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南博物院现藏1300余张拍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玻璃底片文物,由于自身材质、保存方式和环境等因素,这些玻璃底片已出现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这批玻璃底片的保护研究,一方面探索玻璃底片的科学保护方法,另一方面根据玻璃底片的特性,设计无酸材料包装装具,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馆藏的老照片(彩色、黑白底片)是博物馆不可缺少的保管工作范围之一。特别指出保存在博物馆内部的老照片(彩色、黑白底片)都是馆藏文物,藏品编目或陈列、宣传及出版图册都离不开它。因为博物馆馆藏的老照片(彩色、黑白底片)资料大都是近代历史遗留下来的易破、易损、不容易保管的馆藏文物,需要我们文物保管工作者在工作时格外小心注意。当今数字影像发展时代对每个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都是一个挑战。让博物馆数字信息之间统一联系起来,形成新的媒体信息,以实现数字影像资源的可使用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博物馆对数字信息技术的采纳丰富了存档文献、加强了馆藏摄影底片的保存管理,同时也提供了数字信息技术保证管理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玻璃画是一种由西洋传入的工艺种类,可作建筑装饰之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保存了一批(103块)规格和装裱相同的玻璃画,作者通过大量的档案爬梳、实物分析,并借鉴科学成分检测结果,认定其最初为乾隆朝用在为宴请蒙古贵族而临时搭建在紫禁城内的"玻璃蒙古包"上,装饰位置为蒙古包的窗户和槅扇门上,此项研究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座建立在昔日皇家宫殿建筑与宫廷文物旧藏基础之上的博物馆,为什么要在迎接其90华诞时建立起考古学研究机构,它对所在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究竟有何裨益?或者说,借助故宫这座特殊博物馆提供的平台,故宫考古所对中国考古事业和学科又可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本文在此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一般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关系;二、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特点与考古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三、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的方向与规划。  相似文献   

5.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则是辛亥革命未竟之业,标志着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在文化领域的胜利。然而,由于文献记载和档案资料稀少零散,加之辛亥革命发生与故宫博物院成立相隔时间较长,辛亥革命对故宫博物院建院的推动,以及故宫博物院开院之于辛亥革命事业的意义,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及档案,本文以政治内涵、文化认同和博物馆事业为视角,阐释了故宫博物院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力图客观地呈现当时社会事件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6.
李晨 《文物天地》2022,(S1):92-98
六百年的紫禁城、近百年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和现代化展览的建设上一直在不断努力,午门展厅就是其推动现代化展览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案例,代表了文物保护和创新利用两个维度上的发展理念和工作实践。午门展厅在现代化展览实践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展示我国传统古建筑的气势和特色,同时搭建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档案的载体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档案的分类一直以来都较为复杂,其分类具有多角度和多层次性,并没有统一的意见。目前经常用到的声像图像档案就是按照记录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划分的,其通过多种介质来实现对声音和图像的保存,并能够使其再现。文中对声像档案的保存和利用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实现声像档案更好的为使用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今天,是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不断进步优化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方便了我们的办公,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无纸办公,电子化商务也伴随着进入了我们视野,相对的,伴随着他们的产生,也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电子信息,电子档案。面对复杂繁多的电子档案,档案工作者们迎来了难题,如何保存与利用这些电子档案呢?本研究将围绕着电子档案的保存与利用为主体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杨俊杰 《神州》2012,(34):249
家谱档案是中国原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家谱档案工作包含对家谱档案的征集、保存、管理和利用等各个方面,其中又涉及到数字化管理和新媒体传播等多种新型管理模式。当前,中国家谱档案领域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家谱档案的征集方面,对其的利用工作开展不足且手段有限。本课题以上海市"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家谱档案领域的工作现状,对其改善和完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文物工作始终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文物保护直接影响文物利用,而文物利用又反过来促进文物保护。本文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为依据,以故宫博物院文物合理利用为个案,说明文物合理利用的原则和方法,阐述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72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具女尸,1975年6月在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又出土了一具男尸。这二次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曾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对其保存原因也进行过一些讨论。比较倾向的认识是深埋、密封在古尸的保存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古尸的保存情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来看,二具古尸在年代上大体相近,在保存水平上也大体相近。现简略如下:女尸:外形完整、脏器完整。硬脑膜完好,血管结构清楚。有部分脂肪酸保存。作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以隆裕皇太后为首的清廷接受民军的呼呈,同意退位。1911年溥仪逊位,紫禁城由此改变了命运。按照当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退居紫禁城后半部。然而到1913年,复辟与反复辟斗争形势高涨。面对这一局面,加之1913年7月至1914年1月间发生的“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造成的极大的社会舆论,促使北洋政府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将已收归民国的紫禁城前朝部分仿效外国先例改为博物馆,以绝逊清觊觎。  相似文献   

13.
故宫的价值与故宫博物院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与故宫博物院密切相关,对故宫价值认识的程度,影响着对故宫博物院内涵的理解与功能的定位。故宫人对文物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博物馆不只是收藏“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更要在收集、保护、研究和传播上下功夫。故宫的古建筑不只是一个“壳”,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标志,也体现了建筑艺术中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反映宫廷历史文化方面,故宫及其藏品可称为是明清皇家生活方式的标本,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从传统的古物概念扩展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故宫人对故宫价值认识的一个飞跃,故宫不仅要保护有形的,而且要高度重视、努力抓紧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故宫博物院从一九二五年成立到今天,已经六十年。回顾以往的历史,对于今后开创故宫博物院的新局面,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逊位,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一九一四年,北洋政府在外朝(乾清门以南)部分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将沈阳盛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迁来,供各界人士观赏。一九二五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内出现了两个博物馆并存的局面。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16.
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古代铜鼓25面,本文详细介绍了这批铜鼓的形制、纹饰、铸造和校音痕迹,将其分成北流、冷水冲、灵山、麻江和西盟等5个类型,并对这批铜鼓的铸制和流行年代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7.
故宫博物院库房的霉菌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古建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博物馆,无论是文物展览还是文物库房都要利用古建筑。对于有机质材料制成的文物来说,在温度、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就未免会受到虫、霉的破坏(即使是无机材料制成的文物也会受到细菌的破坏),而古建筑本身就是文物,不可能对其进行大的改造以适应文物展览及文物保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防虫防霉药物对文物进行保护。现在库房所用的樟脑由于用量大,使用年代久远,多数虫霉已对它产生抗药性。为了有针对性地寻找新的高  相似文献   

18.
标准化工作在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故宫博物院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在分析研判领域内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需求导向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及高质量供给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四个故宫”事业发展和各项业务工作脉络科学化需求,从而完善和形成的涵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该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文物保护标准的方向性引导,并将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今天,在海峡两岸存在着两座故宫博物院,它们都是以清室宫廷收藏为基础的博物院,而且,在追溯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它们无不把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和1925年的开院作为自己的博物院的开始.本文把它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6,(2)
相对湿度是影响丝绸文物劣化和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蚕丝纤维的吸湿放湿机理、吸湿量与环境相对湿度和绝对舍湿量的关系以及蚕丝劣化与其含水量的关系,提出了影响丝绸文物劣化程度的是环境绝对含湿量而非环境相对湿度值,强调相对湿度与温度两个环境指标必须同时使用的观点,另外对低温保存环境以及相对湿度频繁规律波动环境下丝绸文物的保存和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