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乐舞,是一种在空间中展现和时间里流动的艺术,强烈、激越、柔美、深沉,却又似闪电光流火,稍纵即逝。当我们循着史前人类的遗迹溯源而去,就能在面目依稀的原始洞穴、斑驳陆离的巨石岩壁、群居墓室的残陶废墟、神话传说的片言岁语,以及一直留存于近现代的“社会活化石”中的乐舞遗俗中,看到那曾经存在于中华大地原始群体中无所不在、跃动不已的舞之形影,看到那曾经成为原始宗教礼仪的祭祀舞姿,看到那曾经作为表现史前人类生活基调的反映原始战争内容的纠纠武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前的乐舞艺术。是史前人类体育文化原始娱乐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史前的乐舞艺术见之于史前人类的生产劳动、生殖崇拜、宗教祭仪以及史前战争等人类生活形态中。  相似文献   

3.
史前水井的考古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文博》2001,(2):28-34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人类的生活、生产都将无法进行。而作为人类获取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水井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人类开始一定程度地摆脱了地表自然水资源的束缚,在生产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学术界对此甚为关注,不断从传说资料、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诸方面探讨水井的起源、功用以及凿井技术等问题,加深了人们对史前水井的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聚落形态、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对史前水井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期更加客观地认识其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第二节  《皇家委员会调查土著人死于监狱的国家报告》的第二本中 ,伊利亚特·约翰逊(ElliotJohnson)找了很多原因 ,认为监狱中土著人人数偏多的现象是历史的产物 ,至少有一部分是这样。这个报告的相当篇幅介绍了土著社会在英国人到来以前的情景。因为这份报告是皇家委员会的最后一份 ,所以文中作了许多重要的论断 :土著人的历史可以早到 5 0 ,0 0 0与10 0 ,0 0 0年之间 ,考古工作和更好的测年手段将进一步突破我们的认识……我们现在掌握的土著居住历史表明 ,说土著人可以划为另一个少数民族是极为错误的。即使有移民现象 ,…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服考古资料的模糊性特征,尤其是民族考古学研究还需密切关注文献资料的模糊性与局限性.相对而言,考古资料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宏观性和长时段性(过程)研究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篝火,远古人类艰难的足迹从此踏遍了太行和吕梁。山西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新石器时代,从枣园稼穑到西阴彩陶,直至陶寺龙盘,文明的坐标愈加清晰。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清晰轮廓,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程玲 《南方文物》2015,(2):94-98
<正>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北岸,岭南中南部区域,主要是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流溪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海湾内堆积而成,它形成于海陆交接的过渡地带,是对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区域。这种"衔接海陆"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对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和聚落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史前海洋文化发育的重要分区之一1。通过考察在全新世不同时期的环境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史前海洋聚落的宏观分布形态,探讨海洋聚落的分布格局与海洋  相似文献   

9.
环境、文化及保存状况与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址资源域分析(又译为"遗址领地分析"或"遗址域分析"),是一种西方考古学界应用很广泛的关于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适用于环境考古和聚落考古。它的英文表述有两种,即Site Catchment Analysis(简称SCA)和Site Exploitation Territory Analysis(简称SETA),前者是维塔芬兹等人1970年最初创用时的名称,后者是贝利等人在1983年提出的新名称,所指都是同一种分析方法。遗址资源域分析是指通过对遗址周围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来恢复古人以遗址为中心的日常活动范围和获取资源的种类和途径,进而考察人地关系演变。简单说,就是通过调查遗址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分布区域,来复原遗址占有的领地。这一分析的基本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是以减少所需时间和能量的合理方式进行的,换言之,离居住地越远,获取资源所需时间和能量就越大,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就越小,最终到达无开发价值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构成了古人日常活动范围即遗址资源域的范围。显然,其核心是确定遗址资源域的范围和域内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按照这一原理,其工作程序主要有两步:首先根据现代原始部落的观察和分析,提炼出适用于古人日常活动范围的理论模式,具体是农耕定居社会以5公里或步行1小时为半径的正圆圈,狩猎游动社会是以10公里或步行2小时为半径的正圆圈,这一模式已被西方多数遗址域分析所通用(有的则做小幅调整);再据此进行实地调查,根据遗址性质的不同,从遗址中心出发向不同方向步行1小时或2小时,记录并分析沿途观察到的资源分布和土地类型、地貌景观等,由此可建立一个以遗址为中心的不规则圆圈(受实际地形影响,其范围通常会与理论圆圈有所出入),这个范围尽管是以现代当地地理环境为依据的,但仍可视为古人获取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自然资源的最可能范围,即古人以遗址为中心的日常活动范围——遗址资源域。对一个地区的多个同时期遗址开展遗址资源域分析,就可恢复整个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控制的方式、范围以及人地关系演变。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聚落考古和区域覆盖调查的兴起,部分地区经过细致有针对性的考古工作,已经发现了大量特定时期共存的先秦遗址,再加上此前进行的全国范围文物普查,都为遗址资源域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已有的聚落考古多是从遗址内部的面积等角度进行等级划分,而已有的环境考古也限于遗址内部的取样分析,都是孤立地看待各个遗址,缺乏走出遗址的意识。而遗址资源域分析的精髓就是提倡走出遗址,并且提供了可以实地操作的野外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倡导将出土遗存整合在一个超越单个遗址的更加广阔的空间环境之中,将人及其聚落等文化景观还原到整个自然环境的地理景观当中去研究,充分重视对人类生存须臾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重建的古代人地关系演变过程更加细致,也相对较为可信。因此,这一方法在我国应该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如果能不断实践,将会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几门学科分别从发现与研究、保护、展示、利用等不同角度处理人类遗产,探索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近来,国内不少高校或者借考古学升格一级学科的机会将考古专业扩充为考古文博系、考古文博学院甚至文化遗产学院,或者新建考古文博专业等,但对几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却探讨不多。近来,笔者先后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张光直首先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聚落考古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比较熟悉,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以说,聚落考古学当前已经与地层学、类型学一样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欧文·劳斯这篇与张光直的名篇同名的文章都是发表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西方考古学中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虽然同为全面介绍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但劳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与张光直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光直主要侧重聚落考古在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与威利和特里格一样认为聚落考古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劳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聚落形态概念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受系统论的影响较大。将这篇文章与以往介绍到国内的聚落考古方面的文献结合阅读,会对西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劳斯认为一个人群的生活系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即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反映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资源的利用,文化系统系指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系统则是指各类组织性的群体、机构和制度。在针对过去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中,聚落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用的是残存聚落形态,指出了聚落形态作为考古遗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它是由人类行为点的网络和每个点位的行为组合所构成)在与此三个系统有关的研究中特别有用。运用聚落形态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文化的社会关系方面,也可以研究文化的生态和行为方面。在实践中,可以从这三类系统所拥有的亚系统入手,寻找证据以重建以上三类系统,复原人类的生活。他将聚落形态分为三个类型,即分散型、集中型和共生型。其中最有启发性的是维生和专职共生形态,它为研究文明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工具。另外,从聚落形态的概念出发,劳斯还探讨了文明与城市化的区别及其在考古学实践上的价值,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智勇 《沧桑》2014,(1):132-134
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篝火,远古人类艰难的足迹从此踏遍了太行和吕梁。山西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新石器时代,从枣园稼穑到西阴彩陶,直至陶寺龙盘,文明的坐标愈加清晰。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清晰轮廓,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3.
燕山南北地区主要包括燕山以北的西辽河、大小凌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宋河及燕山以南的滦河等流域。行政区划属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通辽、赤峰,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承德等地区。在这一广袤区域内,发现史前原始宗教遗存较丰富的主  相似文献   

14.
人类历史在世界各个区域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石器时代,但由于各地区石器原料的不同。其他矿物资源使用的不同,经济、社会和艺术文化的不同等原因,造成各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石器的种类、石器的加工技法、石器的功用、石器的贸易、石器的产业规模、以及石器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等多方面的不同。比较而言。  相似文献   

15.
配合纵贯山西省南北的大运(大同——运城)高速公路建设进行的考古勘探是山西省历史上规模最大、战线最长的田野勘探工作。时近一年的考古勘探工作从2000年冬季开始,直到2001年初秋方结束,对于所有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来说,这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在此,我们节选在灵石县发现的马和遗址,来说明山西史前时期两个主要化发达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由此也可见物勘探在发现和认识史前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肖家屋脊遗址的聚落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的某些社会结构特点:即通过该遗址居址区、祭祀活动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的聚落形态和各阶段性变化,探讨该遗址从屈家岭文化时期到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化轨迹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石峡遗址经过多年发掘和研究,发现自下而上含有四个时期文化遗存,即石峡第一期文化、石峡第二期文化、石峡第三期文化、石峡第四期文化,年代从距今5500多年至2500年前后。本文详细介绍第二期即石峡文化的内涵、特征、年代和分期,从考古学文化定义论证石峡文化是岭南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重大发现,有着重要意义。一、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石峡遗址位于韶关市曲江县(区)马坝镇西  相似文献   

18.
聚落考古是当代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戈登·R.·威利就是这一方法的鼻祖。他自1950年代在秘鲁维鲁河谷的开拓性工作被公认为聚落考古的一座里程碑。之后,威利又做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为这种方法的成熟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玛雅低地的聚落形态研究就是威利的经典案例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威利主要探讨了通过玛雅低地聚落形态研究其政治、经济问题的一些方法与途径,并结合玛雅象形文字资料,得出了对古代玛雅社会一些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并由此深刻反思了聚落考古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对于今天方兴未艾的中国聚落考古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聚落考古对于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这些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有何重大意义?如何全面看待聚落考古方法本身?如何使调查资料与其它资料结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前的原始神话是无限丰富的,堪称世界泱泱神话大国。据各学科的资料表明,从伏羲、女娲到三皇五帝,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整个亚东大地几乎沉浸在一片奇诡壮丽、扑朔迷离的巫神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以群神毕聚——能交通乾坤之生活坦途的昆仑山是亚东神话的总策源地,以光照日月——能运动人间之创造旅程的“黄帝四面”为“中土”神话的辐射中心。亚东人经过了无数痛苦的、与自然搏斗的反复实践和智慧的升华,终于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母系制和父系制,也诞生了第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光荣名字——禹甸神州。  相似文献   

20.
<正>在人们的心目中,考古学是十分神秘的,距离我们的生活也非常遥远,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化外之民"。然而自二十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的公共考古学将公众的利益与考古学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此后,诸多专业的考古学家们尝试着以各种方式普及考古学知识,"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与公众一起共同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星灿老师的《考古随笔》(二)在这一方面可谓贡献颇多。一、作者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