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傣族是云南省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傣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傣族文化。为了更好地清理、继承和发展傣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将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在昆明召丌开傣族文学讨论会。会议将邀请傣族地区的赞哈、歌手、民间艺人、作家,我省和全国的傣族文学研究工作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参加。会议将研讨:傣族的社会发展与傣族文学的关系;歌手在傣族文学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一口气读完了《论傣族诗歌》的汉文译本,心中非常高兴。试想,在三百多年前,在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能出现这样具有卓越见解、才华四溢的诗歌理论著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把傣族文学遗产中的诗歌比作花团锦簇、芳香扑鼻的沾巴花,那么,这部《论傣族诗歌》可以说是闪闪发光的红宝石。据这部著作的保存者、老“赞哈”康朗应同志讲,在旧社会,召片领和勐笼土司认为这部著作是“叛逆书”,不准老百姓阅读、传抄,但由于傣族老百姓很喜欢它,所以,尽管统治者下了许多禁令,用各种手段进行围剿,数百年来它仍然一直在群众中秘密流传。“文革”中,傣族文学被当作封建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康朗应怕这部书被抄去焚毁,就用塑料薄膜把书包裹好,放在保温桶内,埋藏在菜地里,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即一九七八年,才把这部书拿回家来。一九八○  相似文献   

3.
傣族文学在她漫长的历程中,经历过三次重要的改革,这就是从她的产生到创世史诗的出现,叙事长诗的大发展和悲剧叙事长诗的产生。每经一次改革,都把傣族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都使傣族文学出现新的面貌。悲剧叙事长诗的出现和发展,在傣族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她使傣族文学从虚幻走向了现实,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获得了巨大的变革,并由此产生了一套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因此,探讨这次文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她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傣戏浅谈     
探索傣戏源流,我们不能不想到“喊班涛”、“冒少对唱”、“少散朗”、“布腾拉”和“十二马”。傣家人喜欢唱歌。歌手们把眼前事物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编成唱词,即兴歌唱,唱出来的调子就是“喊班涛”。用山歌找对象是傣族青年男女的习俗。他们在试探对方、倾吐爱情时,一唱一答,产生了“冒少对唱”的民歌形式。“冒少对唱”在赛歌场上成为了习见的形式。以后艺人们改变腔调,加上动作,发展成为“布腾拉”,用以表现人物,歌颂劳动。“布腾拉”已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还有用纸糊人跳的道具——牛,表现爷爷和孙子犁田,奶奶送饭,三人对唱。爷爷唱的是,哪个季节播种,哪个季节收获,怎样种才得丰收;奶奶  相似文献   

5.
本刊从去年第一期发表岩峰同志的《贝叶寄语》一文开始,开展了关于傣族文学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先后共发表七篇文章,直到今年九月召开的“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达到了高潮。通过讨论,绝大部份同志都认为,如同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根是不可能有生命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根深才能叶茂。傣族文学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壤和文学传统,是不可能形成灿烂辉煌的面貌的。在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上,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傣民族产生了五百多部长篇叙事诗?由此很自然地接触到傣族文学与佛教、傣族文学与印度文学及东南亚诸国文学、傣族文学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傣族文学源远流长。在辽远古代,傣族的先民就创作了许多歌谣和神话。进入阶级社会后,佛教传进傣族地区,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傣族文学并未断流,它在吸收外来文学的养分后继续蓬勃向前发展。经过一个时期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傣族文学中的宗教色彩逐渐减弱,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这就是贯串于傣族文学发展史的主线,也是我们在研究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时必须看重的基本事实。有的同志说“傣族文化是佛教的文化,傣族文学作品是佛教带来的”,就不符合客观事实。当然,我们在看到傣族文学主流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佛教对于傣族文学的影响。由于我国傣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们很早就同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交往。根据中印文  相似文献   

7.
《傣族古歌谣》(还有一本《傣族古神话》正在翻译中)和上期我们介绍过的《论傣族诗歌》,都是傣族的祖先们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珍品。《傣族古歌谣》反映的是封建领主制建立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它的第一部份,所反映的都是农业社会和一夫一妻制产生之前的,即从人类最初的采集经济到狩猎经济的作品。反映这个人类最早的生活的诗歌,至少是我,过去还没有见过。因此,这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每当我漫步在流沙河之滨,眼前总要闪现着佛寺的飞簷、白塔的身影;每当我陶醉于“赞哈”的歌声,耳边总要回荡着晨鼓的交响,晚钟的悠呜。我曾经提醒自己,千万别因此而过于看重了佛教对傣族文学的影响;也曾深怀遗憾,为什么当初要让“帕召”的宣教污染了幢幢竹楼。可是,当我的遐想从天上降到人间,我不能不承认,这白象的国土,到处曾游荡过“古塔玛”的幽灵;这孔雀的故乡,到处都浸润过恒河的沙  相似文献   

9.
一傣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古代文学,这是人们早已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没有什么争论。但这些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却众说纷纭。现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有些同志说:“傣族文化是佛教的文化,傣族文学作品是佛教带来的。”并提出了两点作为依据:一是佛经里都有这些故事的记载,现有的唱本是根据佛经的故事改编的;二是这些故事叙述的都是佛主轮回转世的经历,即根据《本生经》改编出来的“佛本生之故事”。这两点依据能立足吗?我认为不能。佛经里有没有《因叭》、《朋尚罗》、《麻哈兴童》等神话故事呢?有。但这些故事并不是佛教从印度带来的。它们是傣族的古代文化,是傣族的祖  相似文献   

10.
彝族火把节     
鄢然 《巴蜀史志》2008,(1):63-64
火,使人类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迈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恩格斯说:“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火以其神奇的力量,开启了人类通向文明的大门。民族学家告诉我们:“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童年。”磨擦生火,令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进人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由此也产生了先人们对火的顶礼膜拜。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彝族人,像不同民族的人们一样,同样对这神奇的“火神”充满了神化的敬畏。  相似文献   

11.
绚丽的彩虹     
天上的彩虹,曾以它瑰丽的色彩,使人产生奇异的幻觉和神奇的遐想,因而至今在各民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彩虹的民间传说。傣族民间长故事《彩虹》(《山茶》八四年五、六期)可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彩虹》以傣族民间文学特有的抒情委婉、细腻入微的诗一般的语言,散韵体结合的形式,描写了傣族青年西里嘎和汉族姑娘南罕亮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古代傣汉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故事的主人公西里嘎和南罕亮,一个是“生得英俊、象森林里的孔雀”的青年;一个是“两眼似晨星,面庞象明月”的姑娘。对他俩的美貌的描写,固然给人以美感,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随着  相似文献   

12.
每年农历六月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是剑河县沟洞侗寨的六月祭祖节。节前十二天(逢卯日),每户派一名妇女,按长幼顺序,挑着竹筒、水桶、粽把叶、干蕨菜、糯米、高粱等,到家族所指定的地方集中,待一个宗族的人(每户一个妇女)都到齐了,方到指定的溪边去洗。洗好后,再依长幼次序回家,习惯称为“进河”。回到家中,即将干蕨菜、儒米、高粱等物与盐巴搓揉搅拌均匀腌起来。这是节日前的第一种准备。第二种准备是在节日前三、四天,开始  相似文献   

13.
《山茶》2009,(10):48-51
傣族人自称为“傣”,世代繁衍生息于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以德宏和西双版纳最为集中。从族源上追溯.傣族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佬族和泰国的泰族属同源民族,均为古代越人族属。西汉时期,傣族先民以“滇越”之名见载于史籍,而后又有”金齿”、“黑齿”、“银齿”、“茫蛮”、”白衣”、“绣脚”、“绣面”、”摆夷“等别称。  相似文献   

14.
在傣族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甘达来这个人?截止现在,我们还没有查到。但傣族人民喜爱他、歌颂他,确是事实。有关他的故事,多少代以来,几乎人人皆知、个个能诵。一个长者曾对我们说:人们尊敬甘达来,是因为他用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每一颗黑暗的心,他用公正的清泉泼灭了民间纷争的狂火,他用温暖的爱唤回了多少人的情意。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就象坝子里需要椰子树。  相似文献   

15.
第三种傣族     
提起傣族,一般人只会想到孔雀舞中那身段婀娜,如迎风弱柳般傣家姑娘的形像。那是水傣,只是傣族的一种。此外还有“旱傣”和“花腰傣”。云南有的人知道,内地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一切的天下,由互联网联系的世界造就了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早已从“少数人的专利”走向大多数人生活场景下的平民化公共产品,普通民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与互联网产生着联系。我们在坐享互联网带给我们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为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舆论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而我国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作为人口基数大、社会地位较为特殊的重要知识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规范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网络消费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1951年8月下旬,骑七师进驻阿山的首批部队,干8月20日从奇台出发,25日到达承化市(现阿勒泰市)。十九团的任务是兴修巴里巴盖大渠,特务连、工厂、营训队的任务是上山伐木等,为基本建设作准备工作。我们于9月1日进山伐木,那时的生活极端困难,吃的东西,除了面粉、清油外,什么盐巴、酱油、醋、肉、蔬菜都没有,只有靠战士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伐木牧工下山前,伐上几根被火烧干了的死树,晚饭后战士们每人拉木头连夜到承化市,卖给市民,将卖掉的柴钱买上盐巴等立即返回山林,第二天仍然坚持劳动。就这样,我们在深山老林里过了6个…  相似文献   

18.
骄傲的老虎     
阿佤山上有一只骄傲的老虎,经常在野兽们面前吹嘘自己有三不怕:不怕天,不怕地,不怕人。有一天,野兽们聚集在大森林里的一块草坪地上,谈论起如何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快活一些。大家觉得成天呆在这黑森森的树林里,就象蹲在炕笆上讨火烟黛的馋猫那样,真是烦闷死了。胆大的豹子先开口:“既然要走出大森林,就干脆下到傣族坝子里去玩一玩。听说傣族坝子可好啦,不但有竹林、芭蕉,还有猪、鸡、鱼、鸭可吃呢……”不等豹子把话说完,胆小的麂子就提醒大家说:“傣族坝子好倒是好,可那儿的人比蚂蚁还多,要是碰上了猎人,我们就全都  相似文献   

19.
千年盐井     
在西藏和云南交界处的澜沧江河谷里.我们不管向谁询问.人们都一致认定.他们的祖先发现和经营芒康的这一得盐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很久以前直到如今.这里就叫做“盐井”。没有任何记载或传说表明人们是如何找到这片盐井的。也许是一个或几个衣杉褴褛的猎人在追寻猎物时发砚了动物们常在这里流连.也许是牛羊凭着本能嗅到了盐巴的味道而把它们的主人领到了这里。  相似文献   

20.
小议唐诗     
谢丽萍 《神州》2012,(16):230-230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这是大哲学家培根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苏轼的诗。生在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唐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