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润民 《收藏家》2003,(8):10-17
鼻烟壶、又称烟壶,是盛放鼻烟的器皿。明代晚期的万历、天启时期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但传世品稀少。清代鼻烟壶十分流行,制作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烟壶,是鼻烟壶的繁荣时期。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到光绪朝从没有停止生产过,其中尤以乾隆朝的烟壶最为精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0,(5)
正中国古代金银器有着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商代小型的黄金饰品到明清时期造型多样、纹饰繁缛的金银饰品和器皿,每个时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都有其突出特点。其中明代金银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艺术风格虽仍不失生动古朴,但类型与样式明显增多,逐渐向精致繁缛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数百件古代金银器,其中明代金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辉煌的漆器史上,明代(1368—1644年)是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隆庆年间(1567—1572年),著名漆工黄大成所著《髹饰录》中,依据漆器的制造方法和工艺特点,把漆器的品种划分为14大类,101种,并系统地总结出制造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该书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由漆工杨明逐条  相似文献   

4.
明代小说选本繁多,出现了许多题材相近的系列选本,编选前代作品结集出版是明代小说发展史上小说与商业结合的独特现象。这与明代出现的复古主义思潮、明代中后期出现的李贽主“情”思想和“商人好货”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老晖 《收藏家》2008,(6):I0001-I0002
二十世纪中后期三大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时期,琢磨玉器的工艺,已经具有了极高明的水平,由此奠定了中国琢玉文化妙不可言的第一个高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琢玉是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中国琢玉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发展与普及,也由此将中国古代琢玉文化演变到了雅俗共赏的历史时期,成为历史上古玉文化的第一次世俗化高峰。由此可见,赏玩玉器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不乏人众,  相似文献   

6.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漆器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长达2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以皇家御用的官办作坊生产的漆器为主线,漆器工艺呈现出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景象。特别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于南京统治时期制作漆器的基础上,又在北京西什库一带由御用监从全国  相似文献   

7.
陶瓷的色釉和釉下、釉上彩,到了明代发展和创造出多种多样前所未有的品种。这件鱼藻罐上的黄彩上盖红彩就是嘉靖初期的一件突出的创作。这是一种新的技法,隆庆后即不采用了。万历时期是先画好红色轮廓,然后填黄彩,这与嘉靖时期的黄上盖红有显著的区别。过去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万历彩的器皿很多,但并没有一件黄上加红彩的器皿。由万历以后直至清末也未见采用这种制法的器皿。这件罐大部分是青花,只有极少的部分是黄上加红彩的。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的漆器工艺,是我国古代漆器工艺史上的发展繁荣时期,尔后因瓷器的发展而逐渐衰退。这个时期的漆器工艺,在继承秦代漆器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是漆器的品种与制作工艺,还是器皿造型与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湖北省的西汉墓遍及全省各地,经考古发掘的汉墓近500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漆器,其中不乏珍品。尤其在江陵发掘了6座纪年墓,即毛家园一号墓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八月(公元前168年),凤凰山168号墓葬于汉文帝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公元前  相似文献   

9.
渎山大玉海,又称黑玉酒瓮,玉瓮,是我国琢玉工艺史上一件重要的大型玉器,现存北京市北海公园前的团城内(图版柒:2)。过去,有不少人如元代陶宗仪,乃至清代的乾隆皇帝,都曾对玉海作过考释,但仍有许多问题搞不清楚,本文试就其有关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渎山大玉海,玉质青白中带黑,属于  相似文献   

10.
在东南文化中,戏曲的发达大概是一个重要特点。如明代万历年间是戏曲史上自元代杂剧繁兴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而就在这一时期的曲坛上,出现了两大戏曲流派,即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与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这两大流派均在东南地区。现在我就吴江派的问题谈一谈意见。  相似文献   

11.
漆工艺在明代处于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工艺、新品种,种类达数百种。名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一书中,对当时的漆工艺作了科学的分类和定名,为我们研究古代尤其是明代漆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漆工艺中的雕漆工艺,是髹饰、绘画、  相似文献   

12.
正耀州窑是唐代创烧,延烧至明清直至近代的一座综合性窑场,在其逾千年的烧造史上,从唐代开始就烧造陶瓷枕,耀州窑在唐宋时期曾烧造出釉彩和造型各异的陶瓷枕,尤其在宋代至金代,耀州窑刻花工艺被今人誉为宋瓷青瓷刻花之冠,黄堡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釉刻花瓷枕标本。通过掌握这些标本的造型和特征,与海内外公私收藏比较,可以辨识出不少造型、刻花及纹饰精湛的宋金耀州窑青釉枕。耀州窑青釉瓷枕在宋金时期青瓷中极富特色,将橄榄色青釉与耀州窑擅长的"精比琢玉"刻花工艺在瓷枕上融汇表现得酣畅淋漓。  相似文献   

13.
明代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其典当业在中国典当史上表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地域性典当业行帮、当票、隐语行话的出现;典当业与商业经营相结合;典当业主的地主、官僚、高利贷者三重身份以及明代典当业虽高度发展但却不很规范等。文章还探讨了明代国家对典当业的政策,即从明初的禁止到万历年间的认可,对典税采取“分征”,对典商利率及计利方法做出法律上的规定、禁止官吏经营典当等。同时又论述了明代典当业“济他人之急、图自家之利”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20,(7)
正中国人自古爱玉,新石器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开始出现,发展到商代,玉器较之前有了空前的进步,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小高峰。商代作为玉器的大发展时期,与其政治、经济、思想、物质基础都有密切的关系。政治上,分封制巩固了商政权,王公贵族以玉器作为自己财富的象征及权力的标记,商代琢玉也逐渐成为国家权力垄断的制造业。经济上,农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交流的频繁,手工业水平得以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后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出现了两个制玉中心,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则以苏州为中心。在苏州,以"子刚"款玉器作品最为著名。"子刚"款玉器源于当时的制玉高手陆子刚,在玉器上署制作者姓名的,甚为罕见,陆子刚可谓开此先河。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活动于苏州一带著名的琢玉工匠,制玉技艺高超,玉雕作品非同一般,被誉为"吴中绝技"。《苏州府志》称:"陆子刚,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山西地区寺庙中背光装饰的形式构成、制作工艺、装饰内容等进行分析,说明山西地区明代寺庙的佛像背光雕塑主要继承了元代背光雕塑的艺术风格,在表现空间上发展为立体的形式,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木胎泥塑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手法。装饰风格受到明代佛教发展、明代其他手工艺品以及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等的影响,体现了综合材料制作手法下的立体特征与汉藏艺术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琢玉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偶有玉质者,但制作简朴,多为实用的生产工具,到了殷商时期,琢玉工艺放出了灿烂的光辉。玉,它的质地坚润美观,出产在高山深谷中,古代因交通地理及制作工具等条件的限制,采觅和琢制困难,所以十分珍贵,玉器几乎都为统治阶级所服用。这里介绍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几件古代玉器:商代玉牛首:花纹多用直线条构成,形状和铜器上的兽面纹很相似,但有角,看来又象牛首,是具有高度的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硫磺、火药,是我国化工、军工、医药、电子工业及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宝贵原料.平定出产的硫磺,在山西来说,虽不是最早的,但是,“平定磺”在山西为著名的矿产品.远在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7年),本县就已生产硫磺.清康熙年间河底要氏一家生产火药.但由于官场对炼磺业屡加封禁而中止.直到晚清时期,平定的硫磺生产才得到发展,揭开了冶炼硫磺的一页.随着硫磺业的发展,火药的制造与使用也才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史前琢玉工艺包括选料、切割、抛光、纹样等多种复杂工序,这其中切割工艺在琢玉过程中最为关键,它不仅是塑形的基础,而且也是纹样雕琢的主要方式,甚至通过切割工艺的分析,还可以反映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琢玉集团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明代绘画概况:明代自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至一六四四年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亡国,历时二百七十六年。在中国绘画史上,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沿着宋元的传统演变发展,并开启了清代的画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