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长要懂些医疗保健知识。我的这个认识,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前年春天,我和单位的洪会计在车站不期而遇,我们同乘一辆去南京的快客。她是去看望侄儿的,她的侄儿在南京聋哑学校读高中。我问这孩子聋哑的原因。她说,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有头痛发热的,就给他打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结果造成耳聋。“十聋九哑”,不久也就不会说话了。她还说,当时,庆大霉素、链霉素有致聋的后遗症,不少病例已在报上报道过,可是家长不知道,乡村医生也不知道。听了这一席话,我惊出一身汗来。我的孩子在小时候,不也打过庆大霉素和链霉素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免费教育的非专业人士,南林君在这个秋天成为南京媒体追逐的对象。因为她行将离去——14岁的女儿将从南京一所名校中断初中学业,留学新西兰。她要陪读。"我眼睁睁看着女儿在传统教育中煎  相似文献   

3.
1937年冬,由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杭立武发起,邀集了一批侨居南京的外国商人、教授、牧师、医生共15人,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将城区西北部一片3.84平方公里的地方辟为安全区,收容难民。由于这一组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军的暴行,保障了南京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解决了难民们生活上的困难。“华小姐”即是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的一名工作人员。 “华小姐”是美国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一个小小的农业社区。她的美国名字是Minnie Vantrin,译成中文叫魏特琳或沃特琳,她虽已50多岁,因为没有结婚,中国难民都称她“华小姐”。华小姐瘦长的个子,她从  相似文献   

4.
对孩子承诺很简单、很容易,但有时实现这“承诺”的过程却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作为大人,言传身教最重要,不要轻易为孩子承诺什么;但是既然承诺了,就必须不折不扣地去兑现!这对年幼的孩子很重要,会让他(她)成长的心灵更健康,甚至于可以影响其今后的一生。我上学晚,九岁才上一年级。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丽的姑娘,亲戚朋友都很喜欢她,这一点有些让我嫉妒。那年春节前,姨娘从南京出差回来,送给姐姐一件粉红色式样别致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在我满是羡慕又不乏妒忌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叠进了衣柜里,急切地盼望新年的到来。就在腊月二十二,伯父家大哥的女  相似文献   

5.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南京的历史文明都与此河息息相关,因此,她便成了南京的“母亲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可与南京齐名。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特别是六朝定都,竟使她流淌出一条十里文化长廊。沿河两岸,先后出现了许多人文景观和名胜,这些景观和名胜,如镶嵌在秦淮河上的一串明珠,从而使这条河流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氛。只要提到“十里秦淮”,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联想到六朝文化余韵。可见秦淮河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影响是如此深远。正因如此,作为秦淮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积累的深厚,编修《秦淮区志》,理所当…  相似文献   

6.
提到魏特琳,许多当年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浩劫的老人无不充满感激之情;所有研究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学者也都满怀敬佩与崇敬。60年前的南京人称她为“活菩萨”,今天的学者们常常提到《魏特琳日记》。这是为什么?本文现根据从国外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简要介绍她传奇的一...  相似文献   

7.
2003年11月18日晚,我接到中华女子诗书画联谊中心理事长李宝光女士自北京来的电话,说袁晓园女士于I7日下午在南京仙逝。心里一阵难过,我把这一噩耗告知工作人员,请其立即打电话给袁女士的亲属严敬先生,表示哀悼,并敬献花圈。 袁女士是当代的奇女子,慈祥、刚毅、多才,是她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她少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对传统文学、书画艺术、英语都很有心得,尤其是汉文造诣很深;她  相似文献   

8.
1935年到1937年之间,我在苏州做新闻工作;1947年到1948年之间,我又在苏州做过一个时期新闻工作。相隔10年,一在抗战之前,一在抗战之后,但到现在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就现在的回忆,写下一点当时的情形,以响应征集文史资料的号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论历史,苏州要比上海早得多了。上海的兴起和南京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首都,这使得苏州相形见绌,她逐渐成为内地的一个中等城市。但是无论如何,她仍不失为江南的文化中心,闪耀着她特有的光辉。在抗战以前,除了上海、南京之外,在京沪线上,苏州的新闻事业也比较发达。1935年时,当时苏州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9.
魏特琳女士(Minnie Vautrin)是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美籍传教士之一,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反对战争与暴力,爱好和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难民所的负责人,她利用中立国的身份,对南京妇孺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和保护,在她奋力保护之下,成千上万名难民妇女的生命和贞操得以保存。同时,她以一个女性的眼光和从第三者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失去理性和人道的加害者日本军的丑恶行径。本文试图通过保存在耶鲁大学神  相似文献   

10.
冰雪中的爱     
正姐姐生活的城市是深圳,那里很少会下雪。一年之中,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下雪。2008年姐姐来到了南京,和我们一起过春节。姐姐来的第三天,就飘飘洒洒地下起了小雪。我们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看着那些洁白的"小天使"从天而降,就像是空中漂着一朵又一朵的棉花。我大声地叫喊着:"下雪了!下雪了!"而姐姐和我相反,她静静地伸出手去,接着那些轻盈  相似文献   

11.
冬日的阳光,透过宽敞的玻璃窗,斑斑驳驳地洒在老人身上。她满头银发,映衬她那白里透红的脸庞,愈显出百岁老人的独特风采。在这20世纪即将结束,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人间大地的时刻,老人在她那位于古都南京东郊的家中,接受亲友和接踵而来的记者们的祝福,精神格外地好,她那风趣幽默的话语,不时引得满堂欢笑。书房一侧墙上,悬挂着一幅书法条幅,她的秘书严敬先生告诉我,这是老人的新作。这首题为《新世纪述怀》的诗全文是:  相似文献   

12.
渐行渐远     
曹允 《南京史志》2014,(12):20-21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一首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铃声以渐响的形式传入我的耳里,我愣了两秒,随即按下了接听键。顿时,电话的两端都没有了声音。我知道是她,一定是她。因为这是我专门为她设置的铃声。我尝试地“喂”了一声,她才开始说。话的意思很简单,毕业这么长时间,想抽个时间出来聚聚。可是从她口里说出来,不费点儿耐心听还真听不出来她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暗笑她还是原来的她,连和别人打电话都害羞到口吃,却全然不知这竟是时间带来的所谓的隔阂。  相似文献   

13.
在丁玲艰辛曲折的一生中,宋庆龄曾3次资助她。1936年9月,丁玲在中共的营救下从南京国民党特务魔掌中选出,准备去陕北,当时身无分,处境非常艰难。宋庆龄得悉后,通过冯雪峰送去350块大洋作路费,使丁玲得以顺利到达陕北。后来,丁玲在《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中写道:“面对这350元,我心里感到灼热、温暖,孙夫人赠我的350元,所代表的对我政治上的信任是千万两黄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4.
抗战八年木刻展及其他———《艺海风云》回忆录之二〔续〕□王琦我从上海回到南京不久,便接到美国《生活》杂志的女记者贾安娜从纽约发来的电报,希望寄100幅木刻作品去纽约展出。同时,她又代表纽约市博物馆向我收购几幅我的木刻作品,并要我去和南京美国大使馆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次出差归来,刚搬来的邻居小女孩跑过来串门,活泼的孩子像只小鸟一样在我前后飞,一会儿一声“叔叔”,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当看到我从包里捧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巧克力时,她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我告诉她这是送给她的,然而小女孩并没表示出应有的欣喜,也未伸出双手来接。只是犹豫地摇了摇头说:“叔叔,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尽管她嘴里这样说,可她的眼神分明告诉我她非常想得到这份礼物。于是我开导她:“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坏人?”她肯定地摇了摇头。我说:“既然这样,你就收下吧,你妈妈不会怪你的。”也许是我的话为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也许是她太喜欢这诱人的巧克力了,小女孩终于把巧克力装进兜里,一蹦  相似文献   

16.
正南京作为饱经沧桑的千年古都,无数文人雅士为她写下过灿若云霞的锦绣华章。品读城市,缅怀历史,钩沉文本,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市面上大多看到的是关于南京历代诗词的选本,也有从游记或者从外国人角度解读南京的图书,而作为《昭明文选》诞生地的南京,关于这座城市的历代经典散文的选本,似乎还不算太多。成林、程章灿选编的作为"品读南京"丛书之一的《南京历代经典散文》,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南京历代经典散文》篇幅并不宏富,内容也不  相似文献   

17.
正提起夏琫瑛女士,老一辈六安城里的人都很熟悉这个名字,六安人称她为"淠水女杰",南京人称她为"钟山名士"。为缅怀夏琫瑛女士,今年春节刚过,我特意邀请我的同事高红卫一起,拜访六安市水务局的退休干部夏从儒老人。夏从儒是夏琫瑛的侄女,找她了解夏琫瑛情况最为合适。当夏从儒老人知道  相似文献   

18.
朱正 《炎黄春秋》2007,(1):61-64
在我近年读过的书里,和风鸣的《经历—我的1957年》(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是最使我惊心动魄的一本。作者与我有着相似的经历,她是在甘肃日报社工作时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在这本书里,她把她在从1957年到1961年几年间的遭遇细细写出,这几年,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包括了正史上所说的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自然灾害这些史事。这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具体个案。  相似文献   

19.
正一我出生于1932年10月,祖籍是湖北,从族谱上看是陈友谅的后代。爷爷叫陈金波,老家在湖北黄冈,自幼学做裁缝。他来南京的时候先是做帮工,后靠手艺创业,他有一个干妈家里很有钱,给我爷爷钱去做生意,所以后来在中华门那一块开了一个估衣店(专门出售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的店铺)。那时候我爷爷三四十岁了,要成家,朋友把烟台一个有钱人家家里岁数大了的丫鬟介绍给了他,爷爷就把她一家带到了南京。讲到这个也很有意思,我爷爷没文化不会写字,但结婚有一项程序要签字。朋友就给他刻了个  相似文献   

20.
林雪 《湖南文史》2012,(10):30-31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其传奇经历在华蓥山区和重庆地下党广为传扬,却在解放后被劝“退党”。陈联诗的外孙女林雪回忆了她这一段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