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溜索,又叫溜筒桥、溜筒江、溜索子、溜江、溜绳渡、溜渡、藤京诞。古代史籍中的“悬度”、“撞”、“悬撞度索”、“度索寻撞之桥”,主要便是指溜索。《汉书·西域传》:“悬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便是指溜索。中国西南溜索分布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历史时期溜索分布可能还比索桥分布更广阔,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国西有一悬度国,位于今印度河上游,便是困境多悬索而得名。溜索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索桥,而是一种与索桥并列的交通设施,溜索并不是作为一种索桥雏形出现的,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  相似文献   

2.
汉代牛耕有二牛抬杠、一牛一马并耕、一牛挽耕三种形式,分别采用颈索系衡套驾和偏系套驾。二牛抬杠以绳将衡杠分别与二牛之颈索相连,而不是直接用颈索拴缚衡杠。汉代没有双辕犁,因此一牛挽耕只能是偏系套驾,参照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牛耕图,套驾时可能在辕端绑缚短横木,贴于牛颈一侧,再用绳索绑定,或者与牛颈另一侧同样的短木相连,使两短木夹住牛颈,搭在两肩之前。一牛一马并耕,牛是驾辕的,马是拉边的,马以绳索与犁架或辕的后端相连,牛的驾辕方式则与其他单牛独辕的套驾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3.
备选封面     
正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当你看到那些男女老少在江面上自如地溜来飞去,特别是那些大妈带着孩子,背着山羊肥猪一起"从天而降"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藤蔑做的溜索很容易  相似文献   

4.
皮筏子古称“草船”,是一种简易的渡河运载工具。有牛皮筏子和羊皮筏子之分。 羊皮筏子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历史悠久。以羊皮筏子渡河、运载为汉、回、保安、东乡、撒拉、土族等民间交通运输风俗,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13,(9):93-93
吹牛或者吹牛皮,是在中国流行很广的一句俗话,一般情况下用来指称那些既没有什么知识,又没有什么实际能力,只会靠说大话、空话骗取他人好感的人或行为。那么为什么把那些说大话和空话的人和事叫作“吹牛”而不叫“吹马”、“吹虎”、“吹大象”呢?老虎和大象吹起来不是更难吗?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这句俗语与黄河有很大关系。古时候,黄河上游一带水深流急,人们渡河十分困难而且危险。用竹筏和木筱渡河,因其用料的质地的关系,抗冲击和撞击能力不理想,不能确保安全。为了能够安全渡河,一些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羊皮或牛皮缝制充气皮筏。  相似文献   

6.
独木桥少见,独索桥更少见。但在清镇境内,却有两处独索桥。一处位于清镇县暗流乡沙田与黔西县交界的鸭池河上,称沙田索桥,以糯谷草心二成和竹丝一成纽成长索,系在两岸岩石上。索上套一用棕绳紧扎的竹筒,筒上系麻索作坐具,并在筒的两端系长索作牵引。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公私简牍大多书写在竹简和木札上,封发时先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就称为“封泥”。封泥之制主要流行於秦汉魏晋时期,其后因纸帛等书写材料的广泛使用,这种制度也随之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相似文献   

8.
屯昌境内峰岭成景.南有木色水库.北有卧龙山,一路永远有叫不上名的植物或高调挺立或低调纠结.永远有叫不上名的水果,或因青春而悬于枝头或因迟暮而匍伏地上.让人第一时间想到.到底是南方有佳木啊!孰不知.除了满目佳木.南方亦有坡鹿。  相似文献   

9.
关于日本藤之木古坟出土马具文化渊源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7月,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在该县生驹郡斑鸠町发掘了藤之木古坟。坟墓之大、保存之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墓中出土一批前所未见的马具,更轰动了日本的学术界。这一信息,对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的马具和文化交流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有关问题略加讨论。目前日本发现的古代马具,时代最早的属五世纪前叶。较早的马具多被认为来自中国或朝鲜半岛,稍晚的也被看作与大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藤之木古坟所出土的马  相似文献   

10.
玛尼堆,它是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上面还放置有羊角、牛角或整个的牦牛头骨;石堆上还插有树枝或木杆,其上挂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或由堆顶牵出一根根的绳子,绳上系挂着经幡、牛毛、羊毛等物。玛尼堆呈方台或圆台形,大小高低不等。在西藏的路口、山口、  相似文献   

11.
漫话泸定桥     
衍荣 《文史春秋》2015,(2):55-56
大渡河自北向南流经泸定县,至城关时落差增大,势如脱缰野马,水急浪大,吼声雷动,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尤其洪水季节,寻常渡船不堪一击,当地人渡河只得借助藤葛结索,或溜或荡,如演杂技,难度大不说,且充满凶险,因而世世代代都在盼桥。这种愿望直到十八世纪初才得以实现。大渡河以西,古为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其子孙分支百五十种,"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尽管早  相似文献   

12.
《山茶》2011,(7):38-38
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扩高空走掣,它是维吾尔族绵延千年的一种杂技艺术表演形式。成书于1072年至1074年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就有“走软绳,耍达瓦孜”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3.
王维胜 《丝绸之路》2012,(19):27-30
如果说,黄河商人是用"足"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运送货物的英雄好汉的话,那么,黄河筏子客则是在水上,确切地说是行走在黄河的激流险滩之上的大胆勇士。他们用水上交通运输工具——黄河筏子,谱写出了一部部敢于同大自然英勇搏击的壮阔历史。《后汉书》中曾记载了古代匈奴人"乘马革渡河"和护羌校尉邓之川在青海贵德"缝革囊为船"载兵渡河的情景。宋《武经部要》一书中说:"浮囊者,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其空,束于腋,以人浮以渡。"  相似文献   

14.
上博简《诗论》"樛木之时"素为学者重视,"时"字之义,亦各有所论,或云"持",或云"待",或云"天时",或云"时运"。文章以为"时"当为"时宜","樛木之时"即谓君子得福禄合乎时宜,据此分析《樛木》之诗义,可知其为祝福君子的祝诗。  相似文献   

15.
德化窑白瓷,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品种。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如玉,特别是瓷塑观音、佛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我馆历年来征集收购了不少德化窑白瓷塑像,现选其中十四件有款识的代表性作品介绍如下。一明代塑像 1.罗汉立像(图一) 高23厘米。罗汉光头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脚踏浪花,袈裟随风飘动,右肩上放几卷书,右手握系书之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胎质厚重,洁白  相似文献   

16.
“靰鞡”溯源袁辉“”,又写作“乌拉”、“乌喇”、“兀”、“护腊’等。其定义是:“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的一种捆绑于腿上的防寒鞋。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地区。其底、帮为一整块生牛皮或马皮、猪皮压制而成。纳褶抽裥、帮上贯皮耳,穿时用绳系耳。分带...  相似文献   

17.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 “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垂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 莎术春活动区域及历史 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有些地方为其他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代替了,如戏龙、跑纸马、耍狮子等,有的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改为举办花儿会或者观赏秦腔戏。 卓尼县藏巴哇地区,主要包括柏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三号汉墓共出有7块木牍,它们较之同墓出土的竹、木简,不仅尺寸较宽,文字较多,而且内容亦很丰富。是研究马王堆汉墓和汉代葬丧制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图一、二)。这7块木牍中,有5块曾先后在《文物》和有关书刊上介绍或言及过,但迄今尚没有专文对之研讨。为有裨于对这7块木牍及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简牍的全面整理和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择释木牍中的部分语词,以就正于同道。一“移”“家丞奋移主(臧贝)郎中,移(臧贝)物一编。”(图一:1) ——“十二年”木牍此句曾有不同的断句法。一种断为:“家丞奋移主(臧贝),郎中移(臧贝)物一编。”  相似文献   

19.
刘璐 《旅游纵览》2017,(8):31-33
<正>最初,我们对事物的记忆几乎都是模糊的,碎片式的,只有你接近亦或是走入,你的记忆才一点一点清晰起来。关于四川省独龙江的最初概念,是曾经读过的一篇地理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纹面女、溜索、还有每年冬季老隧道前后下大雪半年封路的现状。近几年因观鸟的经历多了,对这个区域关注度也就越来越高。终于,我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神秘原始的独龙江。  相似文献   

20.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一种独特的交通运输工具。它比溜索、铁索桥、浮桥更为古老。它历经苍凉,虽被日晒雨淋,风吹雪打,却仍披星戴月,搏击浪涛,渡尽劫波,在悠长的岁月中漂浮起伏。山鹰是寂静天空跃动的魂灵,羊皮筏子是苍茫黄河跃动的魂灵。正如一些诗歌所吟唱:“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