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黎勤、李凌《龙云与民主堡垒西南联大》(《炎黄春秋》2005年第四期)一文,曾提到两件文献,一是1940年4月在西南联大教务会议上,全体教授通过一封致教育部的公函;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可惜无法详引全文。正巧,美国艺文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先生八十六岁撰就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中的《师友丛忆》有此两文。前文用何院士的话说,乃“措辞说理俱臻至妙”的公“函”。后文则是“文情并茂、事理明通、遣词叙事、融古烁今、铭文形韵、典雅铿锵的‘至文’”。现将何院士有关对冯友兰先生之回忆转载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周军 《文史月刊》2012,(10):49-53
在中国大学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1938年至1946年,为躲避日军的战火,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渡西迁,来到云南昆明市,合并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很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成绩显著、中外闻名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是在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项重大的遗产。在当时的西南联大,集结了一大批的有志之士,他们丰富了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而李广田先生就是这批教授中的一员,他独特的教课风格颇受学生欢迎,成为了西南联大时期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相似文献   

4.
傅举晋 《文史春秋》2005,(12):54-56
马杏垣(1919-2001),吉林长春人,祖籍河北乐亭。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和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誉为“地苑赤子”——  相似文献   

5.
曹彩芳 《神州》2013,(26):153
据2013年4月8日人民网报道,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被人投毒而不幸去世……这一事实着实令人震撼、发人深省。震惊之余,又不得不使人浮想联翩: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居然如此狠心,毒杀室友。这应该不是大学教育的缺失,而是他们从小就缺乏爱的教育,缺乏思想品德的培养,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中小学思想品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是中国坛名的作家和学。柳无忌,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黎里镇,系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之子,他与朱自清的师友情,鲜为人知。1925年,柳无忌入清华园,有缘结识朱自清教授,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中外学,一生作等身,耄耋之年仍致力于南社研究的开拓和发展,终年95岁。柳无忌与朱自清在清华、英国伦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结下深厚的师友情谊,成为当时流传坛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7.
郭岭松 《炎黄春秋》2004,(11):66-67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存并发展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大批优秀学者,自始至终服务于联大,为国家培养战时人才,抵制日寇文化侵略,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此仅录张伯苓、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生前旧事二三则,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8.
韩晋芳  张柏春 《百年潮》2007,(11):47-50
马大猷,1915年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物理学家,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7年赴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电声学专业。半年后转到哈佛大学就读,1940年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1946年北大、清华等校复员,负责筹建北京大学工学院,并成为首任院长。1951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前后,调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任教务长,协助苏联专家进行教学改革。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9.
1950年7月6日我见到《新黔日报》上刊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以下简称革大)招生的公告,非常高兴。即向罗安仁大哥(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中共地下党员)说了我的想法,他听后很高兴地说:“参加革命是好事,我给你写个介绍信。”我带上介绍信到当时的贵州团工委学生部,见到了负责人穆颖同志。穆亲自接待了我,并开出前往革大参加学习的介绍信。我就成为“革大”的一名学生。当晚,坐在明亮的电灯光下给兴义老家父母双亲寄了一封信,报告了这一好消息。  相似文献   

10.
陆景川 《纵横》2010,(3):58-62
龙大道,1901年出生于贵州锦屏县茅坪村一个侗族木商家庭。1919年就读于恽代英主持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受恽代英的教育影响至深。1922年,考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次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至1926年,党派他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之后回到上海,投身中国工人运动,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前夕的中国青年远征军,是中国知识青年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具体体现,它在补充兵员、改善军队素质、提高作战能力、满足中美英军队对日作战需要、保证战争顺利运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考察对象,就其在这次从军运动中产生过哪些问题、进行过哪些思考、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青年从...  相似文献   

12.
陈平  雷发林 《旅游》2006,(12):38-47
腾冲,是一块美丽无比的土地,一块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土地.一块用英烈的热血浇灌的土地。静与动、血与火,情与仇.柔美与刚烈、落寞与辉煌.自然奇观与人文历史,以及这绿色的山峦和红色的土地,如此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它是西南边疆一幅绚丽无比的画卷.一首荡气回肠的诗篇,一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撼悠悠天地,泣万古生灵的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1939年6月,大舅舅汪曾棋十九岁,他怀揣着文学梦想,在我的外公汪淡如的护送下,从大淖河乘坐帮船离开高邮,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辗转途经上海、香港、越南,一路坎坷,他终于到达了心中的文学圣地—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隔四十二年后的1981年10月,他才有机会第一次回乡探亲。这四十二年来,他有约二十年的时间未与高邮的家人互通音信……  相似文献   

14.
1944年秋,在中国西南的土地上.南起广西柳州.西经宜山、河池(金城江)、南丹至贵州独山一带,五个县长达八百里的公路上,日军长驱直入,蒋军一不布防,二不抵抗,在不到两个月的时同内,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而几十万人民,拖儿带女,肩挑手提。颠沛流离,挣扎在死亡线上,病死、累死、车祸死、日本人打死的无法统计。  相似文献   

15.
闻黎明 《江淮文史》2014,(2):142-159
正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胜利前夕因为军事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史学界围绕运动缘起、政策制定、编制概况、作用意义等,进行过广泛研究。本文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对象,透过这面镜子,展现中国教育界在抗战时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16.
灭亡南宋(1279年)之后,元朝在西南地区用兵不断。西南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得军粮供给困难。再加上军官侵渔,元军经常发生缺粮现象。为筹措军粮,元朝政府主要采取了四种措施:一,征用百姓将粮食调运至西南地区;二,在西南地区开展屯田缓解供应压力;三,通过赋税的转移与增收来增加西南地区税粮收入和购买粮食的本钱;四,采用入中法解决边粮的运输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布雷(1890~1948年),浙江慈溪人。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7年2月,由蒋介石介绍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和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等职,系蒋介石的高级幕僚,且有“文胆”之称。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生平有关事迹或史实,至今仍有不少令人扑朔迷离.本文对其五点事迹予以考定:陶行知确实生于1891年;在金陵大学求学时,他于1913年春间加入过基督教;他最后确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是在1915年6月下旬参加基督教青年会于芝加哥大学召开的夏季会议之际;他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一职,应以晓庄学校被封,他本人亡命日本为终限;他亡命日本的确切时间,去时应为1930年10月10日左右,归时应在1931年3月15日至24日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藏》2003,(4):47-48
阿旺措成,藏族,1930年生,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嘉绒语研究,论著有《朗氏家族史》(合作翻译)、《古藏文辞典》、《略谈嘉绒语》,主编有《嘉绒语词典》,出版《嘉绒语与安多话比较》(合作)。研究成果获省级奖,曾赴意大利等地进行学术访问。  相似文献   

20.
闻立树 《百年潮》2009,(11):47-51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刺殉难后,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聘请教务长黄钰生(子坚)教授、总务长沈履(葬斋)教授、训导长查良钊(勉仲)教授、历史系主任雷海宗(伯伦)教授、哲学系贺麟(自昭)教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丧葬抚恤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