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9年是戊戌维新变法100周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确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改革、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运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是维新志士中率先直接学习西学的人。  相似文献   

2.
汉代女子服饰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大量中原地区汉族女子服饰的考古资料入手,对其发式和服装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得出汉代女子服饰(发式和服装)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即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女子服装则由西汉早期的紧身束裹,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至东汉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女子服饰整体风格是由严肃拘谨向轻松活泼转变.  相似文献   

3.
芷蝶 《世界》2004,(11):30-32
汉族服饰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洋务思潮有了新的高涨和发展,洋务派队伍也有所扩大。洋务思潮是戊戌思潮的组成部分,洋务派也属于戊戌时期的改革派。洋务派与维新派有矛盾斗争,但性质是改革派内部之争。戊戌维新运动中,双方合作是主流,洋务派支持、参与了变法活动,推动了变法的发展和走向高潮。变法失败后,洋务派为维护改革的成果进行过努力。洋务派是维新派的同路人,不是顽固派的盟友。通过变法维新,洋务派自身逐渐转化,在其后的清末新政中,转变为立宪派。  相似文献   

5.
陈小丽  王福生 《攀登》2010,29(2):71-75
我国封建时代一些持续不断的改革基本上是修补式的、局部的、单项的改革,而社会制度转型方面的改革只有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商鞅变法是我国封建时代唯一成功的社会转型式改革。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当代改革是戊戌变法以来面向现代化的未竟之社会转型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大明衣冠今何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兆光 《史学月刊》2005,(10):41-48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却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像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相似文献   

7.
戊戌改革的社会氛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戊戌改革给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动。官僚、士子、贵胄、布衣等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演出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时代活剧,历史呈现出大变动时期特有的沸腾景象,使变法成为了群众性的社会行为。不研究戊戌时代特有的情绪和氛围,就很难理解百日新政时期出现的种种复杂  相似文献   

8.
《福建史志》2002,(2):27-28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装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装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相似文献   

9.
刘光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但他不是以思想影响于世,而是以改革的实践和为中国的进步献身的伟绩永垂青史。尽管如此,他从一个封建士大夫、旧式官僚成为近代中国改革事业的先驱者,也是有其思想发展、演变过程。思想变革是行为变革的先导。不了解刘光第思想的变化,就  相似文献   

10.
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说法,袁世凯《戊戌纪略》首次刊行于光绪宣统之交袁世凯被罢回籍前后。事实上,《戊戌纪略》大约于1925年由张謇所创办和经营的南通翰墨林印书局以《项城自撰戊戌纪略》为书名首次铅印出版。1926年2月上海《申报》再次刊布《戊戌纪略》。张謇是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后被迫接受共和政体。晚年的张謇对于民国建立以来党派纷争、军阀混战的动荡局面颇为失望,对于国民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忧心忡忡。他为中国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深感惋惜,认为以君臣父子秩序为核心的孔孟思想才是救时之方。《戊戌纪略》宣扬的忠君孝亲思想适应张謇等人精神需求,当为张謇刊印该书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戊戌学会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戊戌学会考闵杰前言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场启蒙运动,兴学会、办报刊、建学堂是启蒙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兴学会居于中心地位。以此之故,戊戌学会一直为维新运动研究者所关注。近10余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从社团史的角度对戊戌学会这批中国...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的高山族,是从台省湾来的。 台湾省是高山族的故乡,那里气候属于热带,山地多,平原少,一年两季生产稻子——旱田收成一次,水田收成一次。水果种类很多。 台湾省有高山族,也有汉族,高山族人数少,汉族人数多。高山族在山区居住,种旱田稻子,不离开山区。高山族的风俗习惯有历史传统,服装与汉族不同。高山族男子穿类似今天大衣式的长袍。女子围围巾,衣服也不同于汉族。每年九月份丰收节日,全村男女老少集中在广场跳舞,欢乐三天,以示庆祝。  相似文献   

13.
慈禧与光绪的矛盾以及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斗争,是晚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戊戌政变前的帝后党争,已有相当多的文著论及,但对此事件的延续——戊戌政变后的废帝谋动,却尚未见有系统论列。本文就此试作述论。一从甲午前后开始显现的帝后矛盾,到戊戌年间演化成势不两立。终于,在百日维新后期,双方政争以流血杀戮的极端方式摊牌,结果是帝党顷刻瓦解。所存者,只是一个囚困瀛台有名无实的皇帝。不过,这种“名”与“实”不相符的情况仍潜伏着危机。载湉保有的皇帝名义仍在被某些政治势力所利用,并可能成为帝党东山再起的契因。于是,废帝与反废帝的斗争便成为戊戌政变后宫廷斗  相似文献   

14.
《文史博览》2014,(9):43-43
传统观点,常把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于“顽固派”的阻挠。其实,在1898年,求变已是朝野内外一致的共识。康有为流亡海外后,不断宣扬“顽固派”绞杀了改革。确实,戊戌年朝野内外大多数官僚、士大夫都站在康有为的对立面,但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支持改革的人,不愿意支持康有为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服装与饮食一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资料。各个民族木同的服装与饮食习惯,都与该民族在各阶段所处木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生产方式,有密切联系。满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悠久的文化,也在服装与饮食方面放射异彩。满族前称为女真,女真及其先人长久地生活在采集与渔猎的深山大川的环境中。采集与渔猎成为他们服装与饮食的主要来源。就服装而言,兽皮鱼皮成为主要的缝制服装的衣料。衣兽皮鱼皮,乍听来有原始之感。诚然,无论哪个民族都走过靠采集天然物提供生活资料的原始时期。女真人的这个时期比汉族要长久得多。但是不是衣兽皮就表明…  相似文献   

16.
崔宵龙 《丝绸之路》2013,(2):135-136
随着绿色经济时代的到来,服装业的发展也开始变得多样化,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服装生态化设计。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开始从追求美观发展到强调其舒适性,以及服装中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以人为本思想和生态环保观念,关注材料的循环利用、服装的功能型设计、服装使用后的可降解程度以及处理、再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些都是绿色经济时代下生态服装设计所要体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黄兴涛  胡文生 《清史研究》2005,115(4):36-50
本文对"中国学术的现代范式和传统转型"之内涵,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一家之说,以此为基准,首次全面地揭示了这一转型在戊戌时期得以整体性萌发的各方面之表现和特点,以此论证"戊戌上限说".文章认为,"学战"是戊戌思潮中长期被学界轻忽了的思想主流之一,它构成了这一转型最为强大的动力,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弱点.  相似文献   

18.
论戊戌百日维新忽起忽落的原因及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百日维新之所以会“忽起忽落”,是因为康有为不恰当地介入了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康有为的扶光绪抑慈禧之策,迎合了光绪的某种需要,故戊戌百日维新“忽起”;而所谓的“尊帝讨逆”、救光绪,康有为、谭嗣同谋诛荣禄、兵围颐和园,直接威胁了慈禧的地位,致使戊戌百日维新“忽落”。  相似文献   

19.
韩廉 《清史研究》2002,(1):41-47
戊戌时期妇女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始终关注反帝救亡的民族革命,而相对淡化了对男性中心的社会性别制度的批判,其缘由除了海内外学者已论及的历史原因即当时的民族矛盾远比两性矛盾尖锐外,还有三个传统文化因素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重实用、黜玄想的致思倾向使戊戌时期妇女运动的参与者对强国保种实际需要的热情本能地高于对男性中心的社会性别制度的理论批判;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使得国家和民族利益自然地成为戊戌时期妇女运动参与者压倒一切的选择;三、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方式使得戊戌时期妇女运动参与者将妇女解放的内容等同于一般人民解放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元澄,字道镇(466—519),北魏恭宗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王拓跋云之子,十五岁袭父“任城王”封爵,加征北大将军。后历任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吏部尚书、侍中、司空、司徒等要职。是“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元老。元澄是孝文帝推行改革的重要助手,孝文帝死后,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改革的尝试,他是北魏宗室中少有的能臣,是北魏时期仅次于孝文帝的鲜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自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率部入主中原,逐步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与汉族结合,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至五世纪八十年代初,拓跋氏和汉族已出现了初步统一的趋向。然而拓跋部毕竟是一个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进据中原后,带来了大量的奴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