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再聪 《文献》2006,(4):88
《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记: 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严、牛廷玠等四伪帅率众十馀万来攻太原.光弼经河北苦战,精兵尽赴朔方,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乃躬率士卒百姓外城掘壕以自固.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6,(10)
正张明弼,明清间文学家、学者,古文诗赋名重一时。顾启、姜光斗撰《张明弼事略》中有如下介绍:"张明弼,字公亮,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散文《避风岩记》,将自然景物与自己在封建官场的痛苦感受揉为一体,深刻揭露了明末政治的黑暗与腐朽,由于感情浓烈、风格泼辣,成为我国游记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他的传记作品《冒姬董小宛传》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多次被著名学者王梦阮、陈寅恪、  相似文献   

3.
西夏的职官基本仿用北宋之制,但也有不同之处。其职官除汉名官职之外,还有以蕃号为名的官职,即所谓“蕃职”。西夏的蕃职,从现存汉文文献记载来看,主要用于宋、夏之间的通使,而其职位体制,目前尚难作出解释。由于西夏蕃职在西夏史的研究中尚存疑窦,因此,自清以来的西夏研究,就有不少学者对“蕃职”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夏国传》的人名标点。也将西夏蕃职与西夏人名相混,现举九例,并重新校勘标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魏晉玄學家王弼的《周易略例》一直被學界作二類理解。一類將《周易略例》作爲王弼對《周易》的若干體例的理解,可謂就易學而易學(如朱伯崑先生)。另一類將《周易略例》理解爲王弼掃除漢易象數學而提出的魏晉新易學,可謂對《周易略例》作哲學的分疏(如余敦康先生)。本文則對王弼的《周易略例》作別樣的理解,將《周易略例》置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考察,用魏晉時期的事例印證其觀點,指出理論學說——王弼《周易略例》中的若干觀點與時代背景是可以互相批注的。本文對《周易略例》的解釋,有別於作過實(就易學而易學)的疏理,也有別於作過虚(哲學上的疏理)的解釋。  相似文献   

5.
李光壂,字康侯,号熙亮,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市)人。他以亲身所历口述《守汴日志》(原名《城守日记》)一卷,详述了明末李自成等农民军三次攻围开封的始末及当时开封的社会状况。1984年6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分册里,列有李光壂条目和《守汴日志》条目,对于李光壂其人及《守汴日志》一书,作了简要的介绍。但在述及李光壂生平事略时,未详其生卒时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周斯盛在《守汴日志序》中述称:此书为“李君避乱金陵时,病且革,口授其子。”后,沈懋德在《守汴日志跋》中又云此书系李光壂“逃奔白下,其卒也,举守汴之事口授,其子识之。”另据周斯盛重编《守汴日志》本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7,(3)
金兆蕃是编纂《清儒学案》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学界对其关注较少,故而其参与《学案》编纂的具体情形仍模糊不清。国图所藏《清儒学案》稿本中有金兆蕃致曹秉章信札一通,是反映金兆蕃参与《学案》编纂的重要史料。通过考释此通信札,并结合相关史料,可以厘清金兆蕃参与《学案》编纂的具体情形,亦能澄清金兆蕃因南归而退出《学案》编纂之说的讹误。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云“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尝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南齐书·陆澄传》载《与王俭书》则曰“王济云‘弼所悟者多’,何必能顿废前儒”,王应麟《郑氏易序》所引,“悟”则作“误”。对此,汤用彤先生《王弼大衍义略释》辨析说:“但玩陆、王二书语气,‘悟’必为‘误’之讹。”“悟”字实不讹。古代汉语语法中,“所-者”乃是名词性短语,《王弼传》“见弼《易注》”与“所悟者多”主语皆为王济,与上句“弼注《老子》”云云意思相承,正面评价王弼学术成就,“然弼为人”为转折句,与下文“初与王…  相似文献   

8.
S.2729背《悬象占》与蕃占时期的敦煌道教刘永明关于敦煌道教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对蕃占以前的道教文书的研究,同时涉及到归义军时期,而关于蕃占时期敦煌道教的状况则措意较少。日本学者大渊忍尔的《敦煌道经目录编》和吉冈义丰等所编的《敦煌中国道教》均认为...  相似文献   

9.
近检《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吴海林、李延沛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现若干讹误,今以《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等史料校之,兹辨正如下: 该书第216页云: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济先生,河津(今属河南)人。按:(一) 与弼字应作“子传”,见《明史》卷二八二《儒林传》。疑“传、傅”形近而误。《辞海》(修订本)亦作“子傅”,误。(二) 与弼号应作“康斋”,见《明儒学案》。  相似文献   

10.
朱瑜章 《敦煌学辑刊》2021,2(2):124-141
学界对敦煌写本P.2555唐人诗集残卷背面13首诗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颇不一致.本文经过考辨,认为从内容风格、书写格式、字体大小、作者年龄等方面质疑《怀素师草书歌》后属12首诗为马云奇作的理由不足,进一步确认马云奇为12首诗的作者,马云奇曾入张掖军幕,张掖陷蕃后遭拘系走南线到青海蕃地.研究者囿于"敦煌""落蕃"的背景,故在诗意解读方面常有牵强不确之嫌.将《怀素师草书歌》以下的12首诗笼统地称为"落蕃诗"是不准确的,12首诗中,7首是落蕃诗,陆续作于从张掖经大斗拔谷到青海蕃地期间,时间为盛夏到秋天,其他5首是题赠诗,作于陷蕃前的张掖或其他地方.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中的落蕃诗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标点本《清史列传》给学术界提供了极大方便,但个别地方的标点尚有待于商榷,略举四则:其一、李光地传载彭鹏劾李光地疏;其二、康熙三十九年二月李光地上康熙帝疏;其三、张履祥传;其四、颜元传。  相似文献   

12.
《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中华书局标点本 1 977年版 ,第 1 4 0 0 2页 )记载 :(治平 )三年 ,(谅祚 )遂大举攻大顺城 ,分兵围柔远砦 ,烧屈乞村 ,栅段木岭 ,州兵、熟户、蕃官赵明合击退之。照此点断 ,北宋击退西夏进攻的军事力量似乎由三部分组成 :官军、熟户和蕃官赵明率领的蕃兵。实则不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于治平三年九月末泛书道 :谅祚将步骑数万 ,攻大顺三日 ,蕃官赵明与官军合击之。谅祚裹银甲毡帽以督战 ,挺先选强弩分列于壕外 ,注矢下射 ,重甲洞贯 ,谅祚中流矢遁去。《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五《神宗经制西夏》 :赵元昊…  相似文献   

13.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八廓街中心,坐东朝西,建筑大体沿纵向中轴线分布,由门廊、庭院、佛殿及分布在四周的僧舍库房等四部分组成。佛殿前是绕以回廊的宽敞庭院,大门前有《唐蕃会盟碑》《劝人种痘碑》及唐柳。  相似文献   

14.
一吴中蕃(1618—1695),字滋大,一字大身,晚年别号今是山人,籍贯贵阳,是贵州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诗人一生著作宏富,“书有:《四书说》、《曲台捷取》,(书应为经,《曲台》应为杂著——李按)文有:《龙古集》、《响怀堂文集》、《文集续稿》、《黔言(?)通志补遗》,诗有,《敝帚集》、《响怀集》、《腐草》、《断砚草》二集,删定有:《坡仙集》、《明文选》、《明高杨张徐集》、选《曹能始诗》、选《袁海叟诗》、选《韵会》诸书”(《贵州通志·人物志》引“吴氏谱”)。现只有诗集《敝帚集》十卷传世,其余已佚。《敝帚集》收诗一千零九十一首,莫友芝从中选出三百余首,编入《黔诗纪略》。中蕃生活在明末夭启、崇祯和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这是全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战乱频仍、民生多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唐前期在东北的契丹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通过控制契丹蕃将来控制契丹族众,是一种蕃将管理体制。对契丹蕃将的管理主要有赐姓册封、入朝宿卫和充质、赐婚尚主等手段,来用以对契丹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唐代藩将的汉化,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黄元炳全面继承王弼及宋明学人以《易》解《庄》的传统,在其所著《庄子新疏》中,将《庄子》视为"易教之别传",更以《易》"乾"卦疏解《逍遥游》篇,以《中庸》、《大学》结合《易》"乾"卦爻辞等比附《齐物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庄子》内七篇作出了独特的阐释,同时对于《庄子》外、杂篇也有所涉及,从而使《庄子新疏》成为了庄学史上易学化倾向最为显著的一部庄子学著作。  相似文献   

17.
读《瓜沙史事概述》札记段小强苏莹辉先生的《瓜沙史事概述》①一文,从瓜沙二州的设置沿革、沙州属县(寿昌、敦煌)陷蕃之年代、张议潮之逐蕃归唐恢复河陇、张议潮之入关与归终、五代宋初曹氏子孙继帅归义及五代宋初归义节度领州数等几个方面对敦煌地区的历史沿革勾勒了...  相似文献   

18.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7,(12):39-40
<正>四、回族的教育与科学成就回族历来重视教育,从唐宋时期开始的蕃学发展到近现代,经历了蕃学、元代回回国子学、经堂教育、新式教育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教育形式。蕃学:唐宋时期,居住于广州、泉州等地的回族先民在其聚居地开办了蕃坊教育,也叫蕃学。蕃学主要招收西来的穆斯林子弟,属阿拉伯式的教育。蕃学主要是教学生朗读《古兰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李谨行传》补阙及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谨行(619—683年),高宗武后时大将,为陪葬乾陵的十七位功臣密戚中唯一蕃酋出身者。《新唐书》卷110《诸夷蕃将传》中立有《李谨行传》,其传通篇仅215字,为《旧唐书·靺鞨传》之节抄。近年文物考古部门曾对李谨行墓发掘,出墓志一合。然而,不论是《新唐书·李谨行传》抑所本《旧唐书·靺鞨传》,还是新出土之《李谨行墓志铭》,关于其事迹的记载,均语焉不详,不甚了了。有鉴于此,本文从《册府无龟》、两《唐书》、《通鉴》、《云麾将军碑》(即《李秀碑》)等文献中录出有关李谨行事迹、家世等资料,并参照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历史上,李光地既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个久存争议的人物。如何评价他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皆未得一个妥善的解决。有鉴于此,笔者于八十年代末,连续结撰《<榕村语录>及李光地评价》和《李光地年谱略论》两文,试图就此去做一些解决问题的努力。这次,承福建有关方面不弃,使我得以出席对李光地进行专题讨论的学术盛会。谨借此机会,就李光地的评价问题,淡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大家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