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清时代的户籍文书种类繁多,既有不同时期承袭演变的户役登记文本,如从户帖到赋役黄册的转换;亦有因特定人口、差役而专门设置的户籍簿册,如军黄册、灶户册、渔课册、河泊所赤历册、旗人户口册、棚民保甲册等。许多户籍文书是以民间文献的形式留存至今,对我们深入认识明清户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一、户籍制度的新认识民间文献细致而微的记录,将抽象的制度条文具体化、形象化,提升了制度史研究的精度。户帖是明初调查户口的基本凭据,  相似文献   

2.
王阳 《文博》2023,(5):80-85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有一批元代户籍与赋税文书,是研究元代户籍与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由于此批文书多为残件,且内容多残缺不全,文字书写又极为潦草随意,加之其中文字、词汇等现象丰富,以致整理本虽然对此批文书进行了释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今从中拣取十一则整理本释录可商的条文,通过核对图版,交叉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其进行逐一辨正,以期还原此批文书的原貌,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4,(6)
<正>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武周赵小是户籍》是唐代西州籍帐文书中比较独特的一份户籍类文书,很值得深入探讨分析。一方面,这件文书反映了唐前期户籍中的诸多问题,诸如对女性户主的称谓名称,户籍中"丁口虚挂"的现象以及唐代户籍管理问题,尤其是对"寡妇"这一群体户籍的管理方面。另一方面,这件文书也反映了唐代户籍制度在西州边远地区得到贯彻执行,这也说明西州是唐政府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长期以来,这份文书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目前尚无学者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立足于敦煌吐鲁悉文书,对归义军时期的社会经济作了整体的勾画。其中"户状"文书值得进一步研究。它跨越唐五代宋初,揭示了唐代民户申报文书由手实到户状、由唐代户籍到宋代地籍的发展轨迹和演变线索,反映了唐代籍帐制度演变的最终归宿,提供了与中原地区簿籍制度对比研究的样本,是类似于或曰接近于宋代"五等丁产簿"和"户产簿"的簿籍文书,堪称敦煌版的"五等丁产簿"和"户产簿"。  相似文献   

5.
刘伯山 《江淮文史》2016,(2):163-168
正2002年5月3日,我在休宁获得了一批文书,经整理,其中一包标号为"020503C"的文书,初步判断是出自休宁的。2011年10月下旬,我系统整理了"020503C"文书,经过艰苦的文书归户确认后,发现这包文书中除了一册《休宁方氏契白簿》外,其余皆归为一户,为汪氏文书。根据文书中的内容进行考证,我判定此汪氏为休宁三十  相似文献   

6.
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户籍是家口籍与财产簿的结合,每户之下载有家口及课役集计,以及在此基础上以乡或里的户口、赋役总计及诸色户口、役种的分项统计,体现出秦汉时期户籍与上计簿的密切关联。孙吴户籍没有财产簿的内容,人口与课役集计(总计)仍是重要构成。西魏大统籍A、B两卷反映的正是这种户籍的形式和特点。西魏苏绰定“户籍、计帐之法”,割裂了户籍与计帐的联系,此后唐代户籍不见户口、赋役总计的内容。孙吴户籍简的出土,弥补了汉唐间籍帐研究的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7.
元代湖州路户籍文書製作的精細程度,超越了目前所見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同類文書,突破了舊有認識。本文通過考察文書重複葉、連續葉、二次符畫字迹等,發現這批户籍文書是由多次稿本及相關副本構成,存在着廣泛的遞進關係。其户籍製作,是在劃分地域、區别户計的基本原則下,按照每户成丁數量降序分組抄寫,並優化組内順序,最終目標是編製以丁分組、按口排序的户籍定本。湖州路户籍稿雖非定本,但與定本比較,只有人户順序之異,没有格式、内容之别。  相似文献   

8.
杜立晖 《历史研究》2015,(2):156-167,193
元代在行政体制运行过程中广泛采用一种勘验制度,即勘合制度。已有学者利用传世文献对其起源、出现时间、特点、管理、使用范围等进行了探讨,①亦有学者关注到黑水城元代勘合文书,②但有关元代勘合制度及黑水城元代勘合文书的研究,仍有剩意可寻。现知黑水城出土元代勘合文书原件3件,③为我们了解元代勘合文书的形态、特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依据这些原件及其他相关文书,可进一步考察元代勘合文书的运作流程等问题。今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元代勘合文书的形态、特征及运作流程作进一步探讨,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解决纠纷、缓解司法机关的压力、和睦邻里家庭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内蒙古藏《黑水域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保存的《麦足朵立只答站户案文卷》与文书F116:W98是反映元代亦集乃路地区民事纠纷调解机制的典型案例,为进一步研究元代民事纠纷的调解机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由贵州大学张新民主编《天柱文书》第一辑,作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历经8年艰辛收集与整理,于2014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影印出版。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规模宏大。《天柱文书》第一辑共计22册,68卷,980万余字,收入清水江流域天柱县民间契约文书近7000件,并一改以往出版清水江文书以锦屏  相似文献   

11.
學界對《西涼建初籍》的性質向有兵籍、吏兵籍、民籍諸説,對照新近公布的《前秦建元二十年籍》,可以明確其絶非民籍;隸屬於民政系統的吏户户籍與隸屬於軍事系統的兵户户籍也不可能混編在一起。《西涼建初籍》中的"大府吏"實際上是涼州都督府的軍事人員,"散"户當是因不符合徵發條件而被免除現役的兵户。魏晉時期除了集中居住的在營兵户外,還有一部分兵户與民户雜居,隸屬郡縣管理。《西涼建初籍》作爲專門的職役户籍,應該是敦煌行政機構編造的郡縣兵户户籍。  相似文献   

12.
三杨庄聚落遗址发现的庭院内的房屋建筑,符合汉代一般民户建筑的"一堂二内"的记载,也与汉代"五口之家"的家庭规模相适应;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一宅"的面积是"大方卅步",约相当于今天1700多平方米。三杨庄聚落遗址中庭院面积近2000平方米,基本符合《二年律令·户律》中普通民户"一宅"的面积。这表明汉代关于住宅大小的规定,可能是一项长期实行的比较稳定的制度。汉代人所抨击的"田宅逾制"问题,是说"田"、"宅"都不能"逾制",其中"宅"的面积大小的规定必定是长期存在的;三杨庄庭院遗址,可能就是《二年律令·户律》中"民宅园户籍"中"宅园"的真实再现,"民宅园户籍"应是记载民户家庭人口情况、住宅及其附属物"园"情况的综合簿籍。  相似文献   

13.
东牌楼出土的几枚东汉末年"户籍简"载有"算卒"之语,整理者认为是汉代"算赋之一种";但汉代史籍中均不见"算卒"的固定称谓,此"算卒"当是指"算"(算赋)、"卒"(兵役)两种赋役名目。这几枚"户籍简"与里耶所出秦代户版、走马楼孙吴户籍简的形制、格式均不相同,既非乡户籍,亦非县户籍复本。根据汉代的造籍程序,从其所载内容均为"笃癃""九十复""甲卒"等特定名目看,东牌楼这几枚简应该就是临湘县案比民户的专门簿籍。  相似文献   

14.
丁锐 《文史月刊》2010,(12):37-37
<正>明洪武4年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户帖制"是明初户籍管理制度。洪武3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着"钦奉圣旨",下面依次  相似文献   

15.
国图藏《魏书》纸背60余件文书涉及元代灾伤申检体覆制度,其中湖州路牒反映了元代灾伤体覆中检踏机构呈报的具体内容及检踏人员构成,而保存的"覆踏灾伤田亩文册""体覆灾伤田亩文册""除免灾伤田亩税粮文册"三种类型的灾伤田亩登记文书,各有其登记原则和内容。据之可见,元代灾伤申检体覆制度的运作存在灾民等申告、州县初踏并上报路总管府、路总管府覆踏后上报廉访司、廉访司体覆后路总管府呈部、户部转呈中书省、中书省审批、户部传达、除免税粮等多项步骤。  相似文献   

16.
荣新江先生主编的《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是全部《吐鲁番文书总目》三大册中的第三册。此前已出版陈国灿、刘安志先生主编的第二册《日本收藏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颇受学界好评。两册国外收藏的吐鲁番文书目录先后出版,  相似文献   

17.
1979年5月,在新疆若羌县瓦石峡遗址的调查和试掘中,于 F3居址里出土了两件元代汉文文书。文书质地为麻纸,字体为行书兼有俗体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居延汉简债务文书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延汉简中有许多关于债务的记载,反映了债务的发生、变化和消灭的一些过程,许多细节未见于史书,实为研究汉代经济生活及民法关系的珍贵资料。由于这些资料散见于残册断简之中,未能引起人们充分注意,笔者试为整理,称之为"债务文书",并加分析如下,当否请读者指正。一、债务文书的若干形式由于债务的发生、变化与消灭有各种不尽相同的原因,债务文书亦呈现出多种形  相似文献   

19.
自2002年里耶古城遗址发掘结束,秦户籍研究因里耶"户籍简"的刊布而再掀热潮。近五年来,学术界针对"户籍简"的性质、著录方式"、户籍简"所反应的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试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番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本文所收文书,均为1959年~1975年间,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墓葬出土。新疆博物馆等单位前后经过13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50余座。其中出土有一批晋唐时期汉文文书,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协作进行整理编辑,于1981年~1991年出版了释文本(简装本)一至十册;1992年~1996年又先后出版了图文对照本(精装本)壹至肆册。这两套《吐鲁番出土文书》编排上略有不同,存在差异。且图文对照本又增收了释文本未收的少数文书及大量文书残片,对释文本的个别漏误也作了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