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 ”,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 ”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2.
祈求丰产的祭祀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从1957年到1982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杭头、莒县店子大朱村和诸城前寨四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陆续出土了19个刻画在陶尊上的符号(图一).其中,陵阳河遗址12个,大朱村遗址5个,杭头和前寨遗址各有1个. 相似文献
3.
再论大汶口文化的陶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从 60年代首次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刻划符号出土的背景资料,阐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并非具有文字的意义,应该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5.
6.
7.
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约在公元前三千一二百年至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人口增长,势力膨胀及中原原始文化的相对衰弱,部分大汶口人沿颍水及其支流贾鲁河迁徒到豫中,继而又迁徒到豫西地区。这给中原原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大汶口文化的合葬墓分为四期和四类,并在分期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合葬墓的演变情 况和大汶口文化社会形态的纵向演变。Ⅱ、Ⅲ期之间,应是大汶口文化社会形态演变的转折点。从Ⅲ期开始,男 性的社会地位已高于女性,单偶制家庭已比较普遍,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基本组成单位。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在全面梳理大汶口文化发掘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大汶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对大汶口文化的分期、来源、社会发展阶段及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汶口文化是在北辛文化的基础上,接受江淮地区龙邱庄文化北上的强烈影响而形成,形成后又与江淮、江浙地区文化不断交流,加上仰韶文化同时向两地施加影响,从而使得海岱和江淮、江浙地区的文化面貌越来越近似,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鼎豆壶杯鬶(盉)文化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当年提出青莲岗文化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大汶口文化西来,到达河南东部、中部甚至西部地区;湖北屈家岭文化北渐,到达河南西南部、南部和中部地区。两者在河南交汇,这在中国考古学上是独树一帜的。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它们往往介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反映了这一系列文化的消长、取代和变迁。大坟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深入河南所到之处,对与之相遇的晚期仰韶文化产生较大影响。河南的大坟口文化展示了黄河中下游古代文化的交流,而河南的屈家岭文化则连接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周口地区大汶口文化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口地区大汶口文化的渊源,应是以太昊之墟淮阳为中心分布的贾湖类型文化.贾湖类型文化即太昊文化.周口大汶口文化即是太昊后裔文化.而山东大汶口文化则属于少昊文化.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六里井遗址位于兖州市泗庄乡六里井村西侧,1991年秋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大汶口文化的灰坑、墓葬和水沟等多种遗迹,出土了陶、石、骨、角等各类文化遗物.本文就其文化面貌、时代特征、分期与年代以及同周围邻近地区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存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双墩碗底刻文与大汶口陶尊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墩遗址出土的许多碗底刻划文字类符号,多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写实性图像类刻划文字,说明我国的古代文字最初是因人们生产活动的直接需求而创造的,并不是因为某种宗教信仰所需而为。而较双墩遗址年代晚的刻划文字则已经脱离了写实性阶段,进入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文字的使用权已被掌握在少数上层统治人物的手中,文字已经走上了神坛。双墩遗址碗底刻划文字类符号的发现为研究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