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会见尼克松一行,周总理和尼克松举行会谈,发表了闻名的上海公报。中美两国政府经过几年的严肃谈判,和中美两国致力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团体和个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达成协议,两国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它宣告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二  相似文献   

4.
1952年11月,我国东北公安部门一举破获了一起美国间谍案。两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对此案进行公开审理,分别判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两名间谍以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20年。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美国朝野震惊。彼时,中美两国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却围绕这起间谍案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外交博弈。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3,(35):13-13
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中东石油第一大进口国,这给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安全方面紧张的外交关系火上浇油。一方面,美国军方在帮助中国搞定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而另一方面,中国却对美方希望中国支持其中东外交政策的压力予以抵制。  相似文献   

6.
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迟至4年之后,两国才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而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是在20多年后的70年代。英国政府为什么会采取有别于其他酉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政策而承认新中国?这一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两国又为什么未能在50年代初期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本文试图根据英国外交档案和已有的中文资料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0年前的元旦,即1979年1月1日,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年11月2日,中国的南京市和美国的圣路易斯市结成两国第一对友好城市。整整20年过去了,中美第一对友城缔结前后的点点滴滴仍使人难以忘怀。圣路易斯早就“相中”南京圣路易斯位于密西西比河之滨,都市区人口240万,是美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最大的飞机和宇宙飞船制造中心之一、仅次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中心。市区有一座高达192米的不锈钢大拱门,象征圣路易斯为美国“西进之门”。早在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1月,圣路易斯就建立了由市长直接…  相似文献   

8.
正1952年11月,我国东北公安部门一举破获了一起美国间谍案。两年后的1954年1 1月,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对此案进行公开审理,分别判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两名间谍以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20年。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美国政界震惊。当时,尚无外交关系的中美两国围绕这起间谍案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外交博弈。  相似文献   

9.
陈继安  刘金田 《神州》2009,(1):64-66
1979年1月1日,敌视和对抗了20多年的两个世界大国——中国和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尚在中美建交谈判时,美国第39届总统卡特就向邓小平发出了访美邀请。中美建交20多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  相似文献   

10.
刘航 《黑龙江史志》2013,(19):330-331
60年代的美国,面对自身经济上的困境、苏攻美守的冷战局势、以及盟友的离心力日强,美国将视线投向了日益崛起的中国。中国为改善自己的外交环境、抗衡来自苏联的威慑以及更好的解决台湾问题,逐渐重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归根结底,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是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11.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 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 是西方世界最后一个和我国建交的国家。1月28日至 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应美国总统卡特 和夫人的邀请赴美进行了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中美 关系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开端。 我当时在公安部工作,奉命作为访美先遣组的负 责人,先期赴美进行安排。随后又以特别助理(负责 安全事务)的身份随邓访问了美国。  相似文献   

12.
冷战期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进行了长达15年、共计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年代,大使级会谈是中美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15年的会谈虽然没有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它对限制和缓和两国紧张关系无疑起到了相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9,(7)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踏上美国国土的第一天。那是1979年盛夏七月的一天。二十年前的1979年,无论对于中美两国关系,或者对于我个人,都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这一年的元旦,敌对了整整三十年的中美两国政府终于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年2月邓小平正式访问美国,引起世界轰动。举世的目光都注视着这一戏剧性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06,(9)
1971年7月和10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做准备。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总统对中国进行的首次访问。访问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美国在公报中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一个僵持性谈判。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 ,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双边谈判 ?了解启动中美大使级变化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了解我们理解其僵持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美两国启动大使级谈判的背景为日后双方的谈判出现长期僵持局面埋下了伏笔。在要不要进行双边接触的问题上 ,中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双边接触的办法和途径 ,而美国则不断地回避接触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促使美国与中国进行直接接触 ,而中国随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却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通过双边接触的方式化解危机。在讨论中美双方会谈的议程和谈判内容上 ,双方存在着巨大矛盾 ,其实质是对待台湾问题的政策目标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建立中英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谈判直到1970年才取得显著进展。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对美国态度的顾虑、在谈判中采取的刻意拖延和文本设陷策略、在台湾问题上的长期两面政策,导致了中英建交谈判的曲折多变。在重启建交谈判后将近两年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最终使英国接受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的立场,两国于1972年3月13日实现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最终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17.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是西方世界最后一个和我国建交的国家。l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应美国总统卡特和夫人的邀请赴美进行了为期八天的正式访问。中美关系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开端。我当时  相似文献   

18.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是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国贯彻其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重要渠道与体现方式.尼泊尔是南亚内陆国家,新中国始终重视发展同尼泊尔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同时尼泊尔也是美国贯彻其南亚政策的主要争取对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起始阶段,在冷战背景下,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的援助在动机、方式、内容以及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不仅体现出中美两国在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中不同的理念,还折射出中国与尼泊尔、美国与尼泊尔、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19.
《东南文化》2016,(5):105-105
正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南京博物院、美国艺术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Arts)、亚洲协会(Asia Society)联合主办的"合作的力量:中美博物馆峰会"于美国时间2016年9月25日至28日在纽约举行。中美主要博物馆馆长和文博界领导人就两国文化交流、建立馆际长期合作有效机制、促进馆长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一七八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满载人参与银元的“中国皇后”号自纽约抵达广州,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经历了一百九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美关系历经曲折,有历史的创痛,也有美好的记忆。经过三十年的断绝关系,“对抗已经结束”,而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美友好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更好地总结中美关系的历史,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推动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摆在中美两国历史学界的一个共同的课题。这里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