的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3000年,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以小规模散点式分布的方式散布于河谷冲积台地或其周围的山腰边坡,分为屋背岭类型和村头类型。屋背岭类型陶器以罐、釜、豆为主,流行圜底器、凹底器和圈足器,纹饰常见几何印纹及其组合纹,以凹底罐、圜底釜、斜腹圈足碗、高柄浅腹豆、大口尊等为代表性器物。尽管屋背岭远处华南,但从一些器物中,仍然可见其与内地甚至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江西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是我国先秦时期一处重要的矿冶遗址,自1988年发掘以来,因其开采年代早、延续时间长、规模大、价值突出,备受学界关注。2012年—2016年,为配合铜岭铜矿大遗址保护和"双遗址"公园建设,深化对遗址分布范围、年代、文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87年蓟县张家园青铜礼器墓被发现以来,对于其年代和文化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分歧的根源在于对以蓟县围坊遗址三期和张家园遗址上层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截然不同。本文先从有关遗址的文化层上论述了张家园上层和围坊三期不存在叠压的地层关系;又从文化面貌上探讨了围坊三期和张家园上层的异同,从而为这两种遗存是“年代基本相当,具有文化谱系方面差别的两类遗存”的认识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张家园遗址青铜礼器墓与本遗址张家园上层晚段遗址的关系密切,应属张家园上层的葬俗遗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996年4月,友谊县文物管理所在集贤县文化局和文管所的协助下,对集贤县沙岗镇辖区进行了文物遗址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12处,并复查了2处古代文化遗址.从获得的资料分析,这些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内涵应同于滚兔岭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哈拉夫文化是两河流域史前时期的一支彩陶文化(555-4500B.C.),分布于两河流域北部,其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土耳其东南部、叙利亚东北部和伊拉克北部。(图一)哈拉夫文化得名于1911-1913年发掘的哈拉夫(Halaf)遗址①,对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工作可分成五个阶段:(见图一)(l)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哈拉夫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初始阶段。发掘的遗址有哈拉夫、尤努斯(Yunus)②等。这些遗址均无明确的层位关系,遗存主要是陶器,研究内容以制陶技术为主。(2)20世纪30年代,是哈拉夫文化的大发现时期,研究工作也取得重大突…  相似文献   

18.
<正>灾害文化体现的是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界提出“灾害文化”概念,90年代传入中国后,较早受到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灾害学等学科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灾害文化逐渐进入历史学者的视野。近年来,在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深入发展,以及灾害史学界寻求转向的大背景下,灾害文化尤其受到历史学界的关注。经过50余年的发展,灾害文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有极大发展。学界对灾害文化的概念也已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07年5月,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长新村西1公里的山丘上发现了1处遗址,并将其命名为长新遗址。调查中对两座遭到破坏、部分遗物已暴露的半地穴式房址进行抢救性清理。2008年6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并对遗址西侧偏北处的一座被破坏的房址进行了清理。两次清理出土的器物种类较多,组合丰富,特征鲜明,其文化内涵与滚兔岭遗址有较多相同之处。为深化研究三江平原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编年分期等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青莲岗文化是淮河中下游地区一种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体系,自1951年被提出后,几经争论,一度时期,对这一文化是否存在颇有疑义.本文运用新出土的实物资料,不仅论述了青莲岗文化的客观存在,而且对其分布范围、类型、特征、内涵、年代、源流等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文章对拓清淮系文化的源头和特质之形成,认识早期淮系文化与长江下游文化的播迁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