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京剧,是现代中国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因清代道光年以后形成于北京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乱弹""皮黄""京调""京戏""平剧"等别称,且一度被视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故又有"国剧"之称。2010年11月,京剧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年历程清初沿袭明末风习,梨园盛演昆山腔与弋阳腔。乾隆年间,各种地方  相似文献   

2.
于淑娟 《中华文史论丛》2013,(2):301-320,401,402
"虎溪三笑"是傳統中國畫的重要題材之一,並由此產生了《虎溪三笑圖》的題詠。宋人已考證"虎溪三笑"本事爲虛構,其源流當是佛門僧衆對《高僧傳·慧遠》的踵事增華,至遲在晚唐五代之際已形成,宋代時廣爲人知,成爲《虎溪三笑圖》題詠的發端期,出現了贊頌三教同一、思慕高賢的主題。元代是《虎溪三笑圖》題詠的繁盛期,主題呈多樣化,其中遺民情懷主題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與個人情感。明代《虎溪三笑圖》題詠漸呈式微,在佛教衰落、學術風氣漸趨謹嚴的背景下,質疑畫題失真的詩作漸多。入清後,題詠詩作主題漸呈單一,但在藝術上仍有獨到之處。  相似文献   

3.
刘嵩崑 《北京文史》2006,(2):26-27,59
享有“国剧宗师”、“武生泰斗”盛誉的杨小楼(1878-1938),于1912年7月应上海吕月樵、白文奎之邀,赴上海大舞台演出《长坂坡》、《链环套》等。早在此前40年,上海曾是其父杨月楼发祥之地,杨小楼此行正是盛年,自然轰动沪上。载誉返京后,颇感上海的新式舞台优于北京的旧式戏园,便萌生创建新式剧场的念头。恰逢珠市口迤西柳树井(今珠市口两大街)路北一石头店铺倒闭,因店主急于用钱意欲将该铺出售。有人便将此事告之杨小楼,认为其地理位置极适建戏园,杨亦有同感。可是尽管这家石头店场地不小,  相似文献   

4.
正戏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山西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享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美誉。戏曲是由人来扮演人物,以人物故事为主线,通过唱念做打表现手法,配以音乐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指出:戏曲"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山西戏曲文明的孕育期  相似文献   

5.
正拙著《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欲与身体》一书于2016年4月在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之后得到不少的回响,该书涉及男性史、情感史、心态史、身体史等史学领域,也与本土心理学之趋向有关。2016年8月上海《东方早报》曾刊出"黄克武谈近代中国的身体观转型"的专访,介绍了近代中国男性气质如何由"文弱书生"转向"健美"。王晴佳!授也关注此书,他是史学史的专家,十分关心历史学研究的新动向,为此特别邀请几位学者谈谈情感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希望能推动中国  相似文献   

6.
吴梅是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于戏曲教育也有建树,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1939年3月17日病逝。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册页装《吴霜厓先生遗札》一册,收吴梅1938年9月至1939年2月写给弟子卢前的信札6通,还收有胡小石手题序跋各一则。本文以信札为线索,揭示和研究吴梅生命最后时光的移居路线、身体状况、著述出版及生活处境,并考证吴梅与卢前等人的师友情谊。  相似文献   

7.
《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之"金瓶梅"乃抄手混抄《金瓶梅》传奇和《双飞石》传奇内容而成,并非一本传奇。应将其中的《东昌将略》等14出独立成本,冠以《双飞石》剧名。《古本戏曲丛刊》所收《金瓶梅》传奇是现存佚名《金瓶梅》传奇中的一种,尚无确切证据判断其属何人所作。《古本戏曲丛刊》所收《双飞石》传奇保留下水浒人物王英的"短脚虎"诨号和脚色"武"扮的部分扮相,该记录较少见。相关考察为《双飞石》传奇的辑佚和《古本戏曲丛刊》的编校工作提供一点参考,亦助探究《金瓶梅》《水浒传》小说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学案史上,由徐世昌主持编纂的《清儒学案》,是继《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之后,学案体史籍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最后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案"体著作,故有"学案体史籍的殿军"之称。《清儒学案》自1938年问世,即为学界所关注,容肇祖、钱穆开风气之先,率先研究,自后陈祖武、卢钟锋等学者接武前人,推陈出新,遂将《清儒学案》的研究引入深处。本文谨就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表演歌舞戏曲节目的少年儿童,称为童伶。翻开我国剧坛上的童伶史,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汉代。汉代设立"乐府",也就是当时音乐歌舞的总机构。乐府命令各地戏曲教坊培训童伶。汉高祖刘邦为了颂扬自己反秦起义的武功,亲自作了一首《大风歌》,在一次招待来宾的盛大宴会上,由童伶126人演唱。汉武帝时出现"百戏"。武帝一面把民间乐曲搜罗到乐府里来,一面在教坊中蓄童伶。武帝爱看《总会仙昌》,这是一出大型歌舞剧,排场盛  相似文献   

10.
焦菊隐是我国杰出的戏剧艺术家,早年曾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培养出一批京剧名优。后留学法国,攻读西方文学和戏剧。1938年回国后,从事抗战的戏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执导了《龙须沟》、《茶馆》等一批名剧,开创了中国民族话剧的新纪元,也奠定了他一代戏剧大师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五十一,分卷六百一十,是为民国27年(1938年)续纂完成之刊本,共一百册。其互异版本:一、民国11年至23年间陆续刊印之《福建新通志》分卷单行本,共只三百三十卷(未完)。二、民国36年《福建通志》补刊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1963年及1982年三次重印之民国《福建通志》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谓"宴戏",是指宫廷宴饮中的戏曲演出。明代的宫廷宴饮中已出现戏曲身影,然至清代始现"宴戏(剧)"一词,宫廷宴饮中才真正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地承应完整的戏曲演出,并有大量专为宴饮而创作的剧本。作者以《昇平署档案集成》、《清会典》、《清实录》等档案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宴戏剧本开展研究,讨论清宫宴戏与礼仪的关系,厘清宴戏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清宫宴戏之概貌,从而反观清宫戏曲演出的盛衰嬗变。  相似文献   

13.
刘佳 《文史精华》2009,(Z2):54-55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写的一篇研究抗日战争的军事论著,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本出版时间最早的《论持久战》单行本,按照我国《文物法》的文物定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傅芸子(1905—1948),满族,正白旗人,原名宝珍。幼年家贫,刻苦自学。精研戏曲、传奇小说、北京掌故。曾在邵飘萍、汤修慧主办的《京报》任社会编辑;北京国剧学会理事,兼编辑组主任;与其弟惜华合办《北京画报》;1932年起,在日本京都帝大执教十年;1942年任北京图书馆编目部主任,曾在北京大学文学院执教。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日报副刊编辑;华北日报《俗文学》编辑等。 在傅芸子的一生中,旅居日本京都执教的十年,是他治学最勤,也是对我国古代文化贡献最大的时期。这期间,芸子撰成《正仓院考古记》;并陆续发表了《舞乐兰陵王考》、《东京观书记》等十多篇考证文章,归国后,汇编成《白川集》。  相似文献   

15.
正《"台儿庄大捷"有多大,数字告诉你》"想来怕也只好说是运气吧?"台儿庄战役落幕10年后,曾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之职服务于抗战宣传事业的郭沫若,在香港《华商报》副刊撰文,对那次血战的捷报犹有不胜庆幸之感。依他之见,抗战初期国军接连失利的总态势,使得宣传部门往往难于为无米之炊,幸而在1938年4月初,孤军南下做战略试探的日军一部在台儿庄一带遭遇我军重创,悻悻退去,而  相似文献   

16.
1938年4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的戏曲晚会上,看了秦腔《升官图》、《二进宫》、《五典坡》等剧的演出,在场观众情绪很高,掌声不断。毛泽东向坐在身边的工会负责人毛其华说:“你看,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欢迎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  相似文献   

17.
“持久战”是蒋百里最先提出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毛泽东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一文自发表以后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赢得了高度评价,其影响力经久不衰。但前段时间,有些文章认为国民党方面有几位名人早在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以前就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思想。其中提到最多的是民国军事理论学家蒋百里。因为某些这样的"挺蒋"文章还是出自于资深学者之手,因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炎黄春秋》2012,(7):93-94
今年第4期《五十年代初的上海报业转制:从民办到党管》一文所配发的照片,底部以文字说明:"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发行的各种报纸,其中有《文汇报》"。这幅照片中显示的报纸,除《文汇报》外,还有《华美晨报》《导报》等。《文汇报》《华美晨报》《导报》都是创刊于上海"孤岛"时期的报刊,《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1月,1939年  相似文献   

19.
王维有一首诗,题为《息夫人》:莫以今日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据《左传·庄公十八年》载,贪恋女色的楚文王听说息侯的夫人长得十分俏丽,于是就突然出兵,消灭了这个弹丸小国,将息妫掳掠而归,据为己有。托尔斯泰也认为女性之妩媚在于一笑。佳人之笑属于至美。对于美女,讲究"千金买  相似文献   

20.
新见近代传奇杂剧十二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鹏军 《文献》2001,(3):235-248
多年来,我国已经出版了相当数量、较高水准的戏曲研究工具书,代表了古典戏曲文献研究的基本成就.如: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8月)、梁淑安、姚柯夫编著《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10月)、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8月)、郭英德编著《明清传奇叙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之《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等曲目、曲学工具书;一些重要的中国文学工具书,也包含戏曲内容,如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等任总主编之《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孙文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黄山书社,1995年1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