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博》2019,(5)
为研究、保护和修复伊犁地区出土鎏金铜带饰,在现代保护修复理念的指导下,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文物的主要成分、制作工艺和锈蚀产物分别进行检测分析。初步确定文物的合金成分、锈蚀产物及病害种类,并对其保存状态进行评估,制定保护方案并实施科学保护。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基础上,为揭示草原地区青铜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油画保护性修复是基于对绘画材料属性研究与修复保护的一种科学阐释。为了对中国古代油画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以清代一件"美国货船油画"为研究对象,围绕项目检测和修复方案制定展开深入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数码显微镜、紫外荧光等仪器并结合化学试剂测试对清代外销油画结构与画面表层污渍及棕色斑点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棕色斑点中铁含量较高,应为铁锈。在保护修复中,应针对画面中锈斑进行清洗修复。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义县奉国寺是我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大雄殿内的彩绘泥塑群是辽代泥塑的代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这批泥塑出现了倾斜、泥层开裂、木骨架外露等问题,亟待保护修复。本研究通过X射线照相检测,获得了泥塑的内部结构、病害发育和修复痕迹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泥塑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对比了胶片成像和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成像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讨论了泥塑X射线照相检测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其他文物的X射线照相检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X射线探伤、数码显微镜观察、X荧光检测分析等手段对5件唐代铁器文物的形貌、腐蚀产物及纹饰成分进行了分析。保护修复过程中采用了较为安全的机械方法进行除锈,并且使用了磷酸和单宁酸的缓释液对文物进行缓释处理,达到了预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晶 《东方收藏》2024,(1):129-131
文章以山东博物馆馆藏一件清末民初的四合如意云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害评估和分析检测,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措施,并开展相关工作,以期达到良好的保护修复效果,再现文物原貌。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6,(2)
本文通过X光结构探查、X荧光本体成分检测及其红外光谱锈蚀检测等无损检测手段的引入,以西安博物院珍藏的唐双鸾镜保护修复为案例,探求基于检测分析的科学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为同类青铜器保护修复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简要阐述X射线成像技术原理,列举文博专用探伤机在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铜器保护中的应用实例来说明X射线成像技术对于提供文物制作的工艺技术信息、保存状况分析、揭露修复情况等方面的作用。在总结X射线成像技术在青铜器保护中应用的同时,开展对其他材质的文物的X射线成像的研究和应用,最后结合该技术的特点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做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探索漆木器制备工艺尤其是髹漆工艺,以获取能用于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信息,针对两件待上展金漆木雕的保存现状,进行了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微观形貌分析以及X射线探伤等无损分析。根据分析检测结果,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真实性等文物修复基本原则,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对这两件漆木器进行清理、消杀处理,对木胎残缺处进行补配和随色,对漆皮起翘、脱落严重的部位进行漆皮回贴和漆层补全,处理后状态稳定,具有一定的耐久度,达到了展览和长期安全存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的X射线照相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阐述了X射线机的工作原理,并列举软、硬X射线机在青铜、陶瓷、书画、漆木器等文物检测分析中的应用实例,揭示了X射线照相技术在获取文物内部信息,反映各类文物的保存状况、制作工艺、修复情况、病害现象、内部缺陷、真伪鉴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介绍了X射线照相技术应用在文物检测中的经验,并对X射线照相技术在文物无损检测中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太原太山龙泉寺一座唐代佛塔地宫内出土一件石函。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为研究该五重棺椁的制作工艺,并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综合采用了切片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成像检测等科学分析方法对五重棺椁的材质成分和棺椁结构进行分析检测,并初步探讨了工艺过程、容器组合、多材质使用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7,(3)
地仗层和颜料层的大面积缺失是唐墓壁画保护修复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以唐武惠妃墓"男装幞头捧盒仕女图"壁画为案例,从古代壁画原始白灰层与现代熟石灰填补层表面微观形貌的差异性分析入手,结合X射线荧光(XRF)、X射线衍射(XRD)、超景深显微镜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改变修复思路,调整技术路线,以反复试验的结果证实了复合型胶凝材料能够避免传统修复中使用单一型石灰材料所造成的新填补层表面龟裂等常见问题,不仅成功完成了对该壁画的保护工作,也为馆藏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技术和材料筛选带来了新的可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受重庆市丰都县文物管理所的委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所的汉代鎏金青铜盒和鎏金青铜锺进行保护修复。按照保护修复方案,首先采用扫描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科学仪器对两件青铜器上的锈蚀物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和保存现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清洗、除锈、矫形、封护等保护方法,保护修复完成后,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髹漆贴金木雕属岭南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木雕工艺,此类文物藏品也因此而独具特色。由于一件清代髹漆贴金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存在糟朽、开裂、漆皮起翘、脱落等病害,需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为此,在采集漆层、木胎等样品进行X射线荧光能谱、拉曼、红外光谱、切片观察等分析检测的基础上,依据分析检测结果和木雕保存现状制定实施了表面清理、菌虫防治、裂缝和残缺部位修复补全、脱落漆皮回软回贴、髹漆贴金仿卉处理等技术措施。保护处理后的木雕文物器形完整,色泽协调,形态和性质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述分析检测手段和保护修复技术对同类文物的保护工作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深圳博物馆藏郑公大墓出土蟠螭纹铜鼎入馆前已进行过保护修复处理,但保护修复记录资料缺失。现因年代久远,原保护修复材料老化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左右两足从原焊接处断裂、脱落,以及多处裂隙等病害,亟待再次保护修复处理,以恢复器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提升展示效果。本工作利用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该铜鼎的材质组成、制作工艺、早期修复材料、处理方法,以及病害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铜鼎本体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器身遍布补配、焊接修复和随色作旧痕迹,且分布有多条裂隙。补配材料为黄铜片(口沿局部白色补配材料为混杂有钾明矾的石膏,且已酥粉);焊接材料为铅锡料;未发现氯元素。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知该文物的价值、科学评估其保存现状和病害程度,以及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再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油画具有色料种类繁多、同一色系的颜料多样及对环境比较敏感等特性,加上颜料自身的风化作用,仅凭肉眼难以分辨。在修复性保护工作之前,对需要补色、补底处原色料的鉴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以便为修复时色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方法对7幅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待修复的潘玉良油画矿物色料进行了物相及成分分析,讨论了补色修复时色料选择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因色料粉之间不兼容(起化学反应)而对画作造成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博物馆汉代铁器修复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博物馆收藏有数量众多的一、二、三级汉代铁器文物,这些铁器由于受到出土前的埋藏环境、文物入库前保护处理不当以及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了严重的腐蚀病害。为了延长这些汉代铁器文物的寿命,减少其腐蚀损毁,本工作采用金相及矿相显微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电子探针表面微区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部分铁器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采用7.5%的EDTA二钠溶液清洗器物表面污垢和锈斑,用3.8%和2.4%的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以去除氯离子,用铁粉 AB快速加固环氧胶 矿物颜料加固修复,用100g乙醇 1g苯并三氮唑 4g聚乙烯醇缩丁醛作封护剂等方法进行修复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对汉代铁器的修复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保存状况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揭示相关考古信息为目标,对新出土的一件隋代铜壶进行了保护修复研究。在整个保护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观察分析与研究方法包括:光学显微观察(OM)、X光探伤(XR)、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由此可以对这件铜壶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有所了解。最后对关于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原则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焦作马村汉墓和白庄汉墓出土彩绘陶仓楼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为了科学保护修复彩绘陶仓楼,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岩相分析,热膨胀测试等技术手段对这批彩绘陶仓楼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这批陶器为当地取土烧制的加砂陶,陶片结构较密实,器物制作以模为主,部分是模制后粘贴而成,吸水率和表气孔率较高,烧成温度和岩相分析发现陶片有釉化现象。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保护修复处理彩绘彩绘陶仓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18,(5)
懿德太子墓是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宏大的唐代墓葬,墓道两壁保存的青龙、白虎图壁画为国家一级文物。由于揭取时间较早,现存相关资料有限,多年没有进行细致全面的体检与保养。2017年8月,壁画基地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体检与保护性修复,采用高科技检测手段,如超景深显微成像、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等仪器,对其本体存在的各种病害进行了确定,并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与工艺流程。通过保护修复,达到了既保留文物的历史价值,又提升了艺术观赏价值的目的。通过此次修复的科学检测证实,唐墓壁画珍品馆展柜内环境适合壁画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出土于敦煌佛爷庙湾的一件魏晋时期的铜镜进行保护研究,对其病害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锈蚀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首先绘制了这件铜镜的病害图;采用湿法化学分析、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探伤仪、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多晶X射线衍射仪(XRD)和同步热分析仪(TG-DSC)等方法,对铜镜的材质、纹饰及主要锈蚀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铜镜的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镜背覆盖着精美的龙纹;铜镜的锈蚀产物中都含有碱式氯化铜,并将这些分析结果用于制定铜镜的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