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丽 《旅游纵览》2017,(8):94-100
<正>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崇山峻岭间,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古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高耸的碉楼,坚固的黄泥墙,绚烂的羌族文化和漂亮的羌妹,这一切都令人着迷。四川阿坝的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中世纪的东方古堡",同时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2.
刘乾坤 《中华遗产》2008,(7):128-141
生活在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地带的藏、羌民族,被人喻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他们有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他们垒石为室的民居建筑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至今,那些承受了数百年风雨和多次强烈地震考验,依然顽强矗立着的碉楼,为藏羌古老建筑技艺的精湛做出了形象而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3.
谭庄 《旅游》2000,(7):17-17
位于珠江三角西部的开平市,是个著名的侨乡。那里碉楼林立,星罗棋布,全市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幢碉楼,平均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碉楼,有的村庄有几幢碉楼,甚至整个村庄均由碉楼组成。这些碉楼当地人称炮楼,其建筑和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带有浓郁的欧美风格,大约有一百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碉楼建筑代表了古代藏族建筑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丹巴古碉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数量最多、密度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碉楼建筑群之一,是我国高原山地民族创造精神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碉楼建筑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化、地域化特点,美学价值极高,而且与高山峡谷、树林草甸、村寨寺庙、农田牧场共同构成了藏族高原聚落的立体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5.
汤菁 《风景名胜》2011,(1):76-76
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史料和实物证明,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环乐清湾地区出现了一批碉楼,其中部分碉楼带有外悬的垂直射击构造。这种构造有的在碉楼的外观上显示出凸鼻的效果,进而分离出人面碉楼的分支。这个分支在玉环表现得最为明显,出现了三座不同象形程度的人面碉楼,陈凤祥人面碉楼是此类象形建筑的一种初级形式,陈正亚人面碉楼是一座具备眼、鼻、口等三个主要元素的人面象形碉楼,潘万周人面碉楼的象形程度就非常高了,是人面碉楼的典型建筑。  相似文献   

7.
胡小平 《旅游》2005,(2):73-77
远远望去,那一座座高高耸立的石碉楼直刺苍穹,弥漫着苍凉古风。这就是被世界称为建筑艺术活化石的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据当地老人讲:羌寨最初叫"陶殊坪",是羌族的先人陶殊开发的,因陶殊坪盛产桃子,所以又叫"桃子坪",也就是今天的桃坪羌寨。  相似文献   

8.
开平碉楼与村落在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既是自古以来一种独特文化传统的延续,又是人类不同文明交融的美丽结晶,展现了不同文化价值的交汇以及岭南侨乡建筑和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演变与发展。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稻作文化区域历史上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形态的见证和综合产物,也显现出传统乡村社会向近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以及移民文化的特殊历程。开平碉楼与村落最典型地代表着一种独具艺术风格、地域特色、时代标志和审美价值的建筑类型和乡村规划,展现了人类建筑文化交流与景观组合的一个杰出品类。别致、挺拔的碉楼与传统、质朴的村落、竹林、果园、山水和稻田,共同构成优美的文化景观,杰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  相似文献   

9.
魅力羌寨     
从四川成都驱车,沿岷江前行,经古城威州,穿杂谷脑河逆流而上,便可到达“东方古堡”。远远望去,那一座座高高耸立的石碉楼像一把把利剑直刺苍穹,弥漫着苍凉古风。这就是被称为“建筑艺术活化石”的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据当地老人讲:羌寨最初叫“陶殊坪”,是羌族的先人陶殊开发的,  相似文献   

10.
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陲,是名的侨乡——开平市。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同胞达74万,全市面积165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7万。这里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清澈的潭江从市腹流过,肥沃的田野荡漾着芳香。被翠竹绿树围绕的村庄中矗立着座座高大的碉楼和美丽壮观的小洋楼——庐。这些碉楼和庐与传统的青砖瓦房相辉映,显示出开平侨乡独特的建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