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伴随着朱元璋及其后继者以道德教育和量化管理两种手段管理武官举措的失败,武官考察制度应运而生,军政考选就是对武官实行五年一次的考察制度。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制度发端于弘治年间,确立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隆庆时期,定型于万历初年。军政考选的方法是:高级镇戍武官自陈行状业绩求退,中下级镇戍武官由守巡兵备官员、督抚按和兵部及兵科官员自下而上层层考察,最后皆由皇帝决定去留。由于镇戍武官任职条件和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僵化程序的限制,加之明代后期文官集团的普遍腐败,军政考选的积极作用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2.
明代武举由正统年间考试选拔京营、镇戍将领的政策发展而来,是军制与武官制度演变的产物。武举会试、乡试俱开设于天顺八年,最初以荐举的名义推行,成化末年始有武举之名。因将领选任资格和职业户计制的限制,武举长期只能发挥从卫所武官中选拔将领的作用。嘉靖中叶以后选将资格放宽,户籍限制也被突破,武举方成为军民进身为将的重要阶梯。明后期的武举在录取规模与任用规格两方面达到了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顶峰。武举依赖政策保障,在出身主导的低级将领选除中超过了世职,但在功绩主导的中高级将领升迁中仍逊于世职。明季过度重视武举,任用大批缺乏练兵作战经验的人员为将,是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文人雅士和官僚贵富都热衷于此。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文化活动,然勋臣武将凭借特权也修建了为数不少的园林。他们不单效仿文人的风雅,还建造出与文人精巧审美相别的富丽雄奇的园林,甚至开辟私家园林为公共空间,向文臣缙绅展示其审美格调与园林蕴含的政治神圣感,形成对文人主导的园林审美取向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文人雅士和官僚贵富都热衷于此。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文化活动,然勋臣武将凭借特权也修建了为数不少的园林。他们不单效仿文人的风雅,还建造出与文人精巧审美相别的富丽雄奇的园林,甚至开辟私家园林为公共空间,向文臣缙绅展示其审美格调与园林蕴含的政治神圣感,形成对文人主导的园林审美取向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东汉时期,国家为适应军事防卫的需要,在边郡和内郡设置了屯驻营兵。屯驻营兵的设置,是东汉军队中出现的新事物。屯驻营兵与各郡的郡兵不同,它是国家在边郡和内郡的地方常备军,是由专门的军事官员指挥的。营兵的设置,使东汉初年兵制改革后。内郡和边郡防卫力量削弱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因此,东汉营兵所处的地位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基本上各府州县都编有地方志,而与州县民政系统并列为明代两大管理系统的卫所则较罕见志书编纂,因此其信息多保留于州县志书中。方志如何记载卫所信息不仅是修志体例问题,还折射出明代军政、民政系统间的关系变化,是民政系统官员的一种政治表达。纵观现存明代府志对卫所武官群体的记载及其体例设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地方志对于武官群体的记载、如何记载则因地而异,详略不一;嘉靖朝以降,逐渐有新的地方志补充卫所武官群体相关信息,更为完备。这一转变与明中后期的局势变化、地方志纂修者希望借此激励武官,以保障地方安全有关,是明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地方文武官员、卫所与州县间的关系和地位转换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咱县成立义务营兵,左权将军牺牲为着老百姓,你拿镰刀我拿(钅矍),打一个鬼子够了本钱,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的武官,分将、校、尉三级,没有元帅的设置。将校尉又分上、中、少三级,没有“大”的一级。1935年,行政院在汪精卫的主持下,开会通过授予蒋介石特级上将的称号,并由中政会通过。按照1935年3月30日公布的《特级上将授任条例》,中华民国陆海空最高军事长官任为特级上将。蒋介石为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被任为特级上将。阎锡山、冯玉祥、何应钦、李宗仁、程潜、朱培德、唐生智等16人,被任为一级上将。顾祝同、卫立煌、陈诚、白崇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用人,要奴才不要人才,这是人人耳熟的。迎合这一特点,蒋家王朝的官场,充满了贿赂苞苴,蝇营狗苟的怪现状。 陈诚之所以得到蒋的信任,就是会揣摸蒋的心理。他是保定军校学生,与蒋介石是同乡,在黄埔军校时,不过是一个小队长。每当蒋介行到校视察,他不仅要求学生把内务整理好,还要求把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用人,要奴才不要人才,这是人人耳熟的.迎合这一特点,蒋家王朝的官场,充满了贿赂苞苴,蝇营狗苟的怪现状.陈诚之所以得到蒋的信任,就是会揣摸蒋的心理.他是保定军校学生,与蒋介石是同乡,在黄埔军校时,不过是一个小队长.每当蒋介石到校视察,他不仅要求学生把内务整理好,还要求把地板擦得纤尘不染,可以戴着白手套抹不起灰来……,他就是以这类事情来博得蒋介石的欢喜.  相似文献   

11.
元代镇戍江淮之地的蒙古诸王,主要指忽必烈庶子镇南王脱欢及其子孙威顺王宽彻普化宣让王帖木儿不花等。他们在元代宗王出镇中虽不及漠北总兵宗王统兵多权势大,但作为江淮军事镇戍的重心和几个主要汉地封王,仍不失为我们透视元朝时期宗室分封和蒙古贵族统治汉地方式的特例。一、江淮诸王的受封出镇  相似文献   

12.
陕西洛川县百益乡白村农民冯怀安一九八四年在院内取土时挖出金代铜印一枚,正方形,边长5.5、通高4.5厘米,长方形直纽,纽高3厘米,纽上有一楷书“上”字。印重52克,纽面上侧左右边款为“征行万  相似文献   

13.
南朝禁卫武官制度主要是对东晋制度的继承和变革。南朝同样有以领军将军/中领军和护军将军/中护军为核心的禁卫武官制度,其下有左、右卫将军等各级禁卫武官。刘宋还陆续恢复了前代卫尉、虎贲中郎将、武卫将军、积射将军、强弩将军等禁卫之职。南齐明确规定左、右卫将军以下禁卫诸职构成“西省”,与散骑诸职构成的“东省”相对。刘宋末年还出现了直将军,负责殿禁卫,极为机要。南齐直将军有了更大的发展,梁代又置位尊于直将军的朱衣直将军。南朝复置卫尉并具有“掌宫城管钥”的禁卫职能。《隋书·礼仪志六》所载大量低级禁卫武官名称,其中亦体现了梁天监旧制。  相似文献   

14.
晋代禁卫武官制度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魏之际的社会巨变,对以皇帝—皇宫—京师安全保卫为职能的禁卫武官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汉代光禄勋、卫尉、执金吾、城门校尉等职的禁卫职能在曹魏以后或衰微或丧失,有些官职甚至从制度中消失了,而从曹操霸府中分化出的职主禁卫的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则成为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东汉职司禁卫的五校尉成为领军之下属。曹魏后期,司马氏当政,控制禁卫军是其专政的重要手段,禁卫武官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及至司马炎禅代前后,禁卫武官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变革。关于晋代禁卫武官制度及其演变情况,有关史志记载语焉不详,学术界在何兹全…  相似文献   

15.
庞骏 《史学月刊》2003,(6):27-33
刘宋的东宫武官在南北朝军事逞胜的外环境和刘宋皇权不断加强的总趋势下得到了较大发展。刘宋四帝对于东宫武官制度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宋武帝恢复晋末罢废的太子二率,增设太子三校、三将等职官;文帝时二率、三校成为东宫主要武官职;孝武帝大力罢省东宫武官,削抑东宫势力;明帝则再度恢复东宫三校,并新增东宫直阁等武职。总而言之,宋之东宫武职呈现出明显的强弱跌宕、阶段性变化,这既是刘宋诸任皇帝权力强弱异势的现实表现,也是刘宋皇权重振之路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6.
宋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苗书梅宋代官员的寄禄官阶分为文、武两大类,虽然有些武阶官可以担任州县差遣,高级文臣如范仲淹等也可以担任统兵帅臣,但两大官阶系统是不能轻易互换的,其铨选机构有严格区分,其来源也各不相同。宋代武臣的主要来源有荫补、武举、吏职流外入仕、...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之际将相分职已经成为官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文官与武官的称呼却到汉代才出现。《史记·叔孙通传》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723页)与文官相对应的武官一词较早见于《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  相似文献   

18.
冯康 《文史博览》2006,(5):28-30
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的军事助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向驻外使馆派出武官,到如今已有50多年了。这里所讲的故事只是众多驻外武官军事外交生涯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构成了我国军事外交中一段流动的、鲜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 的军事助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向驻外使馆派出武官,到如今已有50多年了。这里所讲的故事只是众多驻外武官军事外交生涯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构成了我国军事外交中一段流动的,鲜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正>1991年夏秋,为配合310国道郑汴洛高等级公路(即后来的连霍高速)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310国道孟津考古队,在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1.5公里的路基下抢救发掘四座唐墓,其中M64为纪年唐墓,墓中出土各类文物90多件,以陶器为主,其中三彩器物39件、绘彩器物27件,余为素烧器。三彩器物中有文、武官俑,体形高大,施釉清新靓丽,是唐墓中难得的珍品和中原唐墓重要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