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藏棋     
这是一种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娱乐用具。这一娱乐的形成和发展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只见到五百年前撰写的藏族历史书籍中称其为“赤”或“折”,是“男儿九种竞技”中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原古人相互追逐和降伏凶猛野兽,还有人类步入阶级社会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斗争等。这一娱乐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卫藏地区称之为“王棋”或“围王棋”,后藏地区称为“虎羊争斗”,在安都地区称其为“定棋”。下面就略谈卫藏地区的王棋。  相似文献   

2.
藏族深信世间神灵的存在,就如同你我深信人类离不开阳光和水一样。因而无论藏族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会为神灵拱让一隅。修建新房和乔迁新居是藏族生活中的大事,然而由于西藏地域广袤,因此藏北、藏东南和卫藏地区在许多做法上不尽相同,卫藏地区由于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称西藏为卫藏,卫是指拉萨地区;藏是指日喀则地区;即前藏与后藏。拉萨是前藏的首府,而日喀则是后藏的首府。拉萨是历代达赖喇嘛的驻锡地,而日喀则是历代班惮大帅的驻锡地。两者都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拉萨有席蜇蚌寺,日喀则有座扎什伦布寺,两者都是藏传佛教中六大寺庙之一。  相似文献   

4.
曲然 《巴蜀史志》2005,(6):57-59
美丽的康巴,神鹰向往的地方。走进康巴。亲近自然,领略藏风民俗,每位到过康巴的人无不为之“美丽”而倾倒。作为地域概念,“康”指我国藏族三大聚居区。即卫藏、康、安多之一部,故叉称“康区”或“康巴”地区,其范围大体为东起四川的二郎山,西至西藏的丹达山,南吉云南的迪庆高原,包括现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西藏昌都地区大部以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部分操康方言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藏事宝典     
《中国西藏》2013,(4):94-95
唐卡的三大画派唐卡是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唐卡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以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和噶赤画派最为突出。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因其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勉唐(位于今山南地区)而得名。  相似文献   

6.
韩强 《岭南文史》2011,(4):15-20
本地域现习称岭南、岭海等,其范围历史上时有变化,现学界普遍认同历史上最宽的陆地范围包括广东(含港澳两地)、海南、广西大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及以北地区。因先秦时期此两名称未见于史载,本文以“本地域”称之。  相似文献   

7.
<正>藏语里,"玉树"意为"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为万山之宗,百川之祖。相传为格萨尔王建立的岭国所在地。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玉树处于康藏文化的交汇点上。有"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  相似文献   

8.
玛可河是长江主要支流大渡河的源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流经班玛县进入四川省壤塘县.在青海境内称玛可河,四川境内称大渡河,在班玛县境内河长210公里,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行政上隶属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  相似文献   

9.
夏日的山南,山青水秀,田野碧绿。树木成荫。藏族史书记载,这里是高原民族的发源地,自然条件果然宜人。早闻山南地区有西藏历史上的许多第一,而第一古利桑耶寺就在扎囊县的江北边,“只要到山南一定去桑耶寺看看’的心愿,这次算是圆了。桑耶寺全名为秦耶敏久伦吉朱白祖拉康,意即不变自成桑耶寺,还有无边寺、存想寺、超出意想寺等别名。准确地说,寺庙位于泽当镇(山南行署所在地)38公里,就在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日山南侧,周围也是国家级雅隆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赞普赤松德赞时…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人文地理》2006,(2):66-67
拉萨现存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八廓区、吉日区和夏萨苏区。在其它旧城街道中,大部分建筑物已被新盖的公共房屋所替代,少数老房子分散其间。拉萨的房屋,如同卫藏的大多数居民建筑一样,主要由石料、泥土和木料建造,其中有一中心庭院。平屋顶和夯土墙为其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1.
1727年6月18日,阿尔布鼐、隆布鼐、扎尔鼐等在拉萨大昭寺利用噶伦会议之机杀害康济鼐,并派兵到后藏追杀颇罗鼐。颇罗鼐在后藏联合阿里总管噶西鼐等,率后藏及阿里精兵数千人,与阿尔布鼐等人宣战,史称卫藏战争。从18世纪西藏社会全局来看,卫藏战争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而是长时间的各类矛盾积累后爆发的产物,也是当时西藏的各种社会矛盾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纵观卫藏战争前夕的种种矛盾,客观分析爆发卫藏战争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藏》2014,(5):91-91
拉加里王宫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曲松县城南侧,海拔3880米。拉加里王系是西藏历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先祖为吐蕃王室后裔鄂松的嫡系。公元10世纪后,该王系在山南曲松一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历经萨迦王朝和帕竹王朝统治时期,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特权。  相似文献   

13.
拉加里王系的先祖是吐蕃王室后裔韦松的嫡系,占据现今西藏山南地区的曲松一带。经过数代累积,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西藏历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洛村石窟与拉日石窟的发现,填补了西藏山南地区佛教石窟考古的空白,为认识佛教石窟艺术在卫藏地区的发展与传播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次一藏东地区考古发现的佛教造像遗存二大日如来信仰在藏东地区的传播三唐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吐蕃佛教遗存青藏高原东麓,是指青海、西藏以及四川三省区交界的广大地域。从历史上看,这个区域既是吐蕃王国向外扩张的重要通道,也是吐蕃王国势力最为强盛时期的东部疆界,学术界一般习惯于将其简称为藏东地区。今天西藏以外的藏族聚居区无论是甘南藏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还是滇西北藏区都处在这一区域之内,这不仅能够说明这个区域历史上与中部藏区(卫藏)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个格局也正是从吐蕃以来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正雍正时期清政府在川西高原设置土司的行动及特点赵心愚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上发表文章,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四川省西部的川西高原,西连卫藏,东与川西平原相接,南北又与青海玉树、云南迪庆毗邻,是中国内地与西藏地区往来的重要通道。清初即在打箭炉(今康定)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招抚,至康熙后期,清已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东地区设置大小土司50多员。雍正年间,全国、西藏及川西高原形  相似文献   

16.
甘肃藏区地处甘青川交界的“卫藏通道”的腹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这一方土地的藏族人民,在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它在人们的观念形态的这个文化层面上反映了各地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审美意识等各不相同。但甘肃藏区由于地理、气候、生产条件的不同,历史传统习  相似文献   

17.
被藏族人民称为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第一大河,不仅是藏民族的摇篮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发祥地,拥有风采迷人的风俗人情、古老的人文景观及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以其独特多姿的地理是观。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及众多引人入胜的奇是异象而为世人所瞩目。世界最高的的大河雅鲁藏布江亦称“藏布”,在拉孜以西统称卓喀布,拉孜附近称羊确藏布,至曲水一带称雅鲁。它自西向东横贯西藏高原南部,流经日喀则、拉萨。山南及林芝等地区(市),于米林县派(地名)附近折向南,出国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过印度后于孟加拉国境内汇合恒河,注入印度…  相似文献   

18.
在很久以前雪域高原就有许多民间广为流传的游艺,其中的风筝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 按以往的习俗,放风筝的季节一般为每年的秋季中旬间,问一些老者就可知一二。为何认为秋天才能放风筝,因为卫藏地区这时风力  相似文献   

19.
阿里地方作为藏族历史上的藏区三部之一,早已融入到西藏文化的习语之中.然而阿里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西藏西部地区,最初是以象雄闻名于世.7世纪中期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象雄地区首次纳入卫藏政权治下.吐蕃王朝崩溃后,赞普后裔进入西部,以"领地"命名象雄故地,西藏西部完成了从象雄到阿里的转变.吉德尼玛衮在阿里的经营,促成阿里三围概念的出现.由于史料与政治的原因,三围的具体划分众说纷纭,但阿里三围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却众所周知.17世纪后期,分裂了数百年之久的阿里地方的大部分统一到甘丹颇章政府治下,结束了政治上的割据局面.而近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与外国殖民势力的蚕食,阿里地域范围日益缩减.阿里地域概念的分合盈缩,正是西藏民族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石硕发表在《西藏研究》2002年第四期上的文章,研究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前开发茶马古道对藏、川、滇三地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至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由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从康定起又分南北两条支线,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南线从康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