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图入志古已有之,照片入志自然也是趋势使然。照片已经成为地方志编修中重要的记录方式之一,它的引入,丰富了志书的表现形式,增加了志书的信息量,提升了志书的可读性和观赏性。真实、足够的信息量、存史价值以及照片本身的拍摄效果,是入志照片选取的基本要求。在求实、求真的基础上,寻求照片史料价值与摄影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入志照片选取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志稿总纂中,对志书资料的收集、使用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发现和补充志稿分散时不容易发现的资料缺漏,事实不准确及资料使用不当等方面的问题,是志稿总纂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纂中,如何处理资料问题呢? 一、拾遗补缺,保证入志资料全面、系统、完整。 拾遗补缺,是为了从志书的整体上保证入志资料和志书内容的全面、系统、完整。因此,主编总纂时应从横的和纵的两方面对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志书中,人物志是撰写难度较大的志书。难就难在人物选定难,内容撰写难。选哪些人入志,入志标准是什么,历来只有一条通行规则,叫“生不立传”。此外,何人入选总是因时而异,因志书规模而异,因编撰者的认知而异,从来没有也很难形成通用的标准。因此选好入志人物是编撰人物志的第一要务,是志书编修第一道关口,也是关系志书质量高低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5,(6)
在绵延几千年的方志发展史中,地图始终与志书相伴随。从中国早期的志书如汉代《巴郡图经》、《三辅黄图》;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沙州图志》;宋代《景定建康志》,到明清方志鼎盛时期的各类志书,地图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80年代,新方志编纂兴起之后,地图被更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志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规范,当代志书中的地图可谓良莠并存。笔者以为,入志地图编制得优劣,是衡量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检验修志人员水平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入志地图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本武 《广西地方志》2006,(2):88-89,118
针对已出版的志书中存在入志资料欠典型,记述材料的片面性、孤立性及选择不该入志的资料并为之设立篇目等问题。提出提高志书质量要注重对入志资料进行鉴证,精选科学、典型资料和组织系统资料入志。  相似文献   

6.
照片是新编志书内容的一种独特表述形式,它不仅起着美化志书版面、补充文字记述不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照片为一种直观资料储存,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和直观感,揽万里于尺寸之间,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从现已出版的志书看,大都有彩色、黑白两种照片入志。而且照片均摆在志首,使人阅后耳目一新,打开志书,便可一目了然地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风貌、建设成就、社会风尚、历史文化遗迹等地方特点。但是有些志书对照片入志这一表达形式重视不够,或是事先无整体规划,临到出版时拿来凑合。因此,在入志照片上出现不少疵漏,影响志书的整体质…  相似文献   

7.
人物是志书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一。首轮县志特别注意人物入志的问题,在人物收录范围、收录标准及入志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续修县志人物入志的主要问题是“记什么人”和“怎么记人”,既要借鉴首轮志书的成功经验,又要进行创新,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了解地情必从风俗开始。第一轮志书对风俗多有记载,第二轮修志有的不入志,有的尽管记有风俗的内容,但异议者不少。文章从正名、辨体、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对风俗志编纂的看法,以期提高风俗志的编纂质量。一是正名。针对风俗内容不同志书篇目名称不一致的现状,认为还是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好,这既符合方志的传统,包容性也比较大,又可以与民俗学中的民俗志有所区别。二是辨体。此处辨体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风俗志的体例内涵。篇目设计上应独立成志,不要放在某个门类下;记述方式既不能混淆古今风俗,又要理清风俗发展的变化脉络,要注意利用阶段性的、转折性的材料,把风俗事项的变化写好,以体现风俗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性与时代性。2.省市县风俗志的差异化。三是创新。针对目前风俗资料比较分散的实际,认为地方志办公室可以把风俗志编写作为一个课题,委托高校的专家学者撰写。并针对风俗文本资料少的现状,指出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志办公室可以和相关部门合作,进行田野调查,以便更好地收集资料。同时还要重视风俗展现的景观化,不断提高风俗志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编纂行业志书时,在进入入志稿编写阶段之前,要做好志书最为重要的基础设计,那就是竖写单元,竖写单元承载着志书的最基本书写单位,是志书的每一个有机体,是志书生命的源泉,做好这项工作,志书编纂工作才能做好。  相似文献   

10.
<正>民俗是首轮志书的一项重要内容,二轮修志是否还需入志?如果入志,又如何编纂民俗内容、搜集民俗资料呢?笔者围绕这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一、二轮修志民俗入志的必要性首轮志书普遍设有民俗篇章,对民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  相似文献   

11.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万物的中心。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重视写人更是地方志的一个优良传统。方志记人始于汉代,到宋代,人物志已成为方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地位更加突出。人物在志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就没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因此志书应该记好在社会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的人。人物入志的标准及范围志书重视记述人物活动不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更能发挥表彰先进,促进、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可以形成“入志光荣”,争取入志的好风气,还能够激励世人…  相似文献   

12.
历代史书与地方志都十分重视对风俗的记述,风俗是方志记述的重要内容,风俗篇撰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质量。但首轮新方志在记述风俗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志书未设风俗篇;二是部分志书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及迷信作为风俗记入志书;三是将风俗篇的内容基本局限于生活习俗中的衣食住行、婚丧、节会与禁忌等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习俗中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因此,第二轮修志要做到:一是充分认识风俗篇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缺漏风俗部分的内容;二是专设传统风尚章节;三是专设新风尚章节;四是设置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并列章节;五是纠正首轮记述中有关风俗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13.
首轮志书一般不把勘测单位的工作史实入志,或写得很少。大多认为志书中有自然环境、自然现象介绍即可,勘测工作入不入志并不重要。勘测工作是人们认识自然及其现象的必要工作,也是各项建设工程的基础工作,没有这项工作,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从事勘测工作各单位都有一套机构,有队伍有  相似文献   

14.
首轮修志中忽略注释入志,留下遗憾。注释入志,应该在第二轮修志中得到重视。注释不入志,其误有三:一是使珍贵史料失传;二是降低志书的可信度;三是影响志书的学术品位。注释入志包括:注资料出处、注语义不详、注同一概念、注行文规约、释重点、释疑点。注释包括夹注和尾注两种形式。注释入志须注意:编排精当、要素齐全、文字准确。  相似文献   

15.
关于第二轮修志方言入志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全国范围来看 ,方言入志问题应当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建议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 ,市县两级志书中的方言入志采用记略式 ,省级志书中的《方言志》可以在各个地点方言记略式材料的基础上搞综合式专著。  相似文献   

16.
照片入志,既能为志书增光添彩,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严把入志照片质量关,是保障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入志照片在内容上必须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在构图上要力求完整、简洁、均衡,在编排上要突出特色、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与习惯。志书为反映深层次化现象而记载民俗事象,以增添志书的社会性和使用价值。本从四个方面论述编纂民俗志应遵循的原则、记述方法,认为民俗志应该把握民俗事象的特征,褒抑分明,纵向记录传承和变化。横向反映风俗全貌。注意民俗的观念系统、行为系统、物质系统的分类,以达到“见善以思迁,见恶以为耻”之“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8.
彩页作为志书的重要部分 ,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表现形式 ,编写者往往都希望把自己地方或事业最靓丽的内容用彩色照片的形式展现给读者 ,帮助读者更系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和事业的发展状况。彩色照片在现代志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但如何选择好入志图片、编排好入志图片却大有讲究。目前 ,《新疆通志》已经出版了 46部专业志 ,每部专业志都收录了数量不等的彩色图片 ,这些图片与志书的文字部分 ,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志书。其中有不少志书的彩页从照片选择、编排 ,到文字说明和印刷 ,都下了不少的功夫 ,取得了令人满…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志书编纂不宜匆忙动手编写,坚持质量第一。应扎实地做好志书编纂的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在认真研读第一届志书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志书篇目,对入志资料要从用志的角度出发,选用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性资料,并可实事求是地慎选一些负面材料入志,增强志书“资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道光《渔闲小志》系清代孤本乡镇志书,学人罕见。该志叙述简洁扼要,文笔生动凝练,编次行文颇有章法,注重撰述体例,颇具宋元志书的遗风。本文对该志的编纂者、编纂特色以及文献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这部志书对于研究清代江南历史以及人文风俗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