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正民主,亦称大正德谟克拉西,它是对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的大正时代,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建立政党政治和实现普选,反对专制主义统治和扩军备战的军国主义统治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思潮的总称。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斗争中号召新中间阶层为主导,广大工农民众为主体的广...  相似文献   

2.
德谟克拉西与民主 五四运动(1919)前后,“民主”或“民主政治”,曾以德谟克拉西之译名盛行于时,当时起百科全书作用之老《辞源》(1915年初版)、老《辞海》(1938年初版)均有专条,其证也。  相似文献   

3.
“平民政治”一语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即已出现,尽管在许多情况下,它是“民主政治”、“民主主义”的同意语,但与后者比较,它朦胧表达了以下层人民群众为基础建立平等政治的愿望。五四时期,由于社会上民主思潮的空前发展,“平民政治”一语在获得更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本身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人们所理解的德谟克拉西的含义从政治方面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而使“平民政治”成为  相似文献   

4.
溥仪六岁退位以后,还在紫禁城里当他的关门皇帝,稳稳当当地又当了13年。1924年11月,北京政变一下就把他抛出了紫禁城,逃进了日本驻中国的公使馆。关于北京政变,日本今井清一著的《大正德谟克拉西》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冯(玉祥)的北京政变背后,是有日本军人在暗跃。第二次直奉战争一开始,作为住友的嘱托寺西秀武预备大佐,就策划了冯的倒戈而成为奉派的天下,为了收买冯的一派,便由张(作霖)出一百万日元,通过三井银行奉天分行行长转吉冈显作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再转段祺瑞,由段交给冯玉祥,成功地发动了北京政变。这也是北京的芳泽谦吉公使和林弥三吉武官,支援了宇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闻天重视政治民主。他认为,在苏维埃政权下,应实行广泛的民主,实行“苏维埃的德谟克拉西”。他反对党委包办政府工作,主张向选民揭发工作中的一切错误,主张舆论监督,反对空喊反对官僚主义。张闻天于1925年秋赴苏联留学,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后任教,亦讲授列宁主义。他自述:“学习中最感兴趣者即为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际。第三年内,对于这门课,曾担任教课,曾加以特别研究。”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但他对列宁主义理论中的苏维埃民主非常重视。1931年他回国后,先在中共中央做理论宣…  相似文献   

6.
喻萍 《史学月刊》2004,1(12):119-121
逝如斯夫,五四运动转眼已是八十四个年头了。如问及五四运动何以发生,恐怕许多人不加思索而对答如流,一则曰:“民主”(德先生),二则曰“科学”(赛先生)。诚然,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和口号包括民主与科学。对此,早在1919年春,这场运动的伟大旗手陈独秀就在其《罪案之答辩书》中便已开宗明义: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  相似文献   

7.
<正> 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陈列着一对珍贵的樟木箱,这是李大钊同志1924年1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买的,后来一直由他使用。大钊同志牺牲后,由李夫人运送回家。 1922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上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对于党的这个决策,大钊同志非常拥护。因为早在“二大”前,他同邓中夏等六人就联名写信提出了一个“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而奋斗”的提案,旗帜鲜明地宣传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又召开了讨论关于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8.
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所以能够摆脱社会就业问题的困扰,基本上实现劳动力的供求平衡,首先应当归结为这个过程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倘若战后日本经济不是以10%的年率持续增长,或者日本经济增长不是采取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两重结构方式”,而是完全依靠“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类型来实现的,那么根本无法解决一千万人的社会就业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部分解决。首先,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是在几次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
张媚 《福建史志》2004,(6):36-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视为南进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为了巩固这个南进基地,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掀起了一场“皇民化”运动的狂潮。他们妄图通过种种措施,向台湾人民灌输日本皇民思想,驱使台湾人民为日本帝国主义尽忠,俯首贴耳地供他们奴役。这场运动在台湾人民的强烈抵制下遭到失败,但它不可避免地在台湾人民的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伤痕,同时也对战后的台湾文化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假名文字论”是近代日本文字改革运动的产物,“满洲假名”是它的变异形式。在这一期间假名文字论者经历了从到外的艰辛历程。但是战后假名文字论者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在于“假名文字论”始终未能得到日本国民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日占领期间,日本社会政治结构初步完成军国主义法西斯政体向欧美议会民主政治的转型。在此期间,日本社会内各种政治资源经过重组,形成保守型政治势力和革新型政治势力,最终以“55年体制”方式完成日本战后政治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一个极端的表述是,日本战后60年就是日本人爱好动漫形象的历史。日本人从小在这个充满动漫形象的氛周中成长,它们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憧憬的英雄,甚至是我们的恋人。”  相似文献   

14.
徐万胜 《世界历史》2001,50(4):102-105
在日本“55年体制”崩溃以后,日本国内有关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研究增多。虽然自民党“一党优位制”是一个表述日本战后政党政治体制的政治学术用语,但在对日本战后政治史进行总体性研究时,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却是“55年体制”。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一批法西斯青年将校打着“昭和维新”的旗号,掀起了“国家改造”运动。这个运动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特别是日本下层法西斯运动的重要部分。震惊内外的“五一五”事件(1932年)和“二二六”事件(1936年)是其中的两起大事。这两起事件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关于青年将校运动,我国史学界还没有专文涉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运动?它在思想上、行动上的特征是什么?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由美国占领军总部在日本强制推行的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于1952年基本结束。随着“五五年体制”的确立,日本的国民经济开始走向全面腾飞、高速增长的阶段。这就是说,战后日本的现代化是政治体制改革先行,带动和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正时序效应”。这种“正时序效应”不仅表现出时间上的向度,而且也极为深刻地体现了空间上的广度。正如一些日本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离开战后的民主改革,就谈不上日本的‘战后体制’,也谈不  相似文献   

17.
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在日本战后文坛上,他的战争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日本战后文学的开始可以说是以他的创作为标志的,“真正称得上‘战后文学’的第一部作品的,就是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哦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对野间宏的评价也非常高,赞扬他的长篇小说《真空地带》“带着明显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目的意识”,“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战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民族战争,将中国社会政治全面刷新: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成熟与实力的空前壮大,战时客观上形成的“一国两制”政制和发展起来的中间党派,使国共两党力量的此消彼长几乎达于均势,为战后“联合政府”政治的生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战后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发展,以美、苏为首形成的世界两大均势集团和两个大国主导下战后形成的世界和平共存格局,也为中国“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战时国民党统治力量的削弱、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困难和国内外全新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国民党可能的或可行的选择必须是放弃传统的一统模式,选择“联合政府”与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当时处于国家执政地位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内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过低估计战后中共与中间民主势力的力量。对外寄望于传统的“以夷制夷”的侥幸外交,进而做出了背离时代与脱离现实的错误抉择:选择了内战与独裁的传统“统一”观。结果,中断了中国民主政治或“一国两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团结奋进、民主兴国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集团所推行的“东亚联盟运动”是其全部卖国投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了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扶助汉奸政权、实行“以华制华”的战略需要。这个运动所标榜与鼓吹的所谓“大亚洲主义”、“东亚联盟”、“东亚  相似文献   

20.
对于像“不死鸟”一样迅速从战败的废墟中恢复发展起来的现代日本来说,战后初期(1945—1947)在美军占领当局监督指导下进行的“民主改革”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田桓近撰的力作《日本战后体制改革》一书最近承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史学工作者对日本战后改革进行的第一次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专著。书中在简单地叙述了战后日本是如何在经济崩溃和社会危机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