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摩诘经变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始创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经变,发展完善了这一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以第103窟为代表的这种设计,在凸显维摩诘与文殊菩萨两位辩论者的同时,还可能蕴含独特的意匠,即以窟门喻"不二法门",只有通过这一比喻法门的窟门,才能进入象征《佛国品》所说佛国净土的石窟主室。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3.
维摩诘图像实例首见于西秦炳灵寺169窟,半个世纪后,北魏云冈石窟中骤然出现维摩诘"问疾品""佛国品""香积品""观众生品""菩萨行品"等题材内容,并以对框式、同框式、多框式等形式呈现,开创了维摩诘造像的新时代,对北朝诸石窟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石窟中故事图像雕刻艺术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调查云冈中、晚期洞窟维摩诘图像表现样式、题材内容,进而探讨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瓦官寺维摩画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代相咏传逾1600多年。然而,该像在唐亡后即绝迹于世,以致后人竞相揣度,却始终难得其详。该像是中古维摩变演绎的源头,图像意义极为重要,本文以对瓦官寺的考察为起点,结合20世纪中叶以来的相关考古成果、藏经洞维摩写卷、画史材料以及维摩变遗存,对维摩画像研究中的几种观点提出了异议。笔者认为,日本东福寺藏宋本《维摩图》、炳灵寺169窟北壁及龙门宾阳中洞东壁卧榻维摩,与瓦官寺维摩画像并无关联;而巩县石窟第1窟莲花座维摩、云冈石窟第6窟与第7窟胡装坐榻维摩、莫高窟隋代石窟殿堂维摩、晚唐五代石窟背凭隐几的维摩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宋本《维摩演教图》、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宋本《维摩图》、张胜温《梵像卷·维摩大士》等,与之亦无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精深的佛教内容、生动的形象刻画称于世,石窟的开凿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样都是由于佛教传人中国并逐步流行而兴起的。天龙山石窟仅有的两个东魏窟中,都有依照《维摩诘经》所雕凿的维摩诘造像。可见,《维摩诘经》所表现的佛教思想内容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6.
石钟山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发现十七窟,共造像一百三十九躯,分布在方圆约三公里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三个地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传说愁面观音石钟山石窟第五号正中座上,坐着一位头缠布帕的老者。他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悲苦之情。民间俗称这窟造像为愁面观音。其实这窟造像是《维摩诘经辨·问疾品》。佛经上传说,维摩诘是吠舍离城富家子弟,和释迎牟尼是同时人。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第249、285窟南朝风格的出现,与北魏宗室元荣在孝昌元年(525)就任瓜州刺史并无直接联系,而应与普泰二年(532)元荣之子叔和进京一事有关。其中,第249窟可能是元荣为庆祝叔和完成沟通京师的使命并平安归来而营建,该窟覆斗顶东披的祥瑞图和南北披的升仙与狩猎图组合也见于同期中原的鲜卑贵族墓中,反映出敦煌与中原鲜卑贵族在图样选择方面的共同喜好;西披的维摩诘经变则是以《见阿閦佛品》为主要表现内容,其绘制与元荣出资抄写百部《维摩疏》祈求叔和平安归来一事相呼应,成为同一件事在文本和图像上的两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卢少珊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1):64-96,158,159
在北朝隋代佛教物质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维摩诘经图像获得巨大发展并呈现一体化态势。本文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作者兼顾维摩诘经图像的配置和意图,类分为佛说维摩诘经表现、维摩文殊主体性表现、装饰性表现和特殊表现四种形式,用以说明该图像的时空发展脉络。其后,作者关注了维摩诘经图像各种表现与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划分为与释迦佛关联图像、与法华经关联图像、与净土信仰图像、与两种布施本生图像四种组合,以期揭示其图像表述思想的演化状况。本文总体认为,由宣扬大乘、强调菩萨行到表述净土思想,形成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四川唐代摩崖浮雕维摩诘经变的细部内涵和构图进行了细致的图像学分析,指出四川维摩诘经变具有强烈时代共通性,并呈现浓厚地域色彩。就图像细部内涵而言,经变中天女形象基于摩利支天经表现,邛崃天宫寺第46龛大弟子兼有礼拜狮子座和维摩诘内涵,有关持棍老者图像系维摩诘譬喻说法表现;就图像布局与组合而言,维摩诘、文殊对坐论辩构图源自佛教讲经、俗讲仪式,维摩诘经变和西方净土类图像组合反映了唐代维摩诘信仰与净土信仰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维摩诘经》属于印度早期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关于维摩诘信仰在中国的普及是以此经的翻译流布为前提的,它的翻译情况现存三种译本,其中罗什译本《维摩诘所说经》^[1],最为精义流畅,颇为盛行,云冈雕刻中的维摩诘经变,就是依据此译本雕刻的,据目前统计大约有30余幅^[2]。  相似文献   

11.
武威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残页,《中国藏西夏文献》等著作将其归入《维摩诘所说经》下集。通过翻译核对,该佛经应该是《维摩诘所说经》上集菩萨品第四之部分内容。不妥之处,望专家学者斧正。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19,(6)
通过对已公布的敦煌本《维摩诘所说经》写卷进行普查,比定写卷内容、书风、行款、裂痕,笔者在前贤的缀合成果之外,又将255号残卷新缀合为95组;在此基础上,以两组国图所藏《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的复原为例,考察李盛铎等人盗窃、撕裂经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特别是具有儒家传统而兼出世情怀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而经中表述的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使得维摩诘成为远自魏晋以来,广及绘画、雕塑以及诗歌、戏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题材[1],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其于宗教范畴内的意义。本文拟就维摩诘作为美术题材的发生、发展及其通例表现形式的宗教蕴意作通览性的考察与探究。  相似文献   

14.
毛艳翎 《东方收藏》2024,(2):104-106
《然州武猛从事汲郡□□□□□率诸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碑身阳面刻有已知北魏至东魏时期内容丰富的维摩诘经变,是研究北朝维摩诘经变图的关键材料。文章采用图像学方法分析维摩诘经变图中题材、人物尊格和组合关系,阐明碑身阳面维摩诘经变图中的入画五品,其图像来源于洛阳地区官方粉本,继而厘清北朝该题材粉本所具备的主要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及实地考察记录,运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方法,从图像细节方面考察了河西地区维摩诘经变遗存;微观分析维摩诘经之佛国品、方便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法供养品五品图像内容,尤其侧重那些以往学界遗漏的细节,并对部分细节图像的来源和内涵进行了阐释,进而梳理了各自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曹氏家族长期在敦煌地区经营其家族关系。曹氏与索氏联姻后,张议潮成为曹议金的外父王,为曹议金的登台奠定了合法性;一批张氏成员为曹议金在战场上效忠,也成为其他官员的榜样。曹氏联合了敦煌地区的实力派家族,如阎氏、李氏、阴氏、罗氏,曹氏政权的政治军事力量得到巩固;曹议金大力扶持佛教,利用佛教在敦煌百姓中的影响巩固了政权。曹议金还提拔了一批普通家族的子弟,巩固了基层统治,形成了对豪宗大族力量的遏制。张氏与曹氏政权的交替,实质是家族实力的消长变化。初期的曹氏归义军政权形成了以曹氏家族为中心,各大家族联合统治瓜、沙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7.
维摩诘形象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及其以后历代都有所体现,其从魏晋时期带有少数民族特征的胡人居士形象到南朝逐渐转变为汉化的汉族名士形象,而且魏晋时期与南北朝时期的维摩诘形象都存在差异。本文从维摩诘服饰角度入手,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状况,详细论述了魏晋与南朝维摩诘形象在服饰上的变化,同时把维摩信仰与维摩诘服饰结合起来,说明维摩诘在中原受到士族名流推崇的原因;把维摩诘服饰与同时期的士大夫服饰进行了比较,发现在不同时期二者在服饰上的相应变化,反映了维摩诘形象逐渐汉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佛教义理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大量敦煌文物,从写经和礼忏仪式等方面,对民间的维摩诘信仰进行了考察,着重讨论了它不同于知识阶层的信仰特点。认为:维摩诘信仰在民间形成追求功德、广植福田的一般特征,迥异于当时士大夫阶层精密深微的义学佛教及僧伽阶层实践禅修的佛教。在民间,维摩诘一直被中国民众作为一位救苦菩萨来崇信的,其效验等同观音、药王等神祗,反映了中土庶民佛教信仰的多样性和渗透性。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大量民间写经的题记中,亦表现在用于礼忏仪式的启请文、患文及维摩变相之中。  相似文献   

19.
大同云冈第1、2窟图像一体设计而成。两窟周壁与中心柱四面配置第7、8窟以来流行的法华经、维摩诘经图像,结合中心柱上端及窟顶图像,共同表述奉持释迦佛所说大乘教法,将来往生至弥勒菩萨所居兜率天并最终成佛之意涵。  相似文献   

20.
此文以对藏经洞约1173件维摩写卷遗存的考察为基础,就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翻译、书写、流传与庋藏情况作了初步研究.作为物化在确定时代和地区的经验官能的产物,佛教功德思想贯穿中古敦煌《维摩诘经》书写的始终,并主要呈现为课业或功德、供养或受持以及祈福禳灾三种形式,另有浩繁写经虽为经生应约所写,亦不离其宗.此文还对S.2282、S.1864号维摩写本的年代作了研究,并推断S.2282号《维摩经》应写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或前后距之不远的晚唐时代,而S.1864号《维摩经》则应写于唐贞元十年(794年),而非“甲戍”(79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