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典》是第一部为吐蕃设立专传的史书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吐蕃的族源风俗与典章制度 ;第二 ,吐蕃大事记及唐蕃关系大事纪年 ;第三 ,吐蕃大相论钦陵与唐朝使者郭元振的长篇对话及郭元振上疏文。本文认为《通典·吐蕃传》是唐代人所著唐代吐蕃史 ,可靠性更高 ,同时也保存了不少为两唐书“吐蕃传”所忽略的珍贵史料 ,值得研究者给予新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山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高原宫堡式宗教圣殿,她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是西藏的象征。布达拉宫相传为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始建。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620年,吐蕃赞普  相似文献   

3.
“尚”和“论”是吐蕃王朝两类来源不同的高中级官员,本文主要依据藏文史料分别就其历史沿革做了系统探讨,认为论主要来自一般贵族,尚来自吐蕃赞普母系亲属,二者是吐蕃官僚机构中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4.
孙林 《中国西藏》2003,(2):75-75
盟誓诰在吐蕃王朝时期被视为极为重要的王室档案,这类书在当时就已形成专门的献学分类和管理体系。章说,吐蕃的议事会制度是盟誓诰这类书产生的基础。吐蕃的议事会盟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成为部落和氏族首领彼此联合力量,取得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敦煌吐蕃历史书》中,吐蕃盟誓分帮主与赞普、臣属之间的盟誓,臣属之间的盟誓和个人间的盟誓。  相似文献   

5.
藏族的饮茶习俗起源较早。《汉藏史集》记载,茶在都莽布智(松赞干布之曾孙)在位时(676~704)传入吐蕃。公元781年,即唐德宗时期,唐派使者常鲁入西藏议和,"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 湖者'"。可知那时茶叶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珍藏。随着唐蕃之间之友好往来,内地与吐蕃在佛学方面相互交流,大量汉僧到藏区传法和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内地僧人"皆许其饮茶,人自怀…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正麝香之路:7—10世纪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沈琛在《中国藏学》2020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文章通过对伊斯兰史料与藏汉文史料的梳理,结合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对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进行研究。吐蕃输往中亚的商品主要是麝香,因而这条商路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动物皮毛、盾牌、盔甲、金银器等吐蕃商品也在伊斯兰世界非常知名。  相似文献   

7.
梁惠王改元为“后元”是他政治生涯中的大事。“后元”之年的确定对于根据古本《纪年》来订正战国后期纪年是一重要的标尺。由于文献记载与后人引《纪年》之说的差异,所以在“后元”年数的确定期上尚有歧异之处,我们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可以看出,梁惠王“后元”应是从他在位的第三十六年开始的。梁惠王“后元”一共十七年,其年代是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18年。  相似文献   

8.
据老人们讲,藏族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千多年。依据《汉藏史籍》的记载,藏族饮茶的历史始于吐蕃第37代赞普都松芒波结执政时期(公元676-704)。  相似文献   

9.
藏族古印章     
藏族古印章起源于何时,于史无证。不过据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一整套官僚制度,法律等各种典章制度也很完备。吐蕃在统一西藏高原后,管理占领地区的广大属部,调兵遣将。发号施令,都需要印信作为凭证。公元752年,吐蕃册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并“赐为兄弟之国”。  相似文献   

10.
自《史记》开始,记载西域的国家、部落就成了各朝正史必不可少的章节。在二十四正史中,以《西域传》为名对西域各国、各部落史料记述的有七部,分别是《汉书》《后汉书》《魏书》《隋书》《北史》《新唐书》《明史》。这些正史的编纂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和西域知识及政治版图的属性,对西域的国家和部落做了或详或略的记载。随着中西方交往的不断加深,作为正史的《西域传》也必会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藏医虽然是很早就发源于藏地的独立医药体系,但也不乏对相邻周边地区医药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尤其是汉地。在敦煌石窟中,曾就出土了一份汉文的《唐人写绘灸法图残卷》。《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及后弘期藏族史料都也有从汉地引进历算和医药的记载。《西藏王臣记》讲到赤德祖赞时期,"自唐都京师翻译《金光明经》、《毗奈耶分品疏》及少部分医药典籍。"(1)两位汉地公主入嫁吐蕃更是带去了汉地大量的医药著作和大批的医者。汉地医药对藏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吐蕃医者、藏族医药典籍、藏医药物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法成是公元八九世纪之间生活在敦煌地区的一位藏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精通藏、汉、梵文,在藏汉文佛经互译方面成绩斐然,同时,也为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法成出生于后藏达那地方(今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县境内)的管氏家族,所以又称管·法成。据藏文史书记载,吐蕃所属的61个千户所里,管氏家族就占了两个,可见其家族势力之大。另外,管氏家族还产生过多位声名显赫的吐蕃地方政权权贵及才华横溢的学者,其中管·雅琼是吐蕃第36代赞普都松芒保结(676~704)时的大臣之一;成书于15世纪的藏族历史名著《青史》的作者…  相似文献   

13.
何宇佳 《广西地方志》2022,(3):50-56+62
万历《广西通志》是明代唯二保存的广西省志,由广西巡抚戴耀主持,广西参政苏濬编纂完成,凡42卷,其中《名宦志》《迁客志》《人物志》《节妇志》共七卷,记载了745名广西历史人物。该书的人物记载内容在补充正史记载之不足、保存明代广西科举史料、保存广西边疆民族史料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亦存在着记载讹误、人物重复收录、类目编排不当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山问题的讨论马雅伦南山是五代宋初归义军牒状籍帐等文书中常见的一个部族名称,敦煌文书又记载作南山部族、南山部落、南山人,亦称之为南山贼。关于南山问题研究的观点有:一、施萍婷《本所酒帐研究》据《新唐书·吐蕃传》吐蕃攻敦煌“赞普徙帐南山”认为南山是吐...  相似文献   

15.
正2001年,我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落蕃官初探》~①时,搜集了大量吐蕃占领敦煌历史社会的资料。第一次读到戴密微先生的《吐蕃僧诤记》(2),其中的"史料疏义"部分,无论是王锡呈奏赞普的表章、汉族节度使的档案文书,还是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这些原始的历史档案都像小说一样好看。在文字中都展现出了每个人物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我们一下子拉回到一千多年前敦煌陷蕃的语境,仿佛在聆听每一个熟人诉说心事。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中的吐蕃人物画像为研究吐蕃族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可靠的形象资料.本文以第159窟、第231窟、第360窟的《吐蕃赞普礼佛图》为中心,对吐蕃族服饰的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见的三方隋代墓志铭进行释录,因三方墓志志主及其家族成员在《魏书》《北史》等正史中均有记载,故志文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又以出土墓志为基础,结合典籍文献记载,梳理了陆氏、乙弗氏家族世系,补充和更正了传世文献记载的疏误。同时探讨了鲜卑族在南迁汉化过程中更改籍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源氏出自北朝鲜卑一族,关于其世系渊源,姚薇元先生曾作考察。新见《源伯仪墓志》系源氏得姓始祖源贺家族成员,志文可与正史文献互相补证。结合正史文献记载可对《源伯仪墓志》记载的源氏家族成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古时期源氏世系重作梳理,以补充《北朝胡姓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等所列源氏世系表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徐少华 《历史研究》2015,(2):143-155
古本《竹书纪年》(下文简称《纪年》)说西周末年因幽王和褒姒欲废太子宜臼而立伯盘,以致"平王奔西申"。关于这条史料,学术界信从者有之,然更多人持怀疑、否定意见。近年刊布的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明确记载:"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①所言与《纪年》一致,说明当时太子宜臼在周王室内部诸种压力下,确曾逃往其母舅之国"西申"避难,在晋、申诸国帮助下得以继承王位,并东迁成周立国。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就"平王走(奔)西申"及相关史地问题加以梳理、考论,以期深化对两周之际历史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吐蕃史古藏文写卷P.T.1287卷的主要内容为吐蕃赞普传记。在所载的赞普传记中,有3篇传记的内容与南诏(包括洱海地区其他民族部落)有关,即赤都松、赤德祖赞、赤松德赞三位赞普的传记。这三位赞普的在位时间分别是:公元676—704年、704—754年、755—79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