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夏根 《安徽史学》2012,(1):105-113
辛亥以来,革命浪潮席卷国中。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情境下,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颇为复杂的实际认知。从自由主义者的十月革命观感、对革命内涵的认知、对暴力革命的批评、质疑及推崇渐进改革道路等方面来看,自由主义者是"广义的革命"论者,他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社会革命与政治进步。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非绝对地加以反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革命观终究受其渐进改革的政治理念所支配,而其与近代中国国情与社会实际的隔膜则是其难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主因。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转型是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基点,是以辛亥革命为其中介点的。它前承晚清社会变革以来社会观念推陈出新的历史成果,后启民国成立以降社会观念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历史新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转型是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基点,是以辛亥革命为其中介点的。它前承晚清社会变革以来社会观念推陈出新的历史成果,后启民国成立以降社会观念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历史新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的国情,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特征,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前提。本文根据教材内容,为史为据,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革命产生和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就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为了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从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起,就开始了探索的脚步。千辛万苦,历尽波折,最终由毛泽东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中国革命由此实现了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范式:一种是革命史范式,将1840年到1949年期间的中国历史,视为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人民革命,历经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和中共工农革命;另一种是现代化范式,将这段历史诠释为从传统的中国走向与全球先进国家接轨的现代国家的过程。柯文(Paul A. Cohen)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曾经总结过西方中国研究的三种范式:第一种范式是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来的“冲击—反应”论,把近代中国历史理解为由西方的冲击而产生的回应。第二种范式是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的“传统—现代”论,这一范式到今天还有巨大的影响,把近代中国看成是如何克服传统、走向普遍的现代性的历史过程。第三种范式是帝国主义论,从全球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和中心—边陲的二元模式来分析近代中国的各种历史现象。((1))这三种范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对中国史学界发生过影响,其中“冲击—反应”论和“传统—现代”论被现代化范式所吸纳,帝国主义论为修正版的革命史范式所收编,形成了多个预设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封建、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指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对郡县制,中国近代引进的西方文明主要是与中国社会相似的、西方封建制的精华。唯独科学技术的差异值得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相似文献   

9.
清末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围绕着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个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这三大运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互相连接的关系。可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界只强调三者的相互对立,而忽视三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忽视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只强调前后的差别,而忽视前后的共同点。这不仅对正确揭示这三大历史事件的本质有所妨碍,而且也无助于科学地揭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此,早已引起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关注,本文…  相似文献   

10.
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姜涛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属于近代人口研究的范畴。然而该项研究却导源于对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首先是对太平天国革命起因的探索,简而言之,是源于对近代社会危机起因的探索。一种很有影响的见解把革命归因于人口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以及对传统西方哲学的继承和发扬。马哲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答时代课题,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并注重于改变现存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尽管现代西哲与马哲在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但西哲现代的转型和马哲的革命变革有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课题,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转型和超越。固然不能把现代西哲对近代哲学的超越与转型同马哲对近代西哲的变革等同起来,但也不能把它们简单的对立起来而应在科学的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揭示它们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结果。这场革命体现的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生动揭示了人类历史进步趋势不可逆转的伟大真理。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胜利。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开始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历史的自觉选择。这不仅是指引中国革命胜利征程的基石,而且具体展现了十月革命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它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是受欧美近代阶级观念和阶级革命运动启发而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或阶级斗争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也渗透其中,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从事阶级革命的简单法则。2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是肤浅的,互助论对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阶级斗争应用于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社会不同学派和政派间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革命阵营的分裂。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有制—阶级的阶级理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史从一开始就被与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分离开来理解,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误解,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正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大概不会引起太多的异议,但如果说孙中山曾经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做出过重要贡献,一些人可能会问:是真的吗?回答是肯定的!其实,在传统中国社会,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从没有什么职业革命家;在现代社会,工、农、兵、学、商,各谋前程,也没有什么职业革命党人。把革命作为一种职业,是近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换句话说,孙中山最终走向反清革命,是环境造成的。孙中山出生农家,由于哥哥的因素,得以接受现代西方教育。一个偶然  相似文献   

15.
正过去史学界对抗战历史的总结,大部分是从民族革命的范式研究出发,从胜利者的角度反思历史的过程,由此也取得不少的成果,比如抗战中两个战场的领导权的厘清,抗战爆发时间点前移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等等。但如果把历史的时间轴拉长,我们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史中,一个如何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嬗变转型成为一个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研究线索,即以现代化为范式的历史研究视角。这也是百余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核心主线。通常研究者认为1931-1945年的抗日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马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过程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意在为高等院校历史系授课教师提供一个使用该教材的明确说明。本文强调了《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学科对象,指出教材的编写既不采用所谓"革命史观",也不采用所谓"现代化史观",而是以唯物史观做指导,按照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来编撰历史,处理史料,做出结论。教材坚持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规律性认识。贯穿《中国近代史》教材的总的思想是争取独立和民主,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国家的富强,就是努力发展实业、科学和文化教育。换句话说,这也就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为了民族的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轨迹。把体现这个思路的历史事件贯串起来,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同时,教材坚持了近代中国的革命高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不可移动文物不仅包括革命史迹,还包含这一历史时期的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及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相关的史迹。必须走出“近代史即革命史”的误区,广开思路,下苦功夫,挖掘近代史迹,保护近代史迹,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时期,中小学校设置了修身科,作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修身教科书成为研究修身科的第一手资料。以辛亥革命为分水岭,修身教科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框架体系由简单、零乱到系统化,核心内容由传统的伦理道德转变为现代的国民、国家思想,明显改变了清末重说教、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状况。修身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蕴,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是20世纪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迁的缩影,也是传播近代道德、公民观念的价值载体。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新问题是什么?是从“现代化”的新视角对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 中国近代社会科学,同近代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众所周知,最初是社会进化论的新概念、新理论传入中国,思想界为之耳目一新,传统的国学(包括史学)研究才开始发生大变化。后来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革命,从而也决定了此后中国社会科学与新史学的发展方向。总之,近代西方新思潮、新理论的输入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至于它对时代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相似文献   

20.
广州是现代化大都市,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史迹,成为广州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的重要内容。加强保护和利用辛亥革命史迹,宣传广州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纪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变革,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