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对中国明清王朝角色认同的转变与重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朝鲜王朝建立后长期"至诚事大"于明朝,因而其宣祖朝得到明朝的抗倭援朝救助。朝鲜光海君朝在后金的武力威胁下,对明朝和后金政权实施"两面外交"。朝鲜仁祖时期,先是在后金的"丁卯之役"军事征伐下"半臣属"于后金政权,其后由于清朝的"丙子之役"战争,朝鲜被迫脱离明朝,成为清政权的"臣属之国"。朝鲜与明清之间角色认同的变化,体现出中朝封贡关系嬗变的艰难性。在朝鲜对明清封贡对象转变权衡过程中,思想文化的认同与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是朝鲜和后金(清)之间所发生的两次重大战役,两场战役对朝鲜本国的发展,对朝鲜和满清的关系发展以及对明朝政府的影响都很大。单纯着眼于这两次战争,虽然从原因和结果上分析两次战争各不相同,但在差异中又有相同的层面。从原因上讲,虽然两次战役爆发的具体原因不同,但都是金朝两国政治矛盾的延续,从结果上来讲,虽然两次战争后金获利不同,但两次战役同样都没有彻底占领朝鲜。  相似文献   

3.
朝鲜的骨气     
一凡 《文史月刊》2010,(6):61-61
<正>后金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后金汗皇太极于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族名满洲。崇德元年二月,皇太极称帝之前,派出数百人组成的异乎寻常的庞大使团,前往朝鲜。使团携带致"朝鲜国王之书",书信中说,满洲与蒙古共举大汗皇太极为皇帝,朝鲜国王应亲来称贺,背弃气  相似文献   

4.
在观念层面上,"崇德改制"与随后发生的"丙子之役"这两个事件之间具有特殊的意义及关联性。在朝鲜看来,"崇德改制"关涉整个天下秩序的变更,表达了金-清政权取代大明、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的诉求。对于金-清政权而言,其诉求的正当性根据在于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而现实基础则是蒙古与朝鲜的臣服。相较蒙古,"小中华"朝鲜的归顺尤具特殊意义,它既能增强皇太极有德之君的形象,又能消解明朝支配天下的正当性基础。因此,征朝就成为清政权改号称帝后的当务之急。通过"丙子之役",清朝的军事征服将朝鲜纳入其政治框架,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期效果,朝鲜仍然不承认清朝的正统性。  相似文献   

5.
关慧颖 《神州》2013,(13):14-14
清入关前,由于明清战争的影响和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后金(清)在统一东北各部的战争中,经常侵犯朝鲜边境,特别是在皇太极统治时期曾两征朝鲜,通过"丁卯之乱"和"丙子之乱"俘获大批朝鲜人口进入东北地区。与此同时,部分战败的明朝士兵和为躲避战乱的辽沈地区老百姓也都纷纷逃入朝鲜,对当时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朝鲜李朝仁祖二十二年(1644年),即清廷定都北京的顺治元年,自此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来华的朝鲜使节和学者等人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或报告朝廷,或著录成书。在韩国,人们将其统称为《燕行录》。  相似文献   

7.
扎努,乌苏氏,满洲正蓝旗,家族中不乏清史勋耆人物。其生卒年文献无载,天命初年率部来归,被委以重任,担都堂衙门要职,负监察之责。从征东海女真,树有功勋。"丁卯之役",携书出使朝鲜。守卫盖州,驻防东京,为政有颂声。扎努是明清鼎革之际文武兼备之人物,其自身事迹折射了后金(清)崛起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皇太极火葬问题,史学界尚无人言及,问题关系到满族葬俗的研究,故有探讨之必要。今行世之《清实录》,对此讳而不书,然从康熙朝文献史籍记载中,确知皇太极死后于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九日在昭陵(皇太极陵墓)焚化,其考证如下: 皇太极是清朝入关前的第二代皇帝,史称清太宗,在位十七年。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亥刻,于沈阳故宫清宁  相似文献   

9.
自1627年后,中朝双方对两国边界犯越行为明令禁止,然虽然朝鲜严格执行禁越政策,清朝也对朝民犯越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但中朝边境朝鲜人犯越事件仍然屡禁不止.本文通过对丁卯之役后至同治以前这一时间段朝鲜人越境入中国东北的原因及动机进行探析,以求从一个侧面探视与解析清朝封禁时期中朝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涴 《史学集刊》2002,(2):41-46
南汉山城之战是中韩(朝)关系史上一次大的战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这次战役,于研究中韩(朝)关系史、清史、边疆史等关系甚大。从性质上看,这次战役是朝鲜抵御邻国边疆少数民族入侵的反侵略战争,不过,特别应当明确,交战的朝、清双方的矛盾以至引发战争之焦点是朝、明关系,清要求朝鲜背明而臣属自己,朝鲜则坚持与明友好而不承认清,当时明廷作为中央政权无疑是中国国家的代表.所以,这次战役从国家角度而论,不是中、朝两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而正是两国为维护长期友好的国际关系所进行的正义战争.这次大战的结果使对敌的明、清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使原来朝、明联合抗清的格局改变成了朝、清联合对明的格局,从而对中国内战战略形势的改变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南汉国为五代十国之一,是岭南地区第二个以广州为都的封建地方政权。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唐清海、静海节度使刘岩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改元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其疆域东至今广东福建之交,北抵湖南郴州;西控广西大部;南逾海南岛,周边与闽、南唐、楚国和少数民族政权大理等地方政权相邻,强盛时拥有六十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被北宋所灭。从刘岩正式称帝计,南汉历三世四主,凡五十五年。在刘岩之前,其兄刘隐于唐天佑元年(904年)任清海军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受朱温册封为大彭郡王,后改封南平王,进封南海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中,发生在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五月的一场战役(史称己巳之役),以往的研究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从军事角度观察,其重要性可能并不突出,但从文化角度予以审视,此役却有极其深刻之内涵。笔者认为,己巳之役重要性,并不在于满、明之间军事冲突的胜败得失,而是此役诸多事件,反映出满洲贵族内部,以皇太极为首的新贵族与传统和保守的旧贵族之间,在战争理念上的碰撞和冲突,终使己巳之役成为满洲社会新、旧战争理念之分水岭和转折点,并对入关前后的满洲贵族整体之文化嬗变,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崇德元年(1636),“丙子之役”李朝由明朝的藩属国正式变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一转变形式上看似简单,但就李朝的思想观念而言,却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痛苦磨合过程。其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反清复明”的“北伐论”到“力学中国”的“北学论”的转变。本文对李朝这一转变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公主     
一、公主、格格和额驸的品级规定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之女自战国开始均称公主,到了汉代,又明确规定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以后历代相沿。清代,太祖初起时,诸女都称“格格”。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五官”(中宫、东宫、西宫、次东宫、次西宫)并建,宫闱制度初步确立,太宗皇太极宣布:皇帝之女,中  相似文献   

15.
石少颖 《安徽史学》2014,(2):99-108
"丙子之役"的爆发使朝鲜在义理与现实之间陷入了两难抉择,加速了主和派与斥和派的意见分化。与此同时,在这场"存亡歧路"的外交争辩中,"台阁"与"庙堂"的话语权矛盾也迅速突显。士林虽然是朝鲜公论政治的主体,但却无法摆脱"浮薄"的软肋。他们为国家高举了义理,却败倒在政争面前。虽然"三学士"的择选背后充斥着官员间互相倾轧乃至兵谏相逼的隐情,但是,朝廷以"浮议误国"取代"斥和误国"的论断,却在根本上肯定了义理,敷衍了清朝对于朝鲜反清言论的问责,以实际行动平息了朝野上下对于斥和论的非议。这就为协调战后各派间利益关系、加强国家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16.
<正>"聚落城"是明大同长城的一座军营,今天衍生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名叫"巨乐村",所在的乡镇叫"巨乐乡",属大同市云州区,位于大同镇城东30公里。在明大同镇的防务体系中,级别最高的镇城在中间,聚落城在其东,高山城在其西,聚落城与高山城呈犄角格局,对大同镇城形成左右拱卫之势。聚落城创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本城为大同左辅,与高山城称两翼,且在云  相似文献   

17.
从顺治元年开始,摄政王多尔衮成为清朝主要决策者。由于战略形势的巨变,为了得到朝鲜的物资援助,多尔衮及时调整了朝鲜政策,使得清与朝鲜的关系由征服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开始向传统的宗藩关系转变。白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虽然时间很短,但由于处于清王朝建立全国性统治的关键时刻,多尔衮的朝鲜政策承上启下,对清与朝鲜实现长期稳固的宗藩关系意义重大。除勇猛果敢、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之外,史料记载多尔衮具有多重性格,在摄政初期顾全大局、治军较严,后期则独断专横、脾气急躁、耽于享乐,因此这一时期的朝鲜政策也打上了多尔衮个人的鲜明烙印。本文主要从多尔衮摄政这一时期对皇太极制定的朝鲜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及其个人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两个层面来阐述天聪年间至顺治初年的清廷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18.
广州称古都,是因为历史上有过南越、南汉、南明三个王朝(史称“三南”)在此建都。因近几十年来陆续发现的南越王墓、南越国御苑、南越国宫殿遗址,关于南越国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两次获得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殊荣,使广州作为南越古都的形象更趋丰满。  相似文献   

19.
朝鲜诗人金尚宪的《雪窖集》,以"丙子胡乱"后朝鲜文臣入质盛京为背景,再现了作为人质的朝鲜文臣群体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清初辽东地域风貌,是沈馆宗藩外交时期朝鲜汉诗的代表性作品。《雪窖集》蕴含了三重情感内涵,即乡关望断之离愁:对亲情血缘的认同,使人在分离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应和心理诉求;壮志难酬之悲慨:诗人对韶华遁逝、请缨无门的郁结之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基础;乐天知命之旷达:作品渗透出强烈的生命意识,隐逸、游仙与雅趣构成豁达心境的外化形式。探讨《雪窖集》成书始末、情感内涵与价值,对全面了解十七世纪前中期朝鲜汉诗与士人心态,促进中朝(韩)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一四十四岁时(1636年),从其父努尔哈赤手中,接过这份巨大家业已经九年的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以表达他"扫清廓清"之意。努尔哈赤生前虽然未明确后金汗位继承人,但是对皇太极的培养却有迹可循。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一直都是乃父青睐有加的儿子。从二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