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秀玲 《收藏家》2008,(10):9-18
黄金是稀有贵金属,具有亮丽的色彩和光泽,耐腐蚀,延展性好。由于它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少,开采也比较困难,加工复杂。所以一般人很难大量使用黄金制品,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的生活用品才大量使用黄金制作。  相似文献   

2.
谯慧 《收藏家》2007,(7):67-70
金银器因其本身质地柔软,富有美丽的光泽,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人们常把它与财富等同看待。5000年前的古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在中国金银器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迟至商代,距今3000余年前才出现金制品。就发展区域来讲,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地域,如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辽宁、吉林、陕西、宁夏、中原地区、西部的西藏、南方的云南等地,都曾发现古代的金器。这时期金器的形制工艺都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3.
青海卡约文化出土的金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约文化是分布在青海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除发现陶、石、骨、角、牙、料器等类文物外,还发现了一批主要用于装饰的金器。这批金器从制作到用途,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古羌民族的重要文化特色。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黄金制品之一,卡约文化金器代表的是这一时段金属冶炼和制作技术的水平,也为我们探讨黄金的原始功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陈松长 《收藏家》2002,(10):6-10
湖南历年出土金银器数以百计,从时代来说,最早的是西汉,最多的是元代。从出土地区来说,则以常德地区为大宗,次则株州地区和沅陵县。从器物品种来说,金器有冠、帽花、钗、笄、插、括、梳子、手镯、手钏、耳环、耳勺、带扣、珠、杯、印、钱等,其中以金饰为主。银器有壶、、碗、杯、盘、碟、爵、鼎、盒、罐、发簪、手镯、发钗、花髻等,其中以生活器皿为  相似文献   

5.
王丽明 《收藏家》2012,(1):41-46
按1955年《文物考古参考资料》记载,1953年8月曾在昆明北部莲花池、刘家山、荷叶山一带为配合昆明工学院基建进行过一些清代墓葬的发掘,获得了一些元、明、清时期的玉器百余件,但未正式发表发掘报告,从随葬品的特点推测是清代中期至晚期一些达官贵人的墓葬。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已有学者对中国钢铁技术起源问题进行讨论,5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对出土铁器及冶铁遗址的研究,已初步掌握了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面貌。但是,对于冶铁技术起源的年代众说纷纭,有夏代及夏代以前起源、商代起源、西周和春秋起  相似文献   

7.
面具,是人类早期的文明之花。曾广泛地融人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领域,从各个角度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生活理想与审美趣味,也是各民族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志敏  安家瑗 《考古学报》2008,(3):291-310,插一-插二
一引言黄金系人类较早利用的金属之一。它的出现稍迟于红铜和青铜,但早于白银。在金属中质料最为柔软。黄金比重19.32,硬度2.5-3,熔点1063C。因此它不像铜、铁那样,能够制造实用的兵器或工具。由于它本身的美观珍贵,光泽耐久不变,具有延展的特性,并易于加工,所以从上古以来便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作神秘的贵重物品,主要用在装饰方面,或作为财富、权力的象征以及货币流通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和其他植物遗存的分析发现,金沙遗址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显示出了一种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并存的特点,但是稻作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立丽 《收藏家》2012,(8):61-66
青铜器在夏代开始铸造,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到汉代因为漆器、早期青瓷和釉陶的广泛使用进入了衰退期。此时青铜器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由先秦的为礼制服务进入了重人阶段。追求人的价值,享受人生乐趣成为时代思潮,使用铜器是为了方便生活,享受生活,所以此时期的铜器,  相似文献   

11.
谭前学 《文博》2002,(3):37-40,36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金银器中,以1970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70多件金银器最为著名。由于多种原因,这批窖藏金银器的正式发掘报告一直没有编写出版。为了向学术界提供全面、详实的何家村窖藏金银器资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陕西历史博物馆决定组织有关人员开始编写何家村窖藏金银器的发掘报告。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微聚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拉曼光谱仪(RS)、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等无损分析法,对重庆忠县翠屏山崖墓出土金银器的基体成分、表面腐蚀物成分以及其物相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两个金器样品的含金量均高达90%,纯度较高。此外,还含有一定含量的银、铜、锌、镍、铷等杂质元素;银器中,大多数样品含银量高达97.38~98.85%,同时还含有少量硫、铬、镍、锌、金等杂质元素;银器表面附着的黑色的腐蚀物,经鉴定为Ag2S,红褐色腐蚀物的物相结构为Cu2O;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个银器样品含银95.2%,含铜3.19%,应为铜银合金,此结果对于探讨我国古代银铜合金技术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云 《收藏家》2013,(1):64-68
中山国是我国战国时期燕、赵、齐、楚、魏、韩、秦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与赵国为邻,北部与燕国接壤,东郜连接齐国的领土,被赵武灵王称作“腹地”之地。它虽然只是面积“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国,却能长期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湖北蕲春罗州城址出土的一批隋唐至南宋时期的陶瓷器,是研究当时古罗州城经济状况及文化交流的很好实物资料。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宋代青白瓷、黑瓷、绿釉陶等器物残片,借助X-荧光光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白瓷样品中HG1和HG3来自湖北武昌青山窑,HG5来自江西景德镇;黑釉瓷都是江西吉州窑的产品;绿釉陶表面的银釉中含有较多的铅与磷,并且以磷酸铅的物相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新乡火电厂抢救性发掘汉代墓葬200余座,出土9件鼎、壶、釜等铁制容器.墓葬时代应为西汉早、中期.特别是出土的两件大型铁壶属河南省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赵青  董洁 《收藏家》2008,(8):75-76
在唐代慕葬发掘中,时常有一些滑石器出土。这些滑石器通常作为玉器的替代品,它们不仅色泽、质地与玉器相近,而且在装饰工艺上也与玉器相同,当中的一些甚至可以与玉器乱真。可以说这些滑石器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唐代玉器的补充,本文摭选几件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具有代表性的滑石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庙岭考古队从1998年至2005年对巴东红庙岭遗址作了五次考古发掘,清理了89座有随葬品的土坑墓,其中26座随葬有青铜兵器。这批巴式、楚式和秦式青铜兵器为确认巴蜀文化的分布范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肖发标 《南方文物》2006,(2):i0001-i0004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马克思说:金银是“物质财富的物质代表”。金银“所具有的美的属性,把它们变为奢华、彩饰、辉煌、节日装潢……的自然物”。我国古代金银器传世的并不多,因为黄金和白银可作流通领域的硬通货,非一般民众所能大量拥有,用其制作的生活用品及艺术品,也不可能大批量生产,仅限于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日常所用。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又可以重新将一些金银器熔铸成块,作为流通物来使用,因此流传下来的金银器,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9.
读扶风县五郡村窖藏铜器铭文小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日,陕西扶风县五郡村窖藏出土青铜器27件组,其中6件有铭文。这些铭文对研究西周晚期文字、族徽、铜器形制、土地宗法制度都有重大意义。此述一孔之见,与相关学者讨论。一作父辛簋腹内底铭:“乍(作)父辛,戈。”亡父用日名辛,是殷或殷人后裔的习惯。簋为殷人或殷后裔器,与同出五年?生尊为周人器、仲衍钟为夷器不同,窖藏并非同一家族之器。戈为族徽。戈是臣服于商的方国、强族。《甲骨文合集》8397:“贞:惟黄令伐戈?”《合集》14915:“戊戌卜,争贞:惟王族令戈?”今所见戈族铜器或说有191件①,或说有230件②,出土于河南安阳、辉县、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