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地关系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物质信息载体,是评价人类生境的一个重要对象。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土地资源的现状评价,是反映人地关系协调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GIS先进技术手段,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表明了GIS技术对该区域土地利用评价起到了缩小工作量,提高精确度的作用。并且从土地利用角度对海北州人地关系现状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晚清南阳县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辉 《清史研究》2004,(4):59-70
本文试图以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等相关土地利用强度评价指标为基础 ,利用MapInfo技术 ,再现晚清南阳县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 ,为合理评价历史时期区域土地利用的强度及其人地关系特征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合历史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小尺度区域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可以获得长时序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综合利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和GIS方法,以云南省禄劝县多椰树村为例,创建了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复原了近300年来小尺度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过程,绘制了连续时间断面的土地利用空间演变图,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表明,这种多学科交叉和GIS相结合的方法为近300年来土地利用发生重大变化地区的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彭建超  钱畅  吴群 《人文地理》2015,30(2):134-140
传统封闭式"自上而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包容社会主体的土地利用需求矛盾、协调土地利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影响、统筹区域多元增长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地域性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国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供借鉴。本文以社会建构论为切入点,在剖析封闭式、公开式等两种主要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将以社会建构为核心的地域性认同理论融入我国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建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以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质量。  相似文献   

5.
赵姚阳  濮励杰  卜崇峰 《人文地理》2006,21(1):17-20,115
基于2000年的统计资料,选择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等九个指标,应用模糊逻辑(Fuzzy Logic)方法从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各城市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6.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旨之一,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密切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不断扩大利用和改造自然,既改变着地理环境的面貌,又增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同时地理环境也多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呈现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了揭示人地关系的实质,分析其演变规律、空间结构和现状特征,以及探讨协调人  相似文献   

7.
李静平 《沧桑》2009,(6):121-122
人地关系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但在历史研究中将人地关系上升为科学理论高度去认识,则是在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干人类长期活动带来的环境变迁,特别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等,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反思。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灾害形成的主因是自然因素,但是人类的活动作为一种逐渐强大的动力因素,会诱发自然灾荒和加重灾荒的程度。因此,把握、探讨人地关系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无疑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论全球化时代的人地关系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陈彦光 《人文地理》2003,18(5):7-10
本文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首先,认为全球化强化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推动现代性区域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化的空间及可能性在递减。全球性经济活动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更大程度的制约。同时,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人类活动的基本空间型式和相互联系,也不意味着人类会自觉减轻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压力。其次,分析了全球化给人地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全球化条件下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从区域扩展为全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化走向网络化三个新特点。最后,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优化人地关系的政策调整的新思路。一是倡导全球化条件下的先行性的人地关系伦理,二是要建立优化人地关系的全球性评估网络和政策网络。  相似文献   

9.
陈秀容 《人文地理》1995,10(3):68-70
土地利用的型式、结构、强度及其变化是人地关系在特定地理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人口压力及相应政策都会对它发生影响。作者在多次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将印尼爪哇岛农业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划分为:强迫供应制和实物地租时期(1602-1829),强迫种植制时期(1830-1870),"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时期(1870-1942),日本侵占时期(1942-1945),及独立以后与粮食优先政策时期(1945-)等阶段。各阶段土地利用的变化都充分体现了市场、人口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认识这一变化过程起因和后果,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问题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敏感性高的城市地域的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经常因为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矛盾而使之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在总结和思辨一般性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因特定的水域和人工林环境导致净月区总体上生态敏感性较高,按照划分的极高、高、中、低、非敏感5种生态敏感区,其中度及以上生态敏感区占全区50%左右。作者进一步以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前提,总结提出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类型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并指出其中后二者尚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主要地类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黑钢  张雅 《人文地理》2008,23(5):32-36
通过分析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探讨了其土地利用总体变化和各主要地类的驱动机制。社会经济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而人口和经济增长是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的首要社会经济类驱动因子,其次农业是技术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是耕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则是引起建设用地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国璋 《人文地理》2002,17(5):93-96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通过分析山西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山西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加快退耕还林步伐,调整农业用地结构,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力度,防止土地退化,减轻自然灾害;强化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农业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对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得到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运用景观指数法和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聚落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动因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聚落与耕地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聚落的面积、数量规模和分布密度加速扩大,集中分布在高程200 m以下;聚落空间演化的自然动因是低地平原指向,而社会动因是人口规模的变化;提出耕地与聚落面积比指数(K)概念,根据K值的大小可以将耕地与聚落的空间组合关系分为3类地区:耕地资源紧缺区、耕地资源平衡区、耕地资源盈余区;聚落与耕地的空间转移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持续稳定型和动态变化型;长沙市周边耕地转为聚落的趋势十分明显;聚落空间扩张对耕地的影响存在一个空间临界点,城市化速度越快,临界点的位置距离聚落越远。  相似文献   

14.
人地系统演化及人地关系理论进展初探——一个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宝 《人文地理》1999,14(Z1):68-71
文章通过对人地关系系统演化进行分析,总结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目前人地关系系统的核心内容,并得出可持续发展论是到目前为止人地关系论发展的最高形式的结论。最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呼和浩特市人口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地域结构体系中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从而既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又属于城市区域人文因素高度复合带,其时空特征表现出十分迅速和不稳定的特征。及时了解和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状况,对于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LandsatTM为基本信息源,以Coreldraw和ARC/INFO为主要支撑软件,完成了实验区从1987年到1996年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分析。此技术路线能够有效地提取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信息,工作周期短,误差积累少,定性定位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6.
马斌毅 《攀登》2011,30(2):94-97
海北州作为青海省环青海湖牧业示范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区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资源环境态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从法律视野看,加强法治建设,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是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海北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法制不健全是其主要因素。因此,应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优化法治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前土地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土地管理的哲学思想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资源管理到资源资产管理并重,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进步,从生存性管理进入生存性管理和发展性管理并重阶段。全国土地管理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公开公平公正问题、牢固树立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思想和加快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进程等,城市(镇)土地规范经营成为热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8.
唐常春  樊杰  陈东  胡望舒 《人文地理》2013,28(2):98-103
以长株潭结合部暮云镇为例,主要采用2004与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动态变化与多维综合视角,对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特征、机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理论模式。研究表明:①暮云镇土地利用结构由农村型向城镇型快速转变,城镇用地比重年均约增加2个百分点,其中居住、教育科研、交通和工业等用地增加显著;②受主体功能定位、过境通道建设、周边城市辐射差异和规划管理制度变迁等因素影响,暮云镇空间格局与扩张模式快速演变,芙蓉大道沿线新增城镇用地占全镇82.78%,北、中、南区域开发强度分别上升20.95%、7.96%和1.58%,城镇用地平均图斑面积增长2.04倍。③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存在诸多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应加强综合路网建设、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与集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樊新民 《攀登》2010,29(6):86-90
本文以个体生活资源基本需求为计算单位,探讨青海生态总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预测青海人口发展与生态资源的关系。根据本文给出的计算方式,青海耕地资源与人口数量关系将在5年后基本饱和,牧草地资源与牧业人口关系8年后达到饱和,森林资源与人口关系缺口较大,水资源与人口关系富足有余,但工业污水排放问题突出。面对这一现实,青海要进一步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大保持草场生态平衡的意识和力度;保护好现有森林,充分利用林业用地资源;保护好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