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阳 《神州》2013,(12):213-213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属于意象绘画艺术,这取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取决于儒、道、释对我们文化和心灵的培植;取决于中国人“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对宇宙整体性体验的自觉性;取决于中国哲学“中庸”以中和为美的中国古典艺术哲学:也取决于宣纸和笔墨的互渗性、流变性、偶发性、不确定性等特性。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宏观与微观贯通的观物取象法.即东方主客观辩证象形思维模式,铸就了中国画中特殊的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黄小艳 《神州》2012,(16):262-262
“美”是一种发现和创造。任何艺术作品都应具有美感,没有美感的作品不是真正的艺术。美感来自于人的情和意,无情无意的作品不是感人的艺术。绘画艺术也是如此,凡没有笔墨语言技巧的中国画作品,就不是好的绘画作品。好的绘画作品是时代、民族和个人精神的融合,也是时代与个人情意的凝聚。  相似文献   

4.
易安是宋词名家,对于她的词历来研究者颇多,并且研究的面也非常广泛。而本文则仅就易安词的语言创造了美的意境方面探讨易安词的艺术特色。文章认为,易安词语言上呈现出朴素自然、清新优美的艺术特色,具有自然清丽、幽美深远的艺术境界。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创造了一种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历来讲究立意,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画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画意的产生并不是呼之即来的,它是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够体现出来。同时,在体现画意的时候,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及适当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画意”“、画法”“、画体”三方面来谈谈中国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陈婧男 《神州》2012,(9):96
中国画体现的是心灵最深处的感受。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的中国画被赋予了特殊的人文风采,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也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作品中坦荡、洒脱、天真飘逸的气息,不但传达出画家主体的精神情感也契合了传统中国画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周鹏举 《神州》2020,(4):61-61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于内涵意境具有着独特的理解。尤其是中国玉雕,与西方雕刻截然不同。艺术效果更强调内涵意境,表现方式极具含蓄又不失张扬。  相似文献   

8.
姜天宇 《神州》2013,(31):236-236
风景油画是一种将我国文学艺术中的意境精髓融合起来的画种,而风景油画创作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表达因素则是意境。在风景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但要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要注意意境的表达。本文简要论述了风景油画中意境的影响因素,并且对意境表达进行总结,希望能为相关理论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易建华 《神州》2012,(17):207-207
笔墨之美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中国画的精髓。"笔墨"不仅仅是作画工具,更是中国画技法的代名词。本文通过分析笔墨在中国画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画的用笔和用画的技巧,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郭爽 《神州》2013,(27):203+205
宗白华意境理论强调了意境的生命力与时空感,强调意境的"灵动美",对生命活力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进行哲理情思。其意境理论重视对中国古典意境的独特之处的发掘,善于吸收西方理论中多层次因素,并广泛注重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共性。有机融合中西美学、多门类艺术,从纵向和横向发展了意境理论,推进了意境理论的现代转换。同王国维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在现代创新与现代转换中有其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胡燕 《丝绸之路》2010,(8):71-72
艺术符号并不表现概念,也不代表这个概念所指向的任何具体事物。具体到艺术品中,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是浸透着情感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情感标示的记号,因此把艺术品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一件艺术品浸透着情感、心境或是供它表现的其他具有生命力的经验,这也就是称其为"表现性形式"的原因,对于其所表现的东西,我们并不称之为"意义",而是称之为"意味"。  相似文献   

12.
Lucien van Valen 《文博》2009,(6):191-199
中国壁画颜料的成分很复杂,应用历史也很长,唐代乾陵壁画是中国壁画技术应用的里程碑。本文研究源于三个公元8世纪的壁画,比较了中国古文中有关矿物颜料与植物染料的描述。当我致力于搞清各种颜料名称及成分时,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大量的颜料名称混杂不易辩别矿物颜料和有机颜料。壁画中大量应用的是本地产的矿物颜料,如:朱砂、赤土、孔雀石、蓝铜矿、雄黄、雌黄、高岭土、白垩土等。除了已知的矿物颜料和名称外,还有一些未确定的成分,如云母,很少在艺术史书籍中提及。壁画研究中最少涉入的领域是植物染料的应用,我认为植物染料是一种真正的壁画颜料,公元五世纪的书籍“起名要素”就是一个佐证。最重要的是,我从几种例子中发现了证据,就是植物成分与其它植物染料或矿物颜料混合应用在壁画中。本文希望能促进人们对不同物质在各种环境中习性的认识和了解,以期对保护实践活动有所帮助。我希望对壁画材料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魏象 《东南文化》2005,(6):91-93
包括壁画在内的各种质地的文物在它们所处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的媒介与各类物质相互作用,由此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只有仔细考量这一过程,找到有效的减少、减弱与外界有害的作用过程的方法,使这种相互作用保持在对文物无损的稳定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八十多年来校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的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校读法》,对校读法的概念、具体进行的方法、涉及的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校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的作用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校读法的基本形式,使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的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  相似文献   

15.
周静 《丝绸之路》2010,(16):69-71
100多年来,文人画在绘画史的不同思潮中发展成长,虽历尽艰辛,但其精神却积极向上。当下文人画在形式上的泛滥显示出对其精神本质的误读。本文对文人画这一历史现象和思想根源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客观分析,表述了对当下文人画研究与发展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徒然草》是日本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随笔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佛、神、儒以及道家思想,尤其是佛教的无常观;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人生智慧以及对王朝文化、贵族情趣、自然风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浓厚的崇古尚雅,钟情于自然以及崇尚“处静守拙”,欣赏“不完整美”、“残缺美”等美学意识,这些都为《徒然草》赋予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杨亮 《丝绸之路》2011,(8):96-97
"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性画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合称。他们在元代异族统治的政治、历史背景下,在动乱频发的社会里,隐居泉林,寄情山水,在继承前人传统山水画及理论的基础上,把强烈的个人情感借助山水画传达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萧瑟、孤独、清冷、宁静且远离世俗的意境,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无可奈何的心情。"元四家"的艺术实践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并且把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追求意境、寄托情思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任何一种成熟的艺术都表现为一定的程式,中国绘画尤其如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绘画史及世界绘画史以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研究,对中国绘画程式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贾爱民 《丝绸之路》2010,(16):10-11
在陇原土地上,有一支瑰丽的民间艺术之宝——定西小曲,它是定西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借鉴、吸收周边优秀小曲、花儿等的精华,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的充实精神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本文通过对定西小曲历史渊源的梳理,探究其发展前景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雯  王少石 《收藏家》2008,(9):37-38
绘身与文身是既古老而又时尚的人体装饰艺术。从广义上讲,人体装饰是人类的一种化装行为,但是绘身与文身并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化装与艺术化装。生活化装需要配合一些供人体穿戴、佩带的精美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可以脱离人体而存在。艺术化装以表演为目的,要服从于表演的内容,依附表演主体而存在,其独立的意义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