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秦相国吕不韦召集自己的门客,编撰出一部糅合儒、道、法、墨等各家学说的著作,即《吕氏春秋》。据《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并规定:凡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书中一字者.赏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最初出处。吕不韦的自信.主要源于他们在锤炼文字方面下足了功夫。其实,早于此前的儒家经典《春秋》,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50年,庄襄王继位,任吕不韦为相国。庄襄王死,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继位,吕不韦仍留任相国。秦始皇年幼,大权操在吕不韦手中,他把幕客写的“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汇编成《吕氏春秋》一书。班固撰的《汉书》,对该书评价为“兼儒墨,合名法。”汇集先秦各派学说,为秦统一天下,提供谋略。  相似文献   

3.
一焚书坑儒和历史教育的灾难秦国在关中,僻处西陲,文化教育落后。秦孝公用商鞅,以刑法为教,于是秦人妇孺都能说商君之法。到吕不韦入秦,有宾客三千人,号称智略士。《史记·吕不韦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今观其书,有儒、墨、名、法、道、农、兵、阴阳、小说家言,于是东方显学,所谓九家  相似文献   

4.
王启才 《古籍研究》2002,(4):102-105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政论书,成书于秦统一中国的前夕。这部书“总晚周诸子之精英,汇先秦百家之眇义’,是对先秦思想化的一次汇集、整理和总结,其中也蕴涵着一定的修辞心理思想。本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启才 《文献》2000,(3):20-30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据其《序意》"维秦八年,岁在涒滩……良人请问十二纪"可知,该书写成于公元前241年,就目前所知,这是先秦唯一可确考成书年代的子书.  相似文献   

6.
关于青川秦牍,我曾撰有《青川秦牍研究》拙文。文中论证了秦从商鞅变法以来应有《为田律》,青川秦牍律文即是将秦武王前的《为田律》加以更修而成,是原《为田律》的修改案,木牍律文应定名为《更修为田律》。文中还论证指出:《更修为田律》不是只适应某地区的立法,而是适应秦辖地区,是向秦国颁行的。顷读罗开玉先生《青川秦牍<为田律>再研究》(以下简称《再研究》),该文认为青川秦牍律文“关于八、九、十月所规定的内容”,屡见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管子·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代,晋国大夫伯牙(楚人)乘船行驶在汉水渡口上弹琴,与钟子期成为知音。最早记述此事的是战国末秦国的相国吕不韦集合其门客所著的一部杂家著作《吕氏春秋》。该书“本味”篇中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  相似文献   

8.
熊铁基先生著《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年3月版) ,是近年问世的有关秦汉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已经获得学界好评,为秦汉史研究者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者普遍关注。《秦汉新道家》分列“历史篇”和“思想篇”。“历史篇”计7章: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新道家问题的提出;《文子》、《经法》及其他———黄老之学的著作;诸子“文篇俱在”与“秦圣”自谓“真人”———秦代的道教思潮;“学老子者则绌儒学”———汉初的儒道之争;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之际的新道家;从吕不韦到诸葛亮——…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的魏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后迁徙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至于徒都的时间,历来文献记载不一;论述其徒都之原因,似又有本末倒置之嫌。因关涉到秦,魏两国力量消长的变化,正确理解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隋唐类书、古注所引《战国策》之“魏公叔痤病”“靖郭君善齐貌辨”二章佚文与今本明显非出自同一版本系统。《战国策·靖国君善齐貌辨》较《吕氏春秋·知士篇》几同复制,若《战国策》非袭自《吕氏春秋》,则相反之说和二者同源必具其一,那么《史记》关于《吕氏春秋》书成后“布于咸阳市门”的记载便不能成立。《春秋后语》乃晋孔衍据《战国策》和《史记》熔铸而成,但其所载“魏惠王死”“魏公叔痤病”二事皆无今本《战国策》点睛之笔的评论性结语。多种证据表明,今本《战国策·魏惠王死》等五章袭自《吕氏春秋》,其中《魏惠王死》一章吸收了《春秋后语》的成果,时间在安史乱后至宋初之间。  相似文献   

11.
吕凯是三国时期雄踞永昌郡的南中大姓之一,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因见他忠于蜀汉而上表为其请封,官以“云南郡太守”,封“阳迁亭侯”。陈寿《三国志·蜀书》有其传,然语焉不详,裴注亦未悉考辨,致使关于吕凯的族属问题出现分岐:一说为秦废相吕不韦之后裔;一说为南越国宰相吕嘉之后裔。其中以吕不韦之后裔说在目前尤为盛行,尤中先生《云南民族史》一书即持此观点。本文在结合考察史料与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认为吕凯乃南越国宰相吕嘉之后裔。  相似文献   

12.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卷二十八上,弘农郡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下载:“熊耳山在东,…又有育水(今白河),南至顺阳入沔(今汉江),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这里班氏的记载认为洱水和育水均为过郡二,行六百里,独立入汉江之河流。对此历来争议颇大。一是洱水与育水合流说。如清·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一),中华书局1955年版)认为:“洱水盖合育水而入汉水,本互受通称之例。”二是洱水为今镇平县之潦河说。如清·陈澧《汉志水道图说》(同上)认为:“洱水,今河南镇平县之潦河,南…  相似文献   

13.
正吕不韦应该是位成功人士,这可以从多个侧面获得证明。他是成功的商人,他经营大有收获,所以才进军政治。他是秦国丞相,连续十二年执掌秦国的政治。他也是学者,他主编的《吕氏春秋》,搜集了很多宝贵资料,至今都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吕不韦到底算不算成功人士?成功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吕不韦应该也在反复地追问自己。最终,他选择喝下毒酒,避免被秦王  相似文献   

14.
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籍贯(又称本籍、原籍)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今河南省周口地区项城县),为人所共知,故有袁项城之称。 但迄今一些史著中,多有误为河南省彰德府(今南省安阳地区安阳市)。例一,《民国人物传》(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卷第149页记:“于次年1月2日发下上谕,硬说他有‘足  相似文献   

15.
唐宋八大家之一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灸人口的精粹短文。但“陋室”在何处,至今仍众说纷纭。一说在定州(今河北定县),一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一说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还有的说“陋室”似乎是虚构的。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不妥。持“定州”说者是据《直隶定州志》,认为“陋室”在定州“南三里庄”,然而刘禹锡虽自言出自中山(唐时属定州),但他一生并未到过定州,所以“陋室”就不可能在定县。《历阳典录·古迹篇》指出:“按定州亦有陋室,亦有铭。铭,(唐)崔沔作。此别一事,与此无涉。”“荣阳”之说,亦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汉中府志》及清代、民国《南郑县志》,记载古南郑城(即今汉中市)自秦筑城以来数度迁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隋大业八年(612)移南郑县城(亦为汉中郡城)至旧南郑城(简称秦城)西南二里,即宋代以来的南郑城;二是宋嘉定十二年(1219)“徙筑今城”(简称宋城),出自《舆地纪胜校勘记》卷四十八,为旧府、县志所引用。关于这次迁徙,实为误记:《宋史》“宁宗纪”;“嘉定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筑兴元城”。  相似文献   

17.
(一) 《教秦绪言》是我省先贤、明代著名学者孙应鳌任陕西提学副使时的重要著作,是我们研究孙应鳌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教秦绪言》的前面有一段类似序文的文字,简括地阐明拟定《教秦绪言》的原因和目的。文章说:“主上欲以广厉学官之路,乃略其不肖,遂令代匮,俾掌庠校。”这说明他受任陕西提学副使,是“主上”为“广厉学官”的措施之一。他深恐“不称官空当禄秩”,所以在“莅任伊始,与诸有司教职暨诸生约,分别体要,庶濯磨披抉,免诸紊杂,端绪有稽,由之上下督劝,诚孚罔弗,茂有嘉绪。”拟定这“绪”的目的,“在诸生,是为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69第914页,正文有“(张)宪初闻有变,出奔沂州。”卷后第923页《校勘记》第二条“出奔沂州”称“殿本、刘本同。《资治通鉴》卷275作‘出奔忻州’。《资治通鉴》注云:《九域志》:太原府东北至忻州二百里。此以宋氏徙府后言也。”但对张宪出奔之地究竟是“忻州”抑或“沂州”,却不予判明,使人读后更不得要领。按,北宋初年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3载:“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该书卷42又载:“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复为忻州”。“沂州”…  相似文献   

19.
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肇造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始祖。黄帝因生于轩辕(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南)之丘,故曰轩辕氏。至今,新郑县城里还树立一通建于清代康熙时的“轩辕故里”石碑。据史书记载;黄帝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境内),故号称有熊氏。又因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据《史记·五帝本记》:当时炎帝之裔蚩尤暴虐天下,帝与之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县)。擒蚩尤诛之。在这次战役中,他平定了四方部族之乱、融合了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在中原地区他带领先民,不仅开发了农业、牧业,还发明了蚕丝、衣服、舟车等,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首篇《初见秦》的作者.自汉以来意见纷纭,未有定论.此篇游说秦昭王“亡韩”,而韩非力主“存韩”(见《韩非子·存韩篇》),故断非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入秦(《史记·韩世家》)的韩非所作.毋庸置疑.汉刘向编纂《战国策》时.将其列入《秦策》,以为乃张仪见秦惠文王之说辞.然文中所述诸事都系秦昭王时事,十次称“大王”无一例外皆指秦昭王.故非仪著亦甚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