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巡抚周馥在清朝末年组织学者编纂的《教务纪略》一书,今多以为系当时学者李刚己所编,其实李刚己只是为《教务纪略》起草初稿,原稿保存在李氏文集《李刚己遗集》当中,所拟书名为《西教纪略》。对比两书,可以看出,李刚己撰述《西教纪略》的主旨,与周馥编定的《教务纪略》存在重大差别,即《西教纪略》是要给民众讲解什么是西洋宗教,《教务纪略》则是用于指点官吏怎样处理民教关系;前者主张平等尊重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和外来西洋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相辅相成,以此作为中国士民认识西洋基督教及其衍生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后者则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李刚己所要切入的中西文化关系问题,转换成为新来西洋宗教与中国旧有之佛教、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印光任、张汝霖撰。成书于清朝隆十六年(1751年),有光绪六年(1880年)江宁藩署重刊本、《林下雅音集》本。印光任,字黻昌,江南宝山人,先后任高州、石城知县,澳门同知、太平府知府等。张汝霖,字芝墅,江南宣城人,先后任香山、春阳知县,澳门同知等。  相似文献   

3.
杨静亭名士安,字静亭,通州人,大约生活于清朝嘉道年间,曾供职于陕西榆林官署。因水土不服东归。由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长期潦倒京华,终日徜徉于都城大街小巷之间,所以他熟知北京市井风物、人情世故、名胜古迹以及梨园掌故、名班优伶等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编纂成《都门纪略》一书,称得上是最早的一部北京旅游指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人刘世英于同治年间纂写的《陪都纪略》一书,由于刻本年久鲜见,世人对其研究甚少,以至于认为它不过是一部描写市井风情的杂书而已,未发现它的真实价值。其实,这部书不但是一部地道的记载陪都盛京(沈阳)历史的志书,而且又是一部有别于官修志书的赋体志书。由于这部志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成为官修志书重要的补充,所以,它在沈阳方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沈阳现存最早的志书,刘世英本人也因此成为沈阳私纂志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1981年3月,中共梧州市委设立了梧州市志编写委员会,1985年元月,改称为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式开始编修市志。先后由黄汉云、宋福民、倪龙生、黄方方等四届市长担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承担日常修志工作,制定和实施修志规划,组织全市各单位开展修志工作。1993年,由部门志转入《梧州市志》的编纂工作。《梧州市志》由87个分志组成,参与编写的单位有100多个,每个承编单位均设立有修志机构,每个机构人数多的有20多人,人数少的也有4~5人。每个分志均明确一名编写主笔。  相似文献   

6.
遵义这座偏远的贵州县城,由于遵义会议而载入现代史册,亦因此而成为名闻遇过的历史名城。实际上,遵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代以上。《禹贡》为梁州南檄,秦以前为塑(音匕)国地,两汉时期届健为郡。唐朝置郎州,改称播州,不久改为播州郡,后又称播州,一度没于少数民族。宋朝复置播州乐源郡,元设播州军民宣抚使。明朝为播州宣慰司.改称遵义府,起初隶四]11省,清雍正五年(1727)起隶贵州省,也就是今天的遵义县。从秦王朝起,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将这里看作是“祸乱纷更”之地。封建统治阶级既依靠汉族中的地主阶级,也依靠少…  相似文献   

7.
正湖北青年才俊杨松(1907—1942),原名吴绍镒,湖北黄安人(他是林彪、徐海东、刘华清等的老乡)。杨松早年随父赴武汉读书,期间受董必武、陈潭秋等的革命思想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曾与同学组织"现代少年学社"开展革命活动,至1925年"五卅"运动前夜,加入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随即又参加湖北全省青年团体联合会的领导工作,组织学生罢课和游行示威,声援上海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不久,他被推选为湖北省"学联"的代表,与林彪等一起赴上海出席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8.
《黔诗纪略》,又称《贵州诗纪传证》,是我省清代著名学者莫友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丰富的贵州历史文献宝库中,《黔诗纪略》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收录莫氏主要著作的《独山莫氏郘亭丛书》中,《黔诗纪略》赫然居于卷首。本文拟就《黔诗纪略》的编辑意图、体例、内容、特点以及文献价值等略加讨论,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华夏文明,以诗为盛。风骚启其源流,李杜张其大纛。干百年诗渊词海,浩浩乎浸润九州,亿万人激吭高吟,袅袅兮金声玉振。雅泽绵绵,迭代传芳,诗国泱泱,寰球无两。惟周秦之世,粤人远处炎方,隅居岭外。汉晋以前,风气未开,徒闻哳嘲之山笛,空负早春之梅柳。汉晋以还,虽初被风教,尚未可以言诗,偶有篇什,亦已尘湮星散。迨唐代张曲江开文献之宗,举风雅之旗,接中土之天声,揽岭表之芳润,于是云山珠水,尽入诗怀,雁声渔火,都成雅调。  相似文献   

10.
<正>成栋君嘱我为《修志吟》作序,推之再三,无奈诚意难却。后因诸事缠手,不克分身,迟迟未能动笔。近日抽暇展阅读稿,欣喜之际,更多振奋。第一,诗、词、曲、楹联的作者全部是方志界同仁,虽然许多人尚未谋面,但有幸拜读诗文,也是快事;第二,抒情写意,歌颂业绩,驰聘想象,寄托理想,皆是关乎方志事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在数世纪前就已经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这种说法也许有些言过其实。其实,也有很多人认为一种有限的全球化发生在11到14世纪土耳其人和鞑靼人在中亚的扩张,这种扩张的高潮是蒙古族人的侵略。他们认为,中国人也受到这种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但是,欧亚大陆的紧密衔接并没有带动中国人沿着这些陆路大规模地向外迁徙;草原地带和游离的生活方式并不能够真正地吸引他们。相反,大量的中国北方居民向南迁移,长江南岸生活更为平静的省份的人口迅速膨胀。这种情况导致沿海居民生活压力骤增,他们被迫投奔大海,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从事贸易、劳务以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莫友芝首次在《黔诗纪略》中关于明代黔诗发展史及其艺术成就的观点进行研究论析,认为明代黔诗为清代黔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由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潮汕历史自然灾害纪略》已由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记述潮汕自然灾害的专著,列入“汕头方志丛书”。本书记述了自唐代至1990年约1300年间潮汕遭受风、涝、水旱等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15.
谈《序》     
谈《序》所谓“序”,就是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书或诗文前面,有时也可独立成篇,用以申述其写作因由、体例或对内容进行解评等等一种散文,又称“绪”、“叙”、“引、“前言”、“引言”、“序言”等等。序文最早始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  相似文献   

16.
在整理馆藏古籍中,我们发现了一部署名“痛定思痛居士”撰写的《汴梁水灾纪略》抄本,记录了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张家湾决口,水围开封达八月之久的情况。这次水患使河南、安徽二省五府二十三县遭受严重灾害,时间之长,危害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当时身为开封府知府邹鸣鹤在《防守省城情形略》中,和举人选虞城教  相似文献   

17.
《东槎纪略》记述姚莹首次在台为官时的经历和见识,展示姚莹治军和为政的思想,体现姚莹对台湾问题的洞察,集中呈现姚莹的经世思想,是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有识之士很注意研究晚明的历史,吴伟业就是集中精力研究明末统治镇压农民起义的史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广州市黄埔区委、区政府决定由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黄埔区人物纪略(1949~2007)》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目前征稿任务已基本完成,收到文稿近900篇,编审(改)工作已完成过半,预计明年可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王宇信同志新作《甲骨学通论》一书,共16章,附录4个,例图63页,全书42万余宇,即将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周谷城先生为此书提签,胡厚宣、李学勤先生写了序。现得作者慨允,本刊将胡厚宣先生《〈甲骨学通论〉序》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