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三星堆器物坑若干问题的辩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现的装有大量珍贵文物的器物抗,是中国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和先秦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当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发掘清理简报公布以后(下简称《一号坑简报》和《二号坑简报》,已有不少研究者对其年代、性质、意义,乃至于一些文物的解释等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却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下面,笔者就对三星堆器物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的考辩。  相似文献   

2.
爵、尊、卣、鍪的定名和用途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器定名及功用的研究是古器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始于宋人,过去人们一般将其归入传统的金石学。清代学者在宋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不少补充和修正。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发展,经过科学发掘的青铜器不断增多,人们对青铜器名称、功用等的认识也不断更新。笔者偶有所得,记之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后期迄唐前期的枣形腹细颈瓶、石榴形腹细颈瓶、梨形腹束颈瓶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北朝后期与隋代河北南部为其主要发展区域,由北朝铜瓶到隋代邢窑瓷瓶脉络清晰,初唐河南中部巩义窑又烧造细颈釉陶瓶。枣形腹、石榴形腹细颈瓶发源于南欧,原为公元前5、4世纪希腊、意大利居民的盛油陶瓶,梨形腹束颈瓶的源头则是伊朗波斯萨珊王朝银瓶,这些西方器物造型东传以后,形成了中国本土化同类器物。日本6-8世纪流行的枣形腹、石榴形腹细颈铜瓶,既有中国输入品也有日本仿制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这些具有西方情调的器物,成为了服务上流社会及佛教的贵重物品。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器物之所以能够横贯欧亚大陆,大概就在于其造型有可人之处。  相似文献   

4.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自1980年发掘以来,已有十七年了。其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的发掘和整理,收获很大。特别是1986年夏秋之际,一、二号坑的重大发现①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极大关注。当一、二号坑的发掘清理简报公布以后,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年代、性质、意义,乃至一些器物的解释等问题作了一些研究②,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从近两年诸家的研究情况来看,有些重大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现就争论较多较大的问题予以介绍和讨论。一、关于一、二号坑的时代问题关于一、二号坑的时代问题,除一、二号坑发掘简报报导的时代分别…  相似文献   

5.
庄子学派人生理想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学派的人生理想是一个老问题,在这个题目之下人们已经作了不少文章,认识在一步步深化着。然而,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探讨还将长期继续下去。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循着庄子学派的思想脉络,结合战国的时代特点,也对这一理想体系作一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六朝各朝代一直与朝鲜半岛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与百济之间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迄今为止,在韩国百济故地已出土了不少中国六朝时期的陶瓷,这些器物可证实当时文化交流的部分情况。本文对其中保存较完整、时代较明确的几件器物进行了初步地分析和比较,并试图探讨这些器物的输人途径、烧制窑口、年代等问题。随着中国国内对该时代墓葬和陶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韩国的有关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器物,大致以三种形态出现——单体件,单体组合件,复合体。第一种器物独立存在,或与其他器物作有规律的共存。第二种器物按一定的规律作组合排列,但保持其个自的独立性。第三种器物为一组合集体。分散混乱以后则面目皆非,  相似文献   

8.
土墩石室墓及土墩墓在夏商至战国早期盛行于江南地区,随葬品以陶器和原始瓷器为主。学者们对它们的的分布范围和规律、内涵特征、文化渊源、分期断代、区域特点等问题,已经作了较广泛的研究,但还不够深入。笔者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随葬器物的种类与组合,根据类型学原理,对本地区土墩石室墓及土墩墓的分期编年作了新的探讨。与以往相比, 笔者较注重器物总体形态的发展,从而更能在细节上反映其形态上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陈双新 《华夏考古》2001,(3):96-104
青铜器的自名前常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牛鼎”(■鼎)、“ 鼎”(楚王■肯鼎)、“媵盘”(白百父作盂姬盘)、“宝尊壶”(如矩■作仲姜壶)等等,它们或说明器物的用途,或指明器物的特征,或概述器物的价值,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青铜器的有关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张亚初先生曾对殷周青铜器中出现最多的鼎的自名作了详细统计,分为16类132种,并依此对其用途作了全面的研究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都令人首肯。青铜乐器的自名情况同样可以作这种研究。 我们把目前所见的青铜乐器自名及其修饰语作了全面地调查统计。(表一…  相似文献   

10.
总结和评价两宋学者在传统金石学方面的研究,自王国维以来即不乏这方面的著述,然就宋人对古器物研究方面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在这篇短文中讨论宋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新出土古器物材料和不断更新的古器物学知识,对宋人著录的青铜器作一综述,期望能够说明我国古器物学研究(主要是商、周青铜器)的基础实际上是宋代人奠定的。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7月,南京博物院对新浮遗址进行试掘,发现了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以及少量的原始瓷器等遗物。该遗址属于早期湖熟文化,遗物与郑州二里冈遗址下层有很多相似之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早期。此次发掘丰富了早期湖熟文化的内涵,反映了早期湖熟文化在茅山山脉以东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1~2005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广富林遗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遗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相当于良渚文化第四期;第二阶段既同第一阶段之间存在文化延续性,又包含一部分非当地传统的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第三阶段即广富林文化,其中的良渚义化因素较少,却同于油坊类型的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studies of colourless Romano‐British vessel glasses have suggested that, regardless of vessel type, they show considerable compositional homogeneity. Intriguing differences in variability (as opposed to mean composition) have, however, also emerged.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compositional study of 243 vessels, that is larger and more carefully controlled than in previous studies of this kind. Unexpected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have been found both between and within the four vessel types studied.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model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for glass‐making and glass‐working in the Roman world.  相似文献   

14.
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东周遗存的发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瓦店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镇辽瓦村,东北距郧县县城12.5公里.东南距十堰市10公里。该遗址地处汉水南岸的二级台地上,背靠丘陵低山,东部有一条季节河向北流入汉江(图一)。由于汉水在此形成一处由西南向东北  相似文献   

15.
冯时 《中原文物》2020,(1):63-70
西周霸伯铜器铭文显示,位于今山西翼城大河口的霸国伯主不仅有为西周王室治盐之责,而且兼有御戎守护盐池安全的使命。霸伯簋铭文记载了井叔专来霸国辨定盐卤的种类和等级,并命霸伯征伐,提供其美田一百井之井田中央百亩公田所产的两种谷物作为军粮,补其军资。文章结合相关铭文资料讨论了西周井田制和军賦,并就与井田相关的官制官氏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樽奁考辨     
文献中,樽与奁这两种器物常常被混淆。"奁"是主要用来存放与梳妆相关的器物,战国时为单层,汉代的时候出现双层奁同时流行多子奁。奁以圆形为主,带盖,常集彩绘、嵌扣、贴金银箔等多种工艺为一体。"樽"则为战国时期出现的日常实用酒器,分盆形和筒形两大类,胎骨多为铜胎或木胎,分为有盖和无盖,底下常有三足。  相似文献   

17.
湖北襄樊市黄家村遗址周代灰坑的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至2007年6月,对湖北襄樊市黄家村遗址进行发掘,其中2个周代灰坑H5、H19保存较好,出土鬲、甗、豆、盂、罐、罍、器盖等陶器共112件。H5的年代为西周晚期,H19的年代为春秋早、中期之际。黄家村遗址周代灰坑所出典型器物的形制演变序列清晰,这为探讨早期楚文化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Leamington Wharf on the Union Canal in Fountainbridge, Edinburgh. The remains of a stone quay, wooden platforms and staging, a rope walk and a canal vessel were investigated prior to redevelopment of the site for ho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has illumin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ormer canal basin at the terminus of the Union Canal, and provided a rar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remains of a canal vessel likely to date from the early to mid 19th century. A scaled model of the vessel was commissioned as part of the project and will be submitted to the local museum service as a record.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巴东县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东李家湾遗址中发现有周代、屈家岭化和大溪化三个不同时期的大批遗迹和丰富遗物。但最丰富和重要的是屈家岭化时期的遗存。发现了一批屈家岭化晚期的墓葬,从这批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与其它地区屈家岭化晚期陶器特征基本上相同。这批随葬陶器以薄胎泥质黑陶和灰陶为主,多饰弦纹,有鸭嘴形足小鼎、双腹豆、盘、碗、壶形器、盂形器、蛋壳小杯和高圈足杯。李家湾遗址是屈家岭化晚期遗存在三峡地区分布最西的一个遗址。  相似文献   

20.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NAA) of Protogeometric ceramics at Troy supports a revision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e in the Protogeometric period.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period at Tro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ither Greek migration or Greek trade networks. A category of amphoras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imports appears to have been made locally. NAA also indicates local production of a new class of handmade cooking pots, as well as more traditional Gray ware vessels. Analysis reveals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tinuity at Iron Age Troy, with inhabitants adopting and adapting a wider vocabulary of Protogeometric vessel types in the Aegean while integrating them with established local pottery traditions and resource use. The combinations of local and non‐local components seen at Troy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long‐term dynamic Aegean interaction spheres than with more tenuous models of Aeolian migration or Euboian expa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