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在湖北省浠水县的巴河河床上挖沙作业过程中,发现铜编钟4件。浠水县博物馆得到报告后,迅速赶赴现场,将这几件文物征集回馆。虽然非科学发掘,没有地层关系与共存关系物,但是,通过学术界已经建立起来的商周青铜器年代学,也可以推定出浠水编钟的的大致铸造时代。  相似文献   

2.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标有乐律名称的曾侯乙编钟,钟架下层悬挂有一件楚王?章为曾侯乙做的镈。这件镈的出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宋代恰好出土过两件与此同铭的编钟。这两件编钟最早见于《薛氏》著录,据说是湖北安陆出土,出土后归方城范氏收藏。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和二号基出土的文物(?)次大规模在香港中国文物馆展出,吸引了许多观众。这次展品最惹人注目的是二号墓的大型编钟全套三十六件,最大的钟高达一米,重七十六公斤,一号墓编钟的公开展出,算是首次。前世日子在该馆举办的讨论会中,刘彬微先生报告二号墓出土的情况,全墓出土物品有  相似文献   

4.
云南牟定出土一套铜编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11月,在牟定县新甸公社福土龙村后山坡上,距地面3米处发现铜编钟六件及铜鼓一件。铜编钟现藏牟定县文化馆。铜编钟六件,基本完好。横断面作椭圆形,唇口平,顶上有半环形钮。最大一件通高53、上宽24、口宽18.5厘米。其余依次递减,最小的一件通高43、上宽20、口宽14.5  相似文献   

5.
羊角编钟是一种古代乐器,春秋至西汉流行于云南、广西等地。从云南出土的羊角编钟计21件,可分为三型,其中最古老者为楚雄万家坝M1号墓出土的羊角编钟,楚雄也可能是羊角编钟的发源地。经过测音发现,羊角编钟可与铜鼓合奏,也可与环钮编钟合奏,此外也可用于独奏。其族属可能为濮人,也可能为越人。  相似文献   

6.
2002年4月清理发掘的河南叶县旧县村四号墓,出土了一批较为完整的乐器。这批乐器包括编钟、编磬和瑟,总数约50件,是中国音乐考古学上又一次较为重要的发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为总数达37件的大型编钟,其数量仅次于曾侯乙编钟,时代则至少要比曾侯乙  相似文献   

7.
<正>1982年,滕州市庄里西村滕国贵族墓地一墓葬中出土了一套青铜编钟,该套编钟共13件,其中编镈4件、钮钟9件,现均收藏于滕州市博物馆(见图1)。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我国从周至清末,对乐器统称八音。按乐器的质地来分类,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编钟属金类。金类乐器中以钟为贵,在古代青铜编钟是与鼎、簋并列的礼乐重器,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滕州市博物馆藏的这套编钟的  相似文献   

8.
文物界修复编钟残件的传统方法是对编钟先矫形后胶接或钎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做到"形似",但无法获得良好的声音.为同时能获得良好的声音,通过对矫形定位、焊接方法、焊接材料、修复声弓等修复环节进行研究,采用激光焊接技术修复九连墩出土的破损双音编钟.修复结果表明,不仅复原了编钟的外观尺寸和形貌特征,而且在音频、音品方面恢复了双音编钟的乐钟特征,实现了破损双音编钟的形、声复原.研究成果可为古代金属乐器的形、声复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9.
春秋子犯编钟纪年研究——晋重耳归国考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春秋子犯编种系近年新见之晋国重器①,学术价值尤高。关于编钟之纪年,学者多有论列,说甚纷纭。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学界。编钟两堵十六件,每堵八件连铭,兹释写于下(为印刷方便,释文尽可能使...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5,(1)
<正>西周楚公编钟,据现有资料看,仅发现楚公逆、楚公两位楚国国君铸造的编钟。楚公逆钟在宋代就有发现,著录于《钟鼎款识》,原书虽称为镈,但学者们已指出其为一件甬钟[1]。另一次重要发现为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晋穆侯墓(M64)出土的一套楚公逆编钟[2]。楚公钟目前仅见5件,其中3件收藏于日本泉屋  相似文献   

11.
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晋侯苏编钟14件,于1992年8月被盗掘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8号墓,随后被走私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入藏(编号73627~73640)。1992年10月起,北京大学考古系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天马——曲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8号墓(I11M8)虽经盗扰,仍然出土器物239件。其中编钟2件,呈灰褐泛黄绿色,基本无锈蚀,形制与上海所藏晋侯苏编钟(73631~73640)完全一致;铭文与编钟76340相接,为这套编钟的最后二钟。从二钟的测音结果看,确切地说应为这  相似文献   

12.
保利博物馆从香港购回一组青铜编钟共8件,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似。铭文依次相接,共153字。此套编钟的时代为春秋早期,铸造于晋昭侯六年(公元前740年),作器者为戎生。李学勤撰文对编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云南姚安首次出土一批编钟施文辉1993年3月,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新街办事处彝族农民杨自伟在新街小学校园山包(原武庙旧址,今毁)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编钟四个,铜斧两件,铜尖叶形镢两件,铜条锄两件,铜凿两件,铜镦一件,碎钢片和碎陶片两件。我们闻讯赶...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以它磅礴的气势,雄伟壮观的场面和悠扬动听的音响而轰动了中外,博得了高度的赞誉。编钟共六十五件,其中有楚王赠送的镈钟一件。这套编钟其所以格外受人重视,因为:1、这这是历年来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又极为完整的一批,包括编钟架依然存在,出土时绝大多数的钟还悬挂在钟架上,钟架分三层呈曲尺型摆置,这确实是十分罕见的;2、正因其数量最多,许多大的形体又特大(最大的一件高153.4厘米,重203.6  相似文献   

15.
曾侯乙编钟是一九七八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二千四百多年,是我国目前所出土的西周至战国编钟、编镈中规模最大的一套。其数量、组别最多,音律最完备。全套编钟共分八组,六十五件(其中一件为楚王镈钟),分上、中、下三层悬挂。钟架为铜木结构,共重约五吨。上层为素面纽钟,中、下层为甬钟。每一钟可发二音,并错有金字铭文,标记着物主姓名及音名、乐律。甬钟外形铸有极其精致的各种变体龙兽、花卉纹饰。此套编钟音域宽  相似文献   

16.
为使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朋友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加深了解、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华润艺林公司筹建了一个香港最大型的《中国文物展览馆》,定期展出我国各省出土的文物珍品。首次在此举办的展览是湖北省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和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以及吴王夫差矛(复制件),共计展品184件。擂鼓墩出土文物包括了不少稀世奇珍,如最大的古代冰箱——冰鉴,酒器之王——大铜缶,金器之王——先秦最重大的金盏,数量仅次于曾侯乙编钟的擂鼓墩二号墓编钟。越王勾践剑早已弛名中外,更为此次展览锦上添花。这个展览于1984年12月1日开幕,开幕式由吕济民局长主持,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  相似文献   

17.
晋侯苏钟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迄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一项目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在夏商周年代学方面作出新的开拓。项目已经设立了三十几个专题,其间一个很重要的专题是晋侯稣(苏)编钟的研究。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青铜器之一,出自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8号墓。1992年,该墓遭受盗掘,编钟的前14件流散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抢救收藏。编钟的最后2件留于墓内,经清理出土,1994年在发掘简报中发表。最近,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撰有专文,公布了前14件有关材料,并有详细的论述。这组编钟刻有长篇铭文,十分珍异,所以在邹衡先生最早提及之后,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钟铭标有周王纪年和一系列历日,在已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得未曾有,为探讨西周年代学的若干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不过,编钟及其铭文需要讨论的地方很多,学者见仁见智,看法容有不同。“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为了配合编钟的专题研究,邀请部分专家笔谈,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个想法获得《文物》编辑部的支持,又承上海博物馆提供编钟首件彩版(见《文物》本期封底),都是我们非常感谢的。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能在武汉参加曾侯乙编钟国际学术交流会,我感到十分愉快。这些十年前发现的编钟现在已经举世闻名。世界各国的观众专程前往湖北省博物馆来参观考察这些编钟已经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谭馆长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使我想起了我们十年前在北京的第一次见面。那时,曾倏乙墓出土的许多重要文物正在历史博物馆作临时性展出,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在北京,谭馆  相似文献   

19.
由全国科技、音乐、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曾侯乙编钟复制验收会”,于今年九月七日至九日,经过认真地检验测试,验收了全套(共64件)复制编钟。与此同时曾侯乙宫廷乐队的全部乐器复原件和复制品,弦吟管语,磐响钟鸣,在湖北艺术学院音乐厅内,再现了我国绚丽多彩的古文化,奏出了我们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曾侯乙编钟享有“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盛誉。两千年后的今天,曾侯乙编钟全部复制成功,谁又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呢! 编钟复制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强,难度大,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在复制研究中,要运用激光全息摄影,电镜扫描,电子探针,闪光音准仪等多种科学技术手段,还要对原钟冶铸工  相似文献   

20.
高西省 《中原文物》2023,(1):96-106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西周中晚期编钟形式、编组已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的格局,但西周早期编钟的形制、编组却比较模糊,虽有学者就此提出新的认识,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西周早期墓及该墓出土的4件一套编钟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这座墓的年代当在成王到康王早期,这套编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周编钟。西周早期周人(广义)编钟已使用第二基音,其编钟的造型、纹样、结构、铸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从早到晚发展变化的脉络是清楚的。四件编钟很可能产于渭河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