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新疆吐峪沟东区第30-32窟为研究个案,尝试通过石窟空间结构和造像题材布局,解读洞窟组合中各座洞窟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并复原洞窟规划设计的内在逻辑和禅观仪式过程。其中,佛殿窟第30窟以三维泥塑和绘制大型立像的形式供禅观者观佛相好,僧坊窟第32窟以禅观僧朝向规定仪式观想次第并开凿禅室供禅师入定修禅,佛殿窟第31窟通过主、次轴线定位洞窟的视觉中心焦点,实现诸佛为禅僧示现作证的空间感受。三窟以洞窟组合的形式分别承担着禅修程序中的不同功用,具有内在的空间秩序和图像逻辑,与禅修者的禅观行为形成相为表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整体性视野考察北朝中心柱窟的形制特征以及发展历程。在学术史层面,对宿白“凉州模式”在学界的普遍使用情况、理论的后续发展进行了辨析与反思,主张中心柱窟自北魏在北方地区而非凉州兴起。在研究对象层面,重新对北朝中心柱窟形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能辨析北朝中心柱窟形制的来源,厘清传播发展、分化的路线。  相似文献   

3.
张宝玺 《丝绸之路》2011,(18):85-87
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瓜州东千佛洞的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有坛城图,以总摄全窟,现多已残。惟第2、第6窟完整,第5窟窟顶坛城大多残去,尚留部分可供考察,第4、7窟全部残去。另外,第5窟中心柱一侧(即左甬道内)的一幅坛城图虽漫漶不清,但尚且完整。  相似文献   

4.
丁万华  黄平 《丝绸之路》2009,(18):20-22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相似文献   

5.
《文博》2021,(4)
在西域佛舍利崇拜寺院模式的基础上,与龟兹佛教兴盛的背景下,融合了西印度的支提窟形制、犍陀罗地区的说一切有部舍利崇拜,而创造出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佛舍利崇拜石窟寺形式。此窟的建筑与图像程序,表现了佛从前世因缘累积而今世成佛的历程,最后涅槃显明佛性,荼毗后留下圣物舍利,信仰者通过供养舍利塔礼敬佛陀,体现了小乘佛教的佛舍利崇拜内涵。这种佛舍利崇拜石窟寺模式在东传过程中,中心柱舍利塔意味逐渐淡薄,日趋汉化,大乘佛教的图像逐步融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敦煌中唐时期的涅槃像与涅槃经变为主,探讨其中涉及的思想内涵,并重点讨论莫高窟第44窟与第158窟.第44为中心柱窟,对延续北朝中心柱窟的涅槃思想有其意义;第158为涅槃窟,在涅槃的主题思想下,统合显密,并以十方三世净土来诠释主尊涅槃佛之清净法身体性.中唐石窟造像的涅槃主题仍以法身为核心,法身实相本就清净,但早期义学以中观为主导,故强调其不生不灭,唐代唯识思想兴盛,相对于染依而强调其清净本性.法身之清净体性与实相不悖,而更能彰显涅槃常乐我净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图像应用多种纹样元素,其内容丰富,布局精美,构图形式多样,并具有应用传统民间图案的典型特征.该窟窟项壁画所展示的内容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对其绘画题材和构图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应用设计学理论研究其构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是以禅观为主兼顾供养的石窟,该窟图像不仅反映出禅观在弥勒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亦对“观无量寿佛法”“念七佛品”“观修五悔”以及“法华三昧观法”等观修内容予以具体呈现,还兼顾到供养人的信仰需求,展示出禅修与供养在图像层面的互通性以及互动关系。这些图像的有效融合有赖于佛教图像特殊的叙事策略,即通过连缀、杂糅和套嵌等手法促使各形象和情节构建出主旨明确的叙事逻辑,为佛教图像的思想解读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吐峪沟石窟寺第38窟形制大体上与龟兹中心柱窟相同,但细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吐峪沟第38窟的壁画内容与流行小乘佛教的龟兹不同,整体上表现的是大乘佛教思想,不过正壁上的化佛形象、侧壁的说法图、纹饰图案和服饰等方面都类似于龟兹石窟。总的来说,吐峪沟第38窟具有浓厚的龟兹风,但又有所变化。吐峪沟石窟介于龟兹与河西走廊之间,这对考察佛教美术的传播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响堂石窟新发现窟檐遗迹及龛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南响堂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西纸坊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隔河与彭城镇相望。石窟始凿于北齐,隋唐两代又于洞窟内外雕凿小龛,宋金时期也开凿不少窟像。现存北齐时期的主要洞窟有7个,分上下两层。下层2窟,编号为第1窟、第2窟,两窟形制相同,具前廊主室:主室平面方形、平顶、室正中设中心柱(图一);前廊为后世砖砌券洞所掩,故原状和窟外立面的  相似文献   

11.
卢少珊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1):64-96,158,159
在北朝隋代佛教物质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维摩诘经图像获得巨大发展并呈现一体化态势。本文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作者兼顾维摩诘经图像的配置和意图,类分为佛说维摩诘经表现、维摩文殊主体性表现、装饰性表现和特殊表现四种形式,用以说明该图像的时空发展脉络。其后,作者关注了维摩诘经图像各种表现与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划分为与释迦佛关联图像、与法华经关联图像、与净土信仰图像、与两种布施本生图像四种组合,以期揭示其图像表述思想的演化状况。本文总体认为,由宣扬大乘、强调菩萨行到表述净土思想,形成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是由东魏-北齐皇室供养、开凿的大型石窟,在北朝晚期石窟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响堂山中心柱窟的形制入手,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对新疆、河西以迄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石窟,作者认为,响堂山中心柱石窟后甬道低矮的形制只能在新疆克孜尔石窟找到源头,而这一形制已不是河西至中原地区中心柱窟的主流形制,表现出明显的"西方"因素。结合文献材料,作者得出结论,响堂山中心柱窟这一形制的出现,当与东魏-北齐皇室崇尚胡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开凿的洞窟中,榆林25窟是相对较特殊的一个,窟内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弥勒经变延续了盛唐洞窟中经变画的构图、风格,而正壁残存的一佛八菩萨图在造像样式上与窟内其他图像则有一定的差别。从正壁残存的主尊、菩萨名号题记中可以发现,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能够与之相对应,但是该经对八大菩萨身形的描述与榆林25窟的图像有一定差别。此图像与藏经洞中的部分绢画具有类似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有藏文题记,表明它们与居住在敦煌的吐蕃信众有密切的关系,而藏经洞中发现的藏文抄写的《八大菩萨曼拏罗经》可以证明此地的吐蕃信众确实信奉这一经典。一佛八菩萨的图像在吐蕃本土拉萨及青海地区屡有发现,其中西藏昌都与青海玉树的两处摩崖石刻由高僧益西央开凿,年代均在九世纪初,这些遗迹说明一佛八菩萨图像在吐蕃本土的流传情况。在这几处图像与榆林25窟的一佛八菩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吐蕃流行的八大菩萨图样并不十分固定,但其构图和风格是基本接近的,而榆林25窟所采用的图像可能来源于吐蕃地区。  相似文献   

14.
依据莫高窟第254窟千佛题名的最新校录与研究成果,我们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对该窟中心柱的五佛、西壁的白衣佛和南北壁的八佛组合题材作了进一步的考辨,认为中心柱五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之前五佛,即贤劫四佛+弥勒佛;白衣佛是现在贤劫千佛的“代言人”;八佛是过去七佛+弥勒佛的组合造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梳理了莫高窟249、285窟窟顶的图像元素,并考订存疑者。作者认为两窟窟顶四披的图像正是太一出行的组合及其变化。其中第249窟增加了四神的元素,显示出更为完整的出行结构,而两窟窟顶四披图像跟下部的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共同构成出行、向西披西流的意象。两座窟整顶壁画结构的出现是当时的出行制度使然,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唐代麟游慈善寺第1窟三佛为例,对唐代佛教美术中的三佛体系的横、竖三世佛图像的讨论、追溯到三佛的产生与匹配过程,以及唐代的三佛图像在结构上的差异。本文以为,不同的图像结构可能其内涵是相同的,具体的信仰背景往往在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善庆 《敦煌学辑刊》2013,1(1):130-140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北朝壁画包含地神图像和梨车男女供养人图像。此文结合地神图像榜题和梨车供养人榜题、佛教经典以及图像资料,对壁画内容作了尝试性考释:涅槃经变、金光明经变或者降魔成道图。  相似文献   

18.
广元皇泽寺石窟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泽寺石窟坐落在四川省广元市西1公里的嘉陵江上游西岸,与东岸的千佛崖隔江遥遥相望,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年代及60年代初,发表过关于皇泽寺石窟的简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调查。皇泽寺古窟现存窟龛50个,大窟6个,造像1203躯(图一)。现按时代顺序作简要介绍。北朝后期造像1.中心柱窟(编号第45窟)方形平顶窟,前凿窟门,窟中央凿中心方柱。窟室三壁各凿一大龛,龛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龛顶雕7佛、8飞天,大龛两侧各开一  相似文献   

19.
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洪辩作为敦煌张氏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统,参与过张议潮推翻吐蕃的起义,是敦煌名僧,藏经洞保存有他的彩塑写真像,为学界所熟知。洪辩在莫高窟营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据敦煌写本记载他在莫高窟建"七佛药师之堂""法华无垢之塔",另据研究第16窟也是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因此他在莫高窟应该有相应的供养像,可惜因这些洞窟均经后期重绘,洪辩供养像的信息尚不明确。但经我们考察研究发现,在张议潮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发现有洪辩的供养像,这与藏经洞洪辩彩塑写真及对应壁画组合有密切关联。更为有趣的是,经仔细梳理第156窟供养像的图像和历史信息,在第156窟洪辩像后跟随着同为敦煌名僧的弟子悟真供养像,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出现在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中。洪辩和其弟子悟真供养像在第156窟的发现,从供养像的角度,为敦煌佛教及其归义军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洪辩写真像与供养像的图像组合关系,简单探讨历史时期佛教高僧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侍人""侍者"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