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宝战争之后,南诏借着吐蕃的威势,北取嶲州,西收寻传、裸形诸蛮,并降骠国,东置拓东城,占据步头,实力得到进一步扩张,大有与吐蕃、唐朝鼎足而立之势。南诏的扩张也给唐朝带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吐蕃与南诏形成合势,剑南西川地区的军事压力骤增;另一方面,吐蕃利用南诏牵制唐朝剑南地区的兵力,更专注于唐朝西北地区的扩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初,在西安发现并清理出有墓志的唐墓一座,本文通过对师府君志文的考释,进而探讨了唐朝中后期陕北延安地区内迁羌族问题,以及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政治地理、军事布防等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盖巨源墓志铭》不仅记载了盖氏的来源、盖氏家族人物的宦历及生平,还反映了中晚唐时期朝廷为抵御南诏入侵,不断加强剑南西川军事力量的史事。盖巨源曾多次参加唐与吐蕃、南诏的战争,特别是志文中提到的几场中晚唐时期唐与南诏的战事,未见于传世史料。通过对盖巨源墓志的深入解读,加深了我们对唐代中晚期剑南西川军事形势的了解,同时也可了知中晚唐时期的部分地方将领倡导军事与文化修养并重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唐代宗至宪宗时期,地方许多藩镇纷纷效仿河朔三镇,企图游离于中央之外。同时,西川因不断遭受吐蕃、南诏的军事威胁,节度使的任命表现出鲜明的武人化色彩。在这种内外因素的激荡下,西川屡屡发生动乱。与其他方镇不同,西川诸次动乱的焦点大都集中于节度使继任问题上,而且西川的历次叛乱没有得到本道的全部支持,边兵常常成为叛乱的主角。元和初年的刘辟之乱标志着西川的叛乱活动达到了顶峰。刘辟之乱后,唐朝将资、简、陵、荣、昌、泸六州割隶东川,进一步缩小了东西两川的实力差距。同时,又采取派遣高级文官出镇与征调外地客军入蜀驻防的措施,最终实现了西川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陈乐保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25(2):83-92,181,182
唐代宗至宪宗时期,地方许多藩镇纷纷效仿河朔三镇,企图游离于中央之外。同时,西川因不断遭受吐蕃、南诏的军事威胁,节度使的任命表现出鲜明的武人化色彩。在这种内外因素的激荡下,西川屡屡发生动乱。与其他方镇不同,西川诸次动乱的焦点大都集中于节度使继任问题上,而且西川的历次叛乱没有得到本道的全部支持,边兵常常成为叛乱的主角。元和初年的刘辟之乱标志着西川的叛乱活动达到了顶峰。刘辟之乱后,唐朝将资、简、陵、荣、昌、泸六州割隶东川,进一步缩小了东西两川的实力差距。同时,又采取派遣高级文官出镇与征调外地客军入蜀驻防的措施,最终实现了西川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宋代四川藏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四川在祖国历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中唐以来,四川社会生产力有着显著迅速的发展,经济繁荣,地方富庶,文化学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作为传播文明的主要工具的雕版印刷,这时就首先在四川地区开始迈步,可以说是最显明的标志之一: 一、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剑南两川有印版日历售卖。二、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日本僧人宗睿从我国携带回国的书籍中有西川印子《唐韵,》一部五卷和《玉篇》一部三十卷。三、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的残页,它是世界最古的印本历书,现保存于伦敦。  相似文献   

7.
在唐朝与漠北游牧政权的较量中,漠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消灭后突厥的过程中,唐朝的势力逐渐向北扩展,并在天宝四载(745)后突厥覆灭后控制了整个漠南地区。为了适应新的北疆形势,唐朝开始将边防线向北扩展,大同军、清塞守捉、蔚州州治先后北移,云州、蔚州成为唐朝在河东新的边防前沿。在朔方,唐朝先后设置振武军、横塞军、天德军,确立起对阴山南北的控制,突破了此前以黄河沿岸为防守重点的军事格局。后突厥灭亡后,为了维持漠北草原的均势,唐朝大力扶持葛逻禄等部落与回纥对抗,并成功地阻止了回纥势力的西进。  相似文献   

8.
简阳市简城镇北门桥北有一座碑亭.经考证,确认为唐代德宗皇帝为褒奖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服南诏,摧吐蕃”之功而赐予之碑,即韦南康纪功碑.此碑亭为罕见的融唐、清两代历史、书法、镌刻及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9.
田栋 《文史天地》2022,(9):74-78
<正>引子:两位权臣,一场勾兑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不久,掌控大唐西南半壁江山长达二十一年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遣支度副使刘辟来到长安,向新君朝贺。此后,他还拜见了新皇任命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的王叔文,将上司韦皋的隐秘诉求向他和盘托出。  相似文献   

10.
黄光辉 《文物》2022,(5):71-77+97
<正>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历任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历知嘉定府、眉州、泸州、潼川府,入朝权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官至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嘉熙元年(1237年)卒,谥文靖,有《鹤山全集》传世,《宋史》有传。魏了翁不仅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也是书法家。魏了翁的书法在后世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1.
温全禄 《丝绸之路》2014,(22):18-20
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以怛罗斯战役和"安史之乱"两个紧密关联的事件为标志。在此前的130多年里,唐朝社会逐渐发展繁荣,国力不断增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达到顶峰。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和经营西北主要基地的敦煌也再度兴盛,成为唐代西北地区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但在此后,唐朝逐渐衰落,西北局势动荡加剧,在中亚地区形成新的政治军事格局。敦煌地区也深受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开始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2.
唐朝时期,今宁夏(除固原)以及内蒙古、陕西、甘肃部分地区,都属灵州管辖,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历史上就是古灵州城。古灵州在唐朝是十大节度使最重要的朔方节度使的理所,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朔方节度使就是大军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后来一人身兼军事、行政、财政全部大权。唐朝的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和隋把都督改称总管。  相似文献   

13.
公元785年,唐德宗准备封大臣张延赏为宰相。然而在拜相诏令即将下发之时,当时的“天下第一名将”李晟跳出来反对,言辞激烈,德宗只得作罢。为何李晟要反对张延赏拜相?说白了,就是因为一个营妓。这个妓女生于何年、死于何月,是倾国倾城、风华绝代,还是能歌善舞、精通书画,史书均无记载,甚至连李晟、张延赏二人与其发生关系的来龙去脉我们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叫高洪,是成都军营里的一名妓女。六年前,张延赏还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司令)的时候,吐蕃和南诏联合  相似文献   

14.
正在唐代三百年的历史中,名臣名将不可胜数,而德宗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绝对算得上一位传奇人物。他虽出身世家,却因家道中落而宦游四方,成为豪门女婿之后,又屡遭白眼而志气不衰。他未走科举道路,却经基层行政与幕府的历练,逐渐展露文武才干。他虽为书生从戎,却在王室多难之际誓死报国,建功立业。他还经历过一场曲折凄美的生死  相似文献   

15.
武德年间的唐突关系与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德年间的唐突关系影响深刻 ,甚至决定着高祖朝的政局走向。李世民在唐突关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既是唐朝与突厥接触、联络的关键人物 ,又是唐朝对付突厥的重要军事将领 ,同时还成功地利用自己与突厥贵族的交情以及突厥的军事入侵 ,长期保持对军队的影响和控制。玄武门之变的爆发与高祖改变对突厥的政策、弃而不用李世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1月1日,一幢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大楼在官亭镇拔地而起。这是三川人为建造新世纪辉煌而搭起的彩虹桥。 这座桥,穿过时空的隧道,连结着三川的过去和未来,凝结着三川人的情感和心血。它巍然屹立,已成为三川人精神和生命的象征。 为建造这一文化工程而捐过款、出过力的人们的名字,已郑重地镌刻在大楼的展览厅墙壁上,将来有一天,  相似文献   

17.
考古资料所见的唐代胡人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瑾 《文博》2010,(3):26-31
考古资料较为少见的唐代胡人女性却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她们作为俘虏、贡人或商品来到唐朝,成为西域服饰传播者、西域饮食制作者、西域乐舞表演者、西域习俗实践者、丝路贸易参与者或经历者、军事战争体验者、政治礼物传承者、民族宗教坚守者等多重角色,对唐朝乃至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记载了唐代沙州、西州官府民间大量使用非本地所产白练的现象。本文指出,沙州、西州的白练来自剑南道。从剑南至凉州、沙州,向伊州、西州、庭州,剑南道白练进入丝绸之路。通过与官府运输和客商贸易,剑南丝绸深入西域腹地;通过绢马(驼)互市,与游牧部族贸易,剑南丝绸走向了欧亚草原。本文估算盛唐时期每年有三百多万匹剑南道白练进入唐西北边疆,剑南道的白练,改变了河西地区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吐蕃是唐朝近两百年中最强劲的对手。吐蕃与唐朝交往可分为三个阶段:弃宗弄赞时代的友好交往、弃宗弄赞卒后的时战时和、吐蕃政权分裂后向唐朝入贡。在弃宗弄赞时期,吐蕃、唐朝和平相处,唐朝的国力和疆域得到迅速发展。弃宗弄赞卒后至吐蕃分裂之前的吐蕃、唐朝争战,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财赋政策、边疆经略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唐朝建国之初国力的迅速发展和强大、府兵制到方镇制的变迁、财赋制度的变迁、唐朝中央集权的由盛而衰及边疆经略的重大变化等,都无不与吐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至1954年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与“反攻大陆”战略的厘定。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平与团结,而国民党将内战强加在中国共产党头上,因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肃清国民党残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采取了种种措施,这在客观上也成为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的被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