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战略性思考,并展开多方面的探索性实践,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吕建中 《攀登》2006,25(3):86-8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有赖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社会制约和社会监督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3.
张志超 《神州》2011,(7):87-88,90
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随着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进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健康发展入手,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耿庆彪 《攀登》2008,27(5):65-69
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我们党的领导实践中,对党内民主问题深谋远虑,并形成了内涵丰富而深邃的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对于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致力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民主化的口号;大力宣传培育民主精神;参与建立基本的民主制度,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的系统建立,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倡导民主建设必须以保障人民权利为重点,确保人民民主权利;注意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的结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民主运行机制,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等。  相似文献   

6.
汪玉霞 《攀登》2005,24(12):36-38
本文从发展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上,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分析了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学问题,有针时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行为,体现了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的途径是具体参加政治运作过程。增强公民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汪玉霞 《攀登》2005,24(Z1):36-38
本文从发展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上,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分析了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时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发表已有160余年,其中的民主政治思想,经过百余年发展,不断地趋于完善。我们要从当今中国国情社情出发,以《共产党宣言》的民主思想为指导,从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出发,去深刻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得以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家运 《攀登》2007,26(6):33-34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这些都是孕育民主意识的温床,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新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立足现实高于现实--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江泽民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并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 ,就创新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 ,内容涉及有关创新的意义、动因、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及创新精神等 ,深刻地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内涵。这一系列论述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 ,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同时因其科学地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从江泽民构建创新思想的立足基点以及其创新思想的内涵、理论价值等方面 ,都反映出一个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既立足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的素质教育思想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三者表现在理论体系上的共同性是同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 ;理论基础的科学性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服务方向的人民性都着力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基本内容的连续性表现在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除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脉相传、继承和发展的特征之外 ,邓小平、江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更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和全局性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对我国新时期的侨务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吸引侨资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华裔科学家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宝贵资源;华侨华人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桥梁,是祖国统一的推动力量,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江泽民侨务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跨入了崭新的 2 1世纪 ,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代表了全国六千多万党员的心声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习的重要内容。江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艰巨而光荣的历史 ,这个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指引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 ,这个历史将激励每一个党员和我们民族努力开创未来。江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三个代表”要求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毛泽东、邓小平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特色在于把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视为一个系统工程 ,辩证地阐述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系 ,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提了出来 ,更加深刻而准确地解释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 ,为我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朱庆跃  谢开贤 《攀登》2004,23(4):42-45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丰富和发展了江泽民的人才思想.其主要表现是:实现了人才观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首次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和完善了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把科学的人才观与科学的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更加注重“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第二届方志续修工作启动之际 ,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 ,对于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总结经验 ,推动我区方志事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下面 ,我谈几点意见。一分为二 ,正确估价我区的修志工作1 985年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在社会各界的协作支持下 ,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 ,我区的修志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截止目前 ,我区已正式出版市县志和自治区级专业志 34部 ,地情资料近 40 0 0万字 ,编纂出…  相似文献   

18.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史研究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史研究可以通过总结其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反过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为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新的契机。有鉴于此,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于1月25~27日在京联合举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史研究”专题研讨会。现将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们的部分发言及提交的论文分两期摘登,以飨读者,并以此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江泽民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敏锐洞察科学技术在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科学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的新形势 ,指明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他根据世界军事发展新形势 ,适时提出“两个转变” ,把抢占军事制高点作为我军质量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江泽民高度重视国防高科技创新 ,强调要尽快掌握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所需要的新的“杀手锏” ;他阐明科技强军关键在人才 ,提出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