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丰 《考古与文物》2023,(6):107-116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并保存较为完好的上衣共两件,而地宫同时出土的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94年)《物帐碑》上记载的上衣共有花罗衫、花罗袍、长袖、夹可幅长袖、可幅绫披袍、纹縠披衫和缭绫浴袍等多种名称。本文通过出土文献和实物的比对,确认了其中一件为明确记载的缭绫浴袍。这是一件以独窠盘绦纹样为主题、以平纹地上六枚斜纹显花为组织、采用平袖和对襟制成的浴袍,用于浴后未干之时服用。此件缭绫浴袍的发现和还原,对于研究唐代服饰史、中国丝绸史、纺织科技史和江南经济史都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23,(10):11-13
斜纹组织绫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点连成斜线,它的浮长线较长。浮长线指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表面可见明显的斜纹纹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织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织绣的品种十分丰富,堆绫便是其中之一。据古代文献和传世及出土实物分析,堆绫大体包括堆绫、钉绫、贴绫、堆纱、包纱、贴补绣等。这些名称有的是依照不同做法而定,有的是不同地区的习惯称呼,但都属于堆绫的范围。所谓堆绫,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花样,裁剪出各式各样的绫片,然后将绫片下面托纸,并粘贴牢固,再用针线将其钉缀在绣底上,组合成层次感、立体感很强的图案。通常堆绫主体花纹部分需要多层次的绫片来表现,比如一幅堆绫折枝牡丹作品,牡丹花头就是用深浅不同的色绫组成,花瓣采取退晕的配色方法,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地自下而上堆叠而成。堆绫的层次有的二三层,有的四五层,甚至六七层不等。严格地说,堆绫、钉绫、贴绫之间是有区别的:按照图样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08,(9):69-69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5.
谢贵安 《史学集刊》2008,(2):92-101
<清实录>修纂先据档案等原始史料编成稿本(底本),然后缮成正本(小黄绫本)呈审,再据呈审本缮成各定本(皇史宬尊藏本、盛京崇谟阁尊藏本、乾清宫御览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副本以及国史馆缮写副本).在满、汉、蒙古文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是先据满文档案纂成满文本实录,然后再译成汉文本实录,最后再据汉文本译成蒙古文本实录,但康熙以后的史料大都来自汉档和汉籍,史臣亦日渐丧失精通满文和蒙古文的能力,因此从雍正所修<清圣祖实录>始,满、汉文本之间的纂修顺序颠倒了过来,即先据汉文档案纂成汉文本实录,然后再分别译成满文本实录和蒙古文实录.这一改变,反映了汉文作为清帝国共同语言地位的确立以及清朝汉化进程的加深.  相似文献   

6.
“改机”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机是明弘治年间福建人林洪创制的一种织物,曾行销一时。但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织物,众说纷纭,至今未明。经作者研究,改机的织机衍生于缎机,织者改缎机的五片综为四片综而继续保留高齿密的缎筘,织物的地组织为平纹、斜纹或二者的变化组织,用料多选水丝。所以,改机织品的特点是细纤高密、质地坚实、光滑柔韧。其性质如绫、罗、绸、缎,是一个基础品种类别。以它为基础地组织,可以织造平素、暗花、织金、妆花、闪色等各类花色品种的改机织物。改机属于高价位的高档织物,四川缎机宁绸是其在清代的孑遗。  相似文献   

7.
张晓娟 《文博》2006,(5):95-96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七百余件丝织物中,绫类织物约占二分之一,而缭绫为绫类织物中的大宗,占主导地位。在法门寺地宫未考古发掘前,“缭绫”只见于唐代文人墨客的诗赋赞誉中,现代人谁也不了解其真谛。当法门寺地宫大量缭绫的  相似文献   

8.
小筑 《世界遗产》2014,(10):46-49
<正>"露华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换骨香。"这句诗中透露了茉莉花茶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茉莉花茶是由茉莉花和茶两种原料加工而成的,通过鲜花吐香、茶坯吸香,一吐一吸,使茶味与花香融和无间,正所谓:"茶引花香,增益茶味;花促茶香,相得益彰。"延续千年的传统技艺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福州茉莉花茶经历了焙团茶、点茶、泡茶三个阶段,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南宋的施岳《步月·茉莉》有"玩芳味、春焙旋熏,贮韵、水沉频"的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敦煌种植“红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在唐代一些地区的土贡中有“红蓝”一项,如“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土贡:红蓝,甘草,花蓰蓉,……”“青州北海郡,望。土贡:仙纹绫、丝、枣、红蓝、紫草。”  相似文献   

10.
张泽咸和朱大渭主编的《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一共收录了537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民战争"史料。编者根据当时的理解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农民战争,包括汉族农民起义以及汉族和少数族人民联合起义;第二类为少数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战争;第三类为包括盗杀太守、奴杀主、亡命抢劫、兵变以及少数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某些事例。经过三十年以后重新分析研究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反社会的土匪强盗活动和反政府的武装集团叛乱两大类。中国古代没有"农民"这一概念,只有士、农、工、商"四民","四民"中的"农"包括现代意义的有地的地主和自耕农,而不包括无地的雇农和佃农。所谓的"农民"是现代人虚拟的一个概念,而"起义"只是人们对反对暴政和暴君的反政府武装的一种褒奖与赞誉,甚至是对某些土匪强盗的褒奖与赞誉。所以,所谓的"农民起义"应该被称为"民变"或"民乱",关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说法是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11.
包括地图在内的图像的史料价值并不在于图面内容,而在于图像所反映的其与被绘制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图像这些方面史料价值的思考才能更为深入的挖掘图像与众不同的史料价值,也才有可能从一些不同的侧面回应重要的史学问题。当然,对图像史料价值的挖掘,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需要我们对历史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知,这些都涉及到研究者的史学素养。"史料不是救世主",如果有"救世主"的话,那么也是作为研究主体的我们。  相似文献   

12.
纪敏 《文史精华》2010,(7):33-38
<正>我与日本"中归联"建立友好关系,始于1988年末。当时,我正着手抢救、挖掘、征集有关新中国改造日伪战犯史料。开始我未料到,涉足其内,竟如此之难。当我们越过有关部门的"保密"限制,找到几位亲历者时,他们已是花甲、古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博物馆新藏唐代丝绸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健  赵丰  薛雁 《文物》2005,(12)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新收藏了一批唐代丝织品,种类包括锦、绫、印花绢等。本文拟就其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饰图案等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云锦诞生于古都南京,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品中,技艺成就最高。她在长期发展中,继承了绫、罗、绸、缎、纱等精华,又在意境设计和织造技巧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运用盘梭妆彩,分区挖花,以五光十色的真丝线和真金、银线为原料,依靠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用手工织成质地...  相似文献   

15.
周明贵 《中国钱币》2013,(2):10-11,I0002
民国八年(1919)至二十四年(1935),四川实行防区制.各防区驻军将领为争夺势力范围及扩充军队,除征收税赋,搜刮民财外,多设置造币厂和金融机构,铸币发钞,筹措军费,敛财自肥.笔者收藏有一张"国民革命军第21军司令部军需借款券",该券是典型的四川军阀掠夺和欺诈的工具.本人以实物为依据,结合史料,试对"军需借款券"加以探析(彩页2). 正面:主色通体为浅赭色,四边有花框,花框四角印有阿拉伯数字"5"字样,上部花边处自右至左印有"军需借款券"券名,券名下面印有编号"粮字38625号"字样.编号下有一花框,花框内印有"伍圆"面额.面额左右各有一椭圆形花框,左椭圆形花框内有一塔,右花框内有一阁;下部印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印制".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时代大势,对于地方志工作而言,无论是其成果还是工作模式,都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地方志工作源头的"收集资料"环节中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在多媒体数字化趋势下,我们所收集的地方志资料不应该再局限于文字记载的史料,而是包括传统纸介质在内的多种载体形式和涵盖文、表、图、音和视频各类资料形式结合的"多媒体数字化史志资料"。要做好多媒体数字化史料的收集工作,则对方志工作者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哈拉浩特出土的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有较详细的关于使节交往方面的法律规范,具体包括使团构成、驿所职责、外事接待、违律禁行和使节外贸等诸多内容。《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发现不仅为西夏法制研究增添了珍贵史料,而且提供了站在"他者"立场上而非中国传统史料"华夷之别"的视角重新审视11—12世纪远东国家使节交往的崭新素材。  相似文献   

18.
赵恺 《中华遗产》2023,(10):56-65
中国丝绸史上有所谓“汉绮唐绫”之说,可见绮与是一脉相承的两种织物也可以说绫由绮沿袭而来。为什么“绮”最终被后起之秀“绫”所取代了呢?这个故事,或许要从“绮”在汉代的繁盛一时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末至14世纪有一些关于西夏将领昔里钤部及其后裔的基础史料。仔细考察包括新出家族碑铭在内的这些史料,表明其很可能是昔里钤部之孙教化虚构了本家族的沙陀血统,同时还试图以"昔里"攀附唐朝皇家的"李"姓。但是,两方面的尝试都没能使昔里钤部免于1308年的罢黜及随后在元代史料中的销声匿迹,可见在元代想要维持地位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20.
《建文朝野汇编》收录的建文忠臣亲族在"靖难之役"后遭受迫害的史料,极具价值。这些史料记事明确,包括被祸者间之亲属关系、姓名、家财变价解院及全家充军等情况,弥补了正史及其他史籍记事模糊、缺乏细节,从而引发争议的缺憾,证实了靖难后株连"九族"以至"十族"的迫害确实存在。这对于深入认识建文、永乐之交历史,尤其是"靖难之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