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是从其外交行为的历史后果出发,重客观后果而批判其卖国行为;还是设身处地,分析其无可奈何的历史实际,从情感上为其开脱职责?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李鸿章是个卖国贼,但近年随着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有论特别指出李鸿章所处。  相似文献   

2.
论中外战争中的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的主要制定者,是对外战争中方关键人物之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根据国际形势及力量对比,制定了这样的战略总方针: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以守为战,以战为和。李鸿章是如何实施这一战略总方针的?效果如何?  相似文献   

3.
正四、喜问女士芳龄、嫁否?在英国期间,曾有两位女记者先后采访李鸿章。大概从未面对过职业妇女、更未接受过女记者的采访,李鸿章好奇心更强,略带玩笑地反问得更加直接。第一位是在英国报社工作的美国女性,报纸以《李鸿章与新女性》作为标题,报道了这次采访。这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位争议颇大、又在许多方面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实与他的诸多师友对其思想言行的影响分不开。这其中,冯桂芬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冯桂芬与李鸿章的密切关系:冯桂芬撰"乞师"书,促成李鸿章领兵上海并为其洋务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机遇;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对李鸿章奏设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的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冯桂芬全力影响并促成李鸿章奏减苏松太浮赋,为整饬地方吏治,缓和阶级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关于李鸿章的死因,解放前后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著述,均沿袭梁启超“忧郁积劳,肝疾增剧,拊心呕血”致死的说法。在整理上海图书馆未刊的盛宣怀档案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三十四件有关李鸿章晚年病情的电稿,较全面地记录了李鸿章发病至死亡的全过程。其中关于李鸿章死于何病,与梁启超之说相左。这组电稿是目前研究李鸿章究竟系患何病致死的最有说服力的资料。现将其全部发表。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家书辨伪刘学照《清代四名人家书》系广益书局于1936年排印出版,近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将该书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其中有李鸿章家书90通。旧时坊间曾将其印制成单行本,名为《李鸿章尺牍》。笔者初读这90通李鸿章家书(以下简称《家书》),发现错误甚...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去了他往日显赫的权势。然而在1900年,他又“夺回”了失去的政柄,再次成为左右清朝政局的关键性人物。何以致此?1900年所发生的庚子事变,当是重要环节。一甲午战后的李鸿章,“虽身存而名己丧”。直到1899年底,除充任清廷头等出使大臣赴俄贺沙皇加冕外,大部分时间养闲京国,“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1899年12月9日,清廷任命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这是李鸿章在1900年能“夺回”权力的先决条件。李南任粤督之因何在?以往论者认为有二:与后党要镇压康有为、梁启超有关;李本人曾要求清廷授予他封疆大吏之权。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其镇压农民起义与大搞投降外交的表层批判上,而忽视了李鸿章许多超越同时代人的进步思想与活动。本文试从对外开放的角度,将李鸿章的思想与活动,置于改革、开放和近代化这一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以加深我们对李鸿章的全面认识。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指从闭关锁国的愚昧状态中摆脱出来,敢于正视现实,勇于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机器设备、科技人才,积极与世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一八五四年外国侵略者用恐吓手段霸占了上海的江海关,……李鸿章一到上海,就和赫德互相勾结,……尽量对侵略者迁就让步”,侵略者究竟怎样恐吓?李鸿章怎样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否有日记留存于世?这是从李鸿章去世后不久就引起人们广泛争论的问题,久而久之,就成了李鸿章研究上的一个疑案。笔者不揣谢陋,试图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敬请  相似文献   

11.
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将自己与李鸿章的关系定位为"不深不浅",实为李鸿章不在幕的幕僚。他既依庇于李鸿章,参与政事,谋求自存与发展,又与其保持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特立独行的姿态。甲午战争前后,吴汝纶为淮军昭忠祠作记,为程学启、张树声等淮军将领撰写墓志铭,肯定淮军平内御外的功绩及其在军队近代化方面所做的贡献。李鸿章去世前后,世人对其多有毁谤,吴汝纶积极为李鸿章编辑文集,撰写神道碑、事略等,对其一生功绩予以表彰。吴汝纶通过古文创作,树立李鸿章及淮军的正面形象,对人们全面评价李鸿章及淮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办洋务,在颟顸的清朝大员中,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一个洋务派官员。他对于西洋各国的洋玩意接触较早, 对喝咖啡、品洋酒也很在行。李鸿章在北洋大臣任上时,有德国舰队停泊大沽口。舰上有德国海军大臣,登岸至天津李鸿章之官邸拜访。他对李鸿章说:"我所乘坐的军舰,对世界各国海军来说,无论在吨位上还是火炮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堂大人首创贵国的海军,应该对先进的军舰感兴趣吧?我想请您去我的军舰参观,好吗?" 李鸿章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双方约定了参观的日期。等到了那一天,天气骤变,刮起狂风,大雨如注。李鸿章认  相似文献   

13.
1876年,李鸿章曾派人设法向德国定购了两艘7300吨级的铁甲舰,分别命名为“定远”和“镇远”。到1883年,二舰先后建造完成,然而却未能及时回国参加中法战争,而是到了战争结束后的1885年7月才启程回华。对此,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李鸿章故意不让二舰回国参战,借以保存属于淮系的北洋水师的实力。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笔者拟就此谈点意见。第一、阻止铁舰回华的到底是谁?据笔者掌握的史料看,阻止铁舰回华的不是李鸿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中国近代外交,人们往往议论最多的是李鸿章,并将其“外须和戎”称为洋务派总的外交路线。其实正如一位西方外交官所评论的那样:自从中国向西方开放以后,真正奠定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是奕訢,而不是李鸿章,因为从1860年至1884年这  相似文献   

15.
故宫博物院共收藏李鸿章尺牍40余通,《回埠札》在其中属于篇幅较长的一通,其内容的史料性及书法的代表性都极为重要。该札没有写明收信人和书写时间,信札中,李鸿章向收信人叙述了以庐州为中心的安徽中部各地在咸丰八年七八月间被太平军攻陷,及李家家眷在此役中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种种惨况。此外,李鸿章还婉拒了收信人召其进京辅政的邀请。此信可作为李鸿章接下来归入曾国藩幕僚的实证资料。李鸿章此札书法工整隽秀、严守法度,堪为其早期书法少有的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刚 《安徽史学》2002,(1):39-43
晚清的洋务运动,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鸿章,又影响了这一运动的进程和结局.近十年来,史学界主要从李鸿章与近代政治外交、近代海防、近代企业、近代教育四个方面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较客观、全面地论述了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的是非功过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徐世中 《安徽史学》2015,(2):125-129,141
李鸿章系晚清重臣,其个人文集是学者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史料。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的《李鸿章全集》,为学术界全面深入研究李鸿章带来了极大方便。然因载籍甚众,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李鸿章的七篇集外文,兹加以迻出,并略作考述,以供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能乱谦虚     
清朝重臣李鸿章到美国访问,在一家相当豪华的酒店招待美国官员。李鸿章客气地说:“略备粗馔,没什么可口好吃的东西,请诸位包涵……”没想到这几句客套话引起酒店老板的极大不满,认为损害了酒店的声誉。酒店老板向李鸿章提出严正抗议,并要求他当众道歉。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的显赫地位,他的大量财富和他的幕府,不过是由第三种和最后的因素决定的,即他的外部气质和性格特征。在李鸿章的多方面特征中,有一方面与其它相比更突出,这就是他对仕途和追逐功名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也是多数中国人所具有的,但是,对李鸿章来说,官场生活本身几乎就是目的。在20岁那年,李鸿章赴京赶考,当时他写了下面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并预言自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所奉行的“保船制敌”实质是保船避战的战略方针,毫无疑问是消极的,造成的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大量近代史论著便依此为据,笼统地称李鸿章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其实,这是不完全准确的。笔者认为,李鸿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