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汉平原出土大量商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二里冈时期的青铜器集中出自盘龙城及其附近,指示出商人兴建盘龙城的目的应是控制长江沿岸地区而非占据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出土的殷墟时期的青铜器表明商文化对这一地区仍有影响,这些铜器大致呈线性分布,与二里冈文化南下的路线一致。长江以南的一些文化因素也于此时进入江汉平原的南部。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式青铜器可能由中原经江汉平原传入,但大量以动物造型的铜器为主的地方型铜器可能产于当地,它们代表了湘江流域的一支地方性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多强调盘龙城遗址与商王朝之间的隶属关系,忽略了盘龙城自身的特点。本文采用新的微量元素分组方法来对盘龙城和郑州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并从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几个方面着手对盘龙城和郑州商城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以上诸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盘龙城遗址一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与郑州商城青铜器相同,另一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则不见于郑州商城。此外盘龙城一些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均表现出自身特点。由此推测盘龙城出土的一部分铜器可能来源于自身独立的青铜器生产体系。此外盘龙城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类型和使用上也与郑州商城存在差别。盘龙城遗址虽主体因素属商文化,但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南关外中、下层应为同一时期的地层堆积.南关外遗址最具特征的鬲式鼎、素面斝、素面爵等陶器来源于湖北盘龙城遗址.考古资料表明,二里冈文化时期盘龙城与郑州商城的关系密切,两地遗物互有发现.郑州南关外发现的带有浓厚湖北盘龙城因素的遗存,是外来文化融入郑州地区商文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6,(8)
陈家河遗址延鲁北地区西周时期一处重要遗址,出土了一批包含典咽周文化特征和以素面鬲为代表的东夷土著文化的重要遗物,大致相当于晚商至西周早期山东地区东夷土著文化遗存,与长岛珍珠门、潍坊汇泉皮为代表的"珍珠门文化"一脉相承。陈家河遗址中尽管存在着素面鬲和绳纹鬲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器物,但可能不是由周人和夷人两个族群分别单独使用,而更可能是归某一族群使用,应是陈家河遗址的先人即接受了周文化的夷人族群所共用。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商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产地问题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迄今未有定论。笔者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分开研究,全面分析、对比南北各地材料的类型、考古背景,由此提出南方多来源的观点,并进一步对流通的内涵做了阐释。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早、中商时期,黄河流域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可能来源于盘龙城、吴城、池湖等多个地点,其中有部分产品可能通过盘龙城转运中原。晚商时期,随着盘龙城的废弃,商王朝与长江流域各土著文化之间可能形成了新的资源流通模式。此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来源地也发生一些变化,长江中游的对门山——费家河类遗存和长江下游的南山窑址等均是来源地。在整个商时期,商人在南方不同地区根据需要选取特定类别的产品,又赋予其新的器用制度。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始终是南北资源流通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一流通路线中,铜料等金属资源或居于主体,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可能作为附属产品流通。  相似文献   

6.
陶鬲是古代人们的蒸煮土器和做饭用的炊具,它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考占学上往往将这一器类,作为文化分期和时代推断的重要器物之一。近些年来,孝感地区通过文物普查,发现了许多西周时期的遗址、遗存发墓葬。其中经过发掘的遗址,墓葬有大悟县的吕王城,四姑墩,孝感市的聂家寨、白莲寺,安陆县的晒书台,黄陂鲁台山等遗址和墓葬,以及应山吴店镇墓葬。出土了一批丰富多彩的陶鬲,陶鬲是这一地遗址和墓葬中常见之物,在整出土陶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比中原地区中商时期的陶器材料,将盘龙城废弃的年代下限推定在中商三期。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与盘龙城关系密切的荆南寺、铜鼓山等遗址废弃的时间,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盘龙城的废弃与周边地区文化面貌发生变动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本文的讨论或许可为我们研究盘龙城的性质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南方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一批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址,诸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江陵荆南寺、张家山、湖南石门皂市等等,出土了一大批风格基本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器物。南方地区的这些夏商文化遗存,其分布范围之广泛,数量之多,其与北方夏商文化惊人的一致性,曾引起考古界、史学界广泛密切的关注。这种典型中原风格的夏商文化、特别是商代前期文化,为什么会在南方大地上广泛存在?以前,在没有  相似文献   

9.
与中原地区的早商城址相比,盘龙城的规模虽较郑州、偃师两座都邑要小,但比几座同期的区域性中心城邑要大,其具有内、外两重城垣,宫殿位于内城中,墓葬位于居住遗址附近的特点,亦与郑州、偃师的格局相似。以李家嘴M2、杨家湾M11为代表的贵族墓葬,所出青铜礼器的数量之多、组合之完整、制作之精美,在中原地区其他遗址包括两座王城都较少见。总之,盘龙城遗址早商文化序列相对完整,文化面貌典型,城址、宫殿建筑布局完整,出土遗物尤其是青铜器精美丰富等充分说明盘龙城遗址在整个早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湖南宁乡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器来源问题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岳阳商代遗址中发现的铜器及炉渣可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岳阳铜鼓山等四处商代遗址出土的铜器及炉渣进行了金相观察、成分测试与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山遗址的铜器与盘龙城、郑州商城铜器在合金技术与矿料来源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铜鼓山作为盘龙城的次级军事据点,铜器或铸铜原料可能直接来自盘龙城。樟树潭遗址发现的锡青铜熔炼渣表明岳阳地区最晚在二里岗晚期即开始了青铜器生产,所用的高放射成因铅金属资源表明其青铜器生产是在商王朝的资源流通分配体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商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3号墓于2001年下半年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虽然该墓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仍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板灰痕、松绿石饰,发现了头坑和足坑并各坑殉狗一只。它是目前盘龙城遗址发掘清理的大型墓葬之一,对研究盘龙城遗址商代墓葬的分布情况、形制与结构、等级制度等提供了重要佐证,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鬲,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来说,出现时间较晚。从目前已经出土的素面陶鬲位置来看,基本上是沿着古代济水的走势发展的,已有研究显示这或许和大规模的族群迁移有关。在山东地区已经出土的陶鬲中,外形呈素面的占绝大部分,具有浓厚的当地文化特色。在龙山文化后续的岳石文化中,几乎看不到素面陶鬲,这也为年代的推算提供了参考。本文首先阐述山东龙山文化,介绍素面陶鬲的来源和背景,而后就其分布情况进行论述,最后以山东德州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陶鬲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湖南宁乡炭河里商周古城出土的几件陶鬲不应是西周晚期或战国早期鬲,从地层来说,它们属商末周初地层;从类型来说,与江西九江神墩、湖北圻春毛家咀等商周遗址所出鬲有相似之处,又演变为双堰塘的鬲。而神墩遗址的碳十四年代印证了其自身商晚期的时代,双堰塘遗址的碳十四年代也证实了其自身周初至周中期的年代。楚式鬲虽然总体来说是二里头文化三期以来即受中原文化影响并结合南方鼎的风格而生,而商末周初之时早期楚式鬲有一个从东而西的推进环节。  相似文献   

14.
玉柄形器作为一种礼器,对观察使用人群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同时期的遗址中,盘龙城和郑州商城都出土了较多的玉柄形器。对玉柄形器的观察有助于认识盘龙城的性质。通过比较,发现盘龙城和郑州商城出土玉柄形器在形态、工艺、随葬状态以及随葬的数量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上具有相同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产品来源和礼制层面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江汉考古》2021,(3):52-57,107
二里岗文化时期是向外扩张的时期。通过和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可以看出汉中盆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从器类的增加、器物形制、器物变化的幅度和方向、工艺以及器物的消失时间,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同步性。从而可知,汉中盆地的铜器来源当是盘龙城,汉中盆地的商代青铜器亦是二里岗时期商人向外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早期楚文化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地区的早期楚文化遗存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以鼎式鬲为代表,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晚商至西周早期汉水东北地区出现柱足鬲遗存。西周中晚期时早期楚文化正式形成,出现早期楚式鬲和完整的早期楚文化陶器组合。此时早期楚文化遍及江汉地区,重心则在鄂西地区。夏商时期的早期楚文化与楚国无关,西周时期的楚国也只是早期楚文化中很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7.
湖北广水巷子口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巷子口遗址是随枣走廊东南部一处重要的东周时期遗址。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汉水的江北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形成许多小方国,汉阳诸姬文化在这里才得以兴起和发展。巷子口遗址出土的鬲、盆、豆等与随州擂鼓墩1号墓、2号墓和庙台子遗址、叶家湾遗址、梅鹤子塆遗址以及枣阳周台遗址所出土的同类器特点相同,陶鬲与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周台遗址和广水黑洞湾春秋早期的陶鬲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与汉水以西的襄樊真武山和其他楚文化遗址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巷子口遗址应是曾国的一处村落遗址。巷子口遗址的发掘,揭示出随枣走廊东周时期曾国的文化面貌,对研究曾国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鬲的制法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白水下河遗址2005年发掘出土的30余件陶鬲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其制法,进而将这批陶鬲进行分型和讨论。从制法细节来看,不同的制法导致了器物形态的具体差异,将制法与形态结合,可以这批陶鬲可分为五型,但难以分式,通过地层出土频率的统计,可以发现这些器物的数量变化体现了一种非单线进化的器物演进过程。这一器物的演进过程反映了技术、人和考古学文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正>目次一遗存的时空架构二聚落布局及其阶段性变化三从盘龙城看商代城市布局的若干问题盘龙城是夏商时期一处重要的遗址,是二里头、二里冈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在江汉地区形成的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包括城址、大型建筑与墓葬等高等级遗存,保护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多年的考古工作表明,盘龙城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多个岗地上,并由此构成一个遗址群,其外在形态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大型遗址颇不相同~[1]。因此,研究盘龙城聚落的布局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12月,盘龙城考古队在杨家嘴Q2114区域发掘出1座宋代墓葬、9座商代墓葬、4个商代灰坑、1条商代灰沟和1座商代建筑基址。根据出土遗物初步分析,商代遗存的年代集中在盘龙城第五期和六期。此区域应该是一处规模较小的商代墓地。灰坑H12出土的象牙为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为研究盘龙城商时期地理环境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