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中西、南、北龛和水宁寺石窟,一向被认为系初盛唐作品。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在西龛16号窟发现前蜀永平三年的“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的题记(图一)对唐巴州刺史严武《南山表碑》“其州南二里有前件(代)古佛龛一所,旧石壁镌刻五百余铺”的记载,起到了呼应作用(图二)填补了誉为“石窟之乡”的巴中在唐以前无石窟的空白。现将调查的情况,简要叙述于后: 西龛,位于巴中城西两公里的城守乡一村,与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毗邻。石窟居于山之顶部和中部,分布在总长二百八十五米,离地  相似文献   

2.
四川通江在唐初为壁州的诺水县地,天宝初始改县名为通江。县城外有巴冰和宕水汇合,千佛岩、赵巧岩、七里坪和佛尔岩的摩岩造像就都分布在宕水岸旁,通往陕西南郑的大道上。千佛岩在通江城西五里许,岩壁上共有造像五十一龛,其中有二十五个龛在露天中,其余的二十  相似文献   

3.
玉蟾山位于泸隆公路中段,距泸州城35公里。这里山势高耸横亘,峰峦秀伟奇拔,山间条梁叠翠,怪石嶙峋;因山形岩石状如蟾蜍而得名,为川南风景名胜地。金鳌峰在玉蟾山之西隅,孤峰独秀,拔地而起,四周古树与青藤缠绕,似绿色绒缦;岩壁间,飞泉瀑布,几如银线飘垂。峰下怪石嵯峨,烟峦滴翠。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杨慎游玉蟾山,见此胜景,有感题记:“金鳌峰”,字径0.7米,遒劲豪放,俊美飘逸。玉蟾山摩岩造像主要分布在金鳌峰下的岩石上面,从右至左排列有序。(图一)造  相似文献   

4.
在茂汶羌族自治县较场坝,传说为樊梨花“点将台”,的附近有十几龛唐代摩岩造像,总计有七十八尊石刻佛像。其中几龛还附有题记。所有题记中均有“贞观四年”。全部造像除极少数稍有残破外,绝大多数造存完好。而且造像神态端庄,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刻工细致。尤其难得的是该地距1933年地震陷没的叠溪城仅一公里,但造像竟能完整无缺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是民族地区不可多见的一处历史文物。造像中最大的二龛是释迦和弥勒佛龛。龛外各有一方题记,不仅记载了造像时间、造像人姓名、官职,而且题记内容对我们研究唐代地理、职官,纠正史志的遗漏和错误  相似文献   

5.
《文物》1980,(1)
在四川省大足县城附近的青山翠岭中,保存着我国著名的石刻艺术珍品——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以佛教造像为主的宗教艺术,创于晚唐,盛于两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足石刻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在文化艺术和宗教史上都占重要地位。我国自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屡遭战乱,生产衰退,经济凋零。长江流域一些地方尚称安定,经济逐渐有所发展。在唐、五代和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固然也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但由于地处西南,受"安史之乱"以后连年战祸的影响不大,经济力量逐渐超过黄河流域。那时不少汉族士人避乱于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与江学礼、曹恒钧等同志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往巴中等县调查地面文物,这一带有丰富的石刻造像,由于交通不便,过很少被人研究,因此我把在巴中所见的简略介绍一下。巴中在四川东北部。巴中的摩岩造像分南龛、北龛、西龛、东龛和大佛寺(县志称小北龛)等五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1年第8期发表了四川省大足县文化馆李正心同志《也谈宝顶山摩岩造像的年代问题》一文,对大足石刻中宝顶山摩岩追像的年代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其后陆续有来稿对李文提出不同意见。现在选发东登同志的一篇供研究参考。本刊限于篇幅,这一讨论至此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8.
梓潼城西15公里有卧龙山,也叫葛山、亮山。《奥地纪胜》载:“葛山、亦名亮山,昔诸葛北伐,尝营此山,因名”《蜀中名胜记》亦载:“梓潼西南三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代魏,驻兵于此。”山上诸葛寨,山形椭圆,四面陡削,四寨门尚存。寨项较平,周围约3000多米。南端为葛山寺,今人叫千佛宕。葛山寺修建年代久远。东晋永宁元年(301年)巴氏人李特流入四川,在绵竹起义。李特死后,其子李雄于304年攻入成都,建立成汉王朝。李雄称王前后,全家曾住作渲,军旅之余,常读诸葛亮治理军攻史籍。采用诸葛亮均田抑蒙政策,把蜀治理得十分…  相似文献   

9.
孔瑛 《丝绸之路》2011,(14):21-22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1987年出土于兰州市庆阳路明代白衣寺多子塔塔刹,一直以来被误定为明肃王造像和福、禄、寿“三星”之禄神,经笔者多方考证,准确的定名应是梓潼帝君亦称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的神。  相似文献   

10.
尖山子、圣水寺摩岩造像,是四川省大足县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两处初唐和中晚唐佛教艺术遗迹,位于大足县西24~28公里的宝山乡和高升乡,两处造像相距不过4公里。均与安岳县毗邻。由于交通不便,过去很少引人注意。此为四川东部已知  相似文献   

11.
大足石篆山、妙高山两处举世罕见的木刻儒、样、道三教合一造像.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民国三十四年大足石刻考察团以来.对其研究者甚众,温因诸多因素.至今无一人将其如实地全面著录。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这两处造像.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书于其后,请分家教正。-。石篆山、妙高山造像的内容石篆山、妙高山摩岩造像(国见封二、三).内容丰富.刻艺精美.是我国石窟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三教合一造像。其中.佛教造像居多一儒、道造像次之、在佛教造像中.凡佛(除毗卢佛头戴毗卢冠.冠下无螺譬外…  相似文献   

12.
大足宝顶山、北山摩崖造像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处造像凿于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可称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由于开凿年代久远,在各种风化营力长期作用下,石窟岩体风化、破裂,不少龛窟已出现崩塌险情。文化部文物局决定从1981年起陆续拨款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修缮。第一、二期维修工程计有宝顶山“截膝地狱”移位岩体的复原、加固;新辟参观入户梯道和拆砌原入口段陡坝;北山136窟的排水,裂隙灌浆加固;重刻“幸君靖碑”,等十五个项目的内容。工程方案由中央、省、县三级文物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所组成的工程技术小组设  相似文献   

13.
(二)妙高山摩岩造像该造像刻于南宋,位于大足季家妙高山,占岩高615、宽2580厘米,共8号,第1号龛向东,其余向北,1992年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第1号龛(图12,见封二),龛残,龛内立阿弥陀佛像,面身向东,面刻胡须,双手于胸前结印,下半身风化剥落严重,身高440、肩宽137、胸厚30厘米。第2号三教窟,平顶,高275、宽252、深333厘米。窟内正壁(囹13,见封二)中刻释塑佛,面身向北结枷跃坐于皤龙环绕的须弥山上的莲台上,左手抚左膝,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手残,身后饰双层火焰形光,身高11O、肩宽50、胸厚27、莲台高42、直径12…  相似文献   

14.
西秦,是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政权。它所统治的地盘为秦、河二州,即今临夏、陇西、青海乐都一带地方。其在统治区内大事宣扬佛教,推崇佛理,把曾在麦积山修行的名僧昙无毗、玄高等人被尊崇为国师。又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以及秦州陇西人玄绍,禅学很高深,后入堂术山(今炳灵寺石窟)蝉蜕而逝。对于遭谗被摈往河北林阳堂山的玄高,河南王遣昙弘法师请其还邑,高“旷济为怀,忘忿赴命”,“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炳灵寺石窟169窟是西奉时期所兴建的一个大型窟,窟内造像和壁画将是我国早期石窟  相似文献   

15.
四川摩岩造像柳本尊化道“十炼图”由来及年代探索陈明光柳本尊,史籍失载。据大足宝顶山石窟小佛湾立南宋绍兴十年释祖觉撰《唐柳本尊传》碑①和已查明的“十炼图”造像题刻记载:柳本尊名居直,唐大中九年(855年)出生嘉州(今乐山)龙游县,卒于后晋天福七年。本尊...  相似文献   

16.
陈特 《风景名胜》2010,(6):46-47
除了跟师傅诵经,感受佛教氛围外,还可穿僧衣、僧鞋,与僧人一起吃素食,进行打扫寺院等劳动。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帮着僧人们种养荷花,品尝莲子。  相似文献   

17.
《文物世界》2009,(5):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8.
五岩寺石窟开凿在鹤壁市五岩山南麓的崖壁上,这里林木苍翠山谷幽静,风景颇佳。由于石窟地处偏僻的山乡,又不见于方志典籍,所以,不为世人所知,八十年代初鹤壁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才重新发现。这里的石窟造像依山势在二百余米的山崖上分五处开凿。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由东向西编区介绍如下。第一区:座北面南,共有五个窟龛(图一)。  相似文献   

19.
开岩寺挂佛     
<正>地点:韩国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时间: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二○一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挂佛乃"悬挂的佛画"之意,由于画幅巨大,即便在寺刹中也难得一见,只有在相当大规模的活动中才会悬挂在外。为强调其可实现众人愿望的神通力,挂佛画幅通常在八九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十二米。除用于宗教活动外,挂佛  相似文献   

20.
梓潼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古代四川盆地与中原联系的交通要道就从这里经过。梓潼县从很早起就成为了四川北部重镇,梓潼的建治很早,“汉置梓潼县,为广汉郡治。后汉移郡治雒县,以梓潼属之。建安二十二年蜀先主以县置梓潼郡。晋永嘉后移郡治涪,以梓潼为属县,孝武仍迁还郡治。宋复移郡治涪城。西魏改县曰安秦,又于县置潼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正由于梓潼县在隋以前往往为郡的治所,达官贵人,豪门大姓汇集于此,因而在今梓潼县城附近留下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物。梓潼县现存的石阙数量,在全国范围来看也仅次于四川省渠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