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结晶,它形成了一套推算年、月、日时间系统的基本法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科学水准的标志之一。中国历法的发达程度在世界上  相似文献   

2.
楚区域边缘文化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考古学楚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有可能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认识楚文化的本来面目。探论楚区域边缘文化的性质特征涉及到如何看待楚文化向外扩散以及与周邻文化相接触等问题。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敬希指正。考古学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流程中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受着特定的时空规律的制约,属于一定的历史时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在它本身的系统内,也存在着不同历史时间,不同空间占有形式下的文化内涵标准。如果我们以鼎盛时期楚文化的时空分布来制约早期楚文化显然是错误的。楚文化的整个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它经历了从西周  相似文献   

3.
我是宁夏中卫县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名叫郑永亭。在延安革命时期,我追随丈夫去延安参加革命,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当时中共中央秘书长任弼时和他的家人,并在他们家当保姆,看孩子,一起生活了一段日  相似文献   

4.
<正>灾害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传统知识及经验总结。(2)历史继承性是灾害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从时间的角度认识灾害文化,认为灾害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认识它,便有必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凸显了以时间为坐标轴的灾害史研究对灾害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延安革命纪念馆与延安抗战旧址阎树声,雷云峰,田克敏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旧址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一个纪念性博物馆。它包括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等五个旧址群,一个综合陈列展览馆,还有分布在延安市郊140多处...  相似文献   

6.
中共党史上的“二十八个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个源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共留学生中因对问题不同的认识而产生的谑称,在后来延安整风期间因王明的关系而被康生上升到教条宗派的高度。张闻天当时也被划归其中。此后这个一直说不清的“二十八个半”便成了一根棍子,并被各种野史书刊大肆炒作。《张闻天与所谓的“二十八个半”》一文对此来龙去脉予以梳理剖析。  相似文献   

7.
温济泽 《神州》2008,(7):90-91
说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有人会以为它始终在陕北,事实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1947年3月中旬撤出延安,转移到距离延安九十多公里的瓦窑堡,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以后,留在陕北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当时陕北已经成为战场,广播电台是不能跟着作战部队一起行动的,它就转移到了太行山区涉县的沙河村,又于1948年5月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附近。  相似文献   

8.
在59年前即1940年的延安,由党中央的两个领导人同时分别提出了两个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依时间先后,是张闻天与毛泽东,张提出的今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是沿着“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前进;毛提出的则是以向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前进。一个十分强调“民主”,即使在解释“科学的、大众的”两个特点时,也是密切联系甚至是围绕着民主的发展而立论的;一个则几乎未涉及民主这个实际上是灵魂、核心的问题。59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个问题,这似乎不是偶然行文的不同,而是两种原则上颇为不同的两…  相似文献   

9.
张素琴 《民俗研究》2012,(4):157-158
刘晓真《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一一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民间舞蹈》①(以下简称《走向》)对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民间舞蹈风貌作了细致的历史探究和发展论述。它并未耽于线性的考察与民间舞蹈“知识性”描摹与梳理,而是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在政治与文化格局变化中的生存境遇选择,在经济冲击与信仰衰落之中的身体变化,在面对非遗时形态“新”与“旧”的价值迷茫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阐述。把1949年作为民间舞蹈研究的时间起点,并非是对“新舞蹈艺术”、“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以及“延安新秧歌运动”所形成的民间舞蹈舞风进行切断,而是在这个的特殊的时间节点中找出横跨两个世纪、不同历史时期民间舞蹈发展共同的文化和政治底色.。  相似文献   

10.
<正>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其次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核心是关于文化的功能定位问题,第三是关于文化与人民关系的认识,第四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地位、作用的认识。延安时期形成的文化体制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1940年6月15日,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第一次是两年前(1938年3月)的短暂停留,而这一次,他在延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萧军一家随"鲁艺"前往东北解放区,告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这六年时间,是萧军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萧军在此期间写下了内容丰富的日记—《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卷),书中大部分材料对于透视中共政治文化传统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考察访问了延安。短短五天的延安之行,对年近七旬的黄炎培来说,成了他革命生涯的一个新起点。从延安归来的言论和行动,说明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的光明前途有了新的信心,他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仲齐 《百年潮》2005,(7):56-60
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共中央图书馆,曾经为党中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制订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和延安整风运动以及中央机关同志们的工作学习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双陆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 ,从古印度传入。人们对它的认识 ,经历了由“胡戏” ,到视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再到成为品评“天下”士人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标准之一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中折射出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及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及融会不同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的文化艺术曾经繁荣一时。其表现之一,就是各色文艺社团组织活跃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之中,为延安抗战文艺的繁荣、自由创作的开展、艺术水准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整风和《讲话》之后,原有的文艺社团组织,大部分消失了。《讲话》前延安文艺社团的状况从1937年到1948年,整个延安时期,延安共存在过至少75个文艺社团单位,分为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艺术教育7大类。整风之前  相似文献   

16.
在共和国走过55个年头的时候,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大剧院。等待了这么漫长的时间,与其说它一个财力积累的过程,毋宁说它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许至今还有人认为,花几十亿元建一个剧院是一种浪费,但是这种声音毕竟非常微弱了。10月,国家大剧院即将封顶,在此,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一神圣艺术殿堂不平凡的诞生经历。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一词涵盖的面非常广,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文认为,文化是从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系统的总和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它的物比结果,它包括静态的积累和动态的创造两个方面。人类要进步、发展,就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形的物质产品都是这种知识体系的物比和结晶,它反映着人类在某一特定时期对知识的占有程度和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广度;世界备国各民族所采纳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组织、法律制度等等不同.都是由于人类这一群体对社会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同.因而所采取的选择也不…  相似文献   

18.
延安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和旅游城市,它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享有盛名,然而限于种种原因,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它应有的文化潜力和经济价值,文章从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出发,查找主要问题,立足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辐散,提出发展设想与建议,以期为延安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共红军在陕北延安曾创办国际红色学校,招收不少来自不同国家、信仰马列主义的留学生.这所学校名叫延安东方慕尼黑学校. 土学员与洋学员 东方慕尼黑学校坐落在延安大砭沟的尽头,校舍是几十个陕北式的土窑.有学员300多人,编为两个班,一个是由中国本土学生组成的民运训练班,另一个是由外国留学生和归国华侨组成的慕尼训练班.民运训练班一共170多人,编为4个分队,每个分队编4个班,每班10人.  相似文献   

20.
雪涌 《世界遗产》2011,(2):96-101
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圣地有四个:遵义、延安、曲阜、拉萨.曲阜堪称儒学圣地,拉萨是藏民族圣者的乐园,而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的遵义和孕育了新中国的延安,都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