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楚居》中的"为郢",其实就是楚国的别都——鄢。"为郢"自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年曾为楚王多次徙居,在《楚居》诸"郢"之中似具有特殊地位。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新见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记载来看,"为郢"的地望应该在今宜城东南的楚皇城遗址。  相似文献   

2.
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极为普遍的宗教现象,是常规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一般会以"尸"为"像",即以活人来扮演祖先并接受祭拜。因此,"扮演"是"尸祭"的核心特点。本文通过对《仪礼》中《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徹》中祭祖仪式的分析,揭示了"尸祭"仪式的"演出"过程,俨然就是一场"祭祀仪式剧",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尚书·金縢》所载"周公居东",系周初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历代关于"周公居东"的两种主要解说——"避罪说"与"东征说",都是难以成立的。"避罪说"不符合周初政治形势,"东征说"亦与传世文献及金文材料之间存在抵牾之处。新公布的清华简《金縢》并不能证明"周公居东"为"东征"。今本《金縢》"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与清华简《金縢》"周公宅东三年祸人乃斯得"中的"二年"、"三年"应皆为周成王的纪年。"周公居东"的内涵是:周公面对周初动荡不安的局势,深入武庚与三监之叛的策源地,调查三监叛乱的阴谋与事实,为东征做充分的准备。《金縢》记载了成王元年、二年间周公为东征所做准备工作的一系列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初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大事,对于楚国时事掌握较为清晰,叙事却不站在楚国的立场;通篇以楚文字抄写,但个别文字具有三晋特征,文本形成应与三晋地区有关。《系年》叙述各国早期历史阶段,取材特别偏重秦国与卫国。借此可以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同时结合战国前期的局势,探讨成书背景及相关问题。《系年》篇的作者可能与吴期有关。  相似文献   

5.
据清华简《楚居》所载,曾居住"为"郢的楚王达九位之多,他们的事迹也多见于传世文献。将文献与《楚居》对照可知:"为"郢近沮、漳二水和长江边,其为楚国都城的时间近60年,其建城时间不迟于春秋中晚期,鼎盛时期为春秋中晚期,战国以后降为一般城邑。综合考察,"为郢"应该是湖北当阳季家湖古城。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以邓命名的地区概有2个:一个是蔡国邓地(简称蔡"邓"),一个是楚国邓县(即古邓国,简称楚"邓")。《左传》鲁成公九年(前582年)载:"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关于此条记载,杨伯峻指出郑、楚两国相会之邓为楚"邓"。但通过对蔡"邓"、楚"邓"地望的准确界定,并结合对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形势及楚国会盟人员公子成身份的详细分析,可以断定杨伯峻的考释有误,鲁成公九年郑、楚相会地点当在蔡"邓"。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系年》存在着"周乃亡"与"周室既卑"两种不同的历史叙事。"周亡"指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的灭亡,"周室既卑"指作为诸邦之一的周邦衰落。"周亡"来源于西周晚期士大夫针对时局做出的政治预测,又经春秋时历史反思而进一步完善。"周亡"与"周室既卑"两词并存,根源于上古多邦并存的国家结构。由"周乃亡"所指推测,"周亡王九年"指的是周幽王九年。  相似文献   

8.
孙启康 《江汉考古》2008,(1):121-125
本文通过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出土的《彊王之孙叔姜簋》、《子中濒儿盘》和《蔡侯剑》等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释读与考证,认为"彊王"乃"羌戎之王";《■子中濒儿》应是"伊雒之戎"中的"戎"的首领,并曾是"钖穴"矿区的拥有者;《蔡侯干剑》上的蔡侯应是被楚文王俘虏并带回楚国囚禁达九年后,死于楚的蔡哀侯献舞。并根据出土文物和当地的采矿遗迹,结合文献考证,确定了古钖穴的具体地点;辨明了"钖穴"并非"锡穴";"彊王"和"■子"显然都与当时活动在这一带、并不时与楚国为敌的庸、麋、绞等"群蛮"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代“讳”之表现形式及其发展概况──郭沫若先生《讳辨》质疑之二李瑾作者曾因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之国别与年代问题,而涉及过"避讳"观念与习俗在先秦早已出现之事的论证。后又在楚国铜器《中子化盘》的断代问题上,集中论证过此盘的年代乃楚成王十七年至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系年》"陈淏"与《吕氏春秋·顺民》"鸮子"的关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陈淏"、"鸮子"两者名号中的"淏"、"鸮"古音相同;(2)文献中有人物名字之后称"子",以表示尊称的用例,如"田和"又可以称为"子禾子"、"和子","陈淏"也有可能称为"鸮(淏)子";(3)"鸮子"的活动年代在公元前411年左右,"陈淏"的活动时间在公元前404年至前397年之间,两者活动时间接近;(4)《吕氏春秋·顺民》中"鸮子"、"和子"都是齐庄子的重要属员;《系年》中"陈淏"与田和一起,与三晋大夫盟会,并受理别国军事求援,地位同"鸮子"一样较为尊崇。由上述关联来看,《系年》"陈淏"即《吕氏春秋·顺民》"鸮子"。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9年12期上登载了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的铜戈一件,此戈形制颇异,其内上有"楚公?秉戈"铭文。高至喜同志根据郭沫若院长对"楚公?钟"的释文,断定"此戈大约也是西周末年时的",并言"这无疑是一件研究楚国早期兵器和文字的一件重要资料。" 于省吾和姚孝遂两先生则根据此戈的形制、铭文等,举出六项理由证明此戈及其上的铭文均是伪作,并说:"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肯定,‘楚公?戈’的铭文是伪造的。从戈本身的形制、银饰来看,器物本身也当是伪制的。"(《文物》1960年第3期)其论证甚为精覈。不过此戈既非"越戈",更非殷戈,亦非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戈。细察此戈的形制,乃系四川所谓"巴蜀"时期的戈。此戈本身当系真品,其内上的铭文或系后来的伪制。  相似文献   

12.
李渊 《史学史研究》2011,(1):119-120
周人称"夏",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康诰》曰:"(周文王)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君奭》盛赞周文王治国有方,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亦谓周代殷乃受天之命:"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①。据现存文献,"周"乃周邦之通称,然而在《周书》中,周人又称作"夏",而且是在殷亡周兴之时。为什么周人在  相似文献   

13.
“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译为"勇"《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勇将即baturuhaha。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勇士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巴图鲁"一词源于蒙语。蒙语与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语属于蒙古语族。满语则属于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因此在语言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元史》中有很多"人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①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在蒙语中大部分作为人名。如《元史》中有《拔都儿》传②、《答失八都鲁》传等等。再有《杭忽思》传…  相似文献   

14.
古文《尚书·咸有一德》"惟尹躬(允)暨(及)汤咸有一德"一句文辞古奥,多处文献备载而无明显异文,当保留了其原始形态。文献中"抚有"、"奄有"及"匍有"等语词乃义近连用,据《叔尸镈》用例的中介,可知此处"咸有"亦属此类,意思是"有"而非"皆有"。与之相关联,"伊尹及汤"句中"及"字是用其"及前人"的动词本义,而非表示并列关系,"咸有一德"乃仅指汤一人而言。如此,整句表述的意思即为"伊尹引导汤,使汤追随自己,由此汤具有一德。"而伊尹之所以具有如此地位,乃在于他是作为上帝的使者。以"惟尹允及汤咸有一德"一句所依赖的"陟降厥士"的意识为中心,《尚书》学构造了充满神性意味的天人观念。  相似文献   

15.
<正>《黄龙传》曰:"毛文龙死,袁崇焕分其兵二万八千为四协,命副将陈继盛,参将刘兴治、毛承祚、徐敷奏主之。"~①按:不确。《毛总戎墓志铭》曰:"乃分为四协,而兴祚(兴治之兄——引者注)当一协,将军子承禄当一协,其二则旗鼓徐敷奏、其副将陈继盛当之。"~②可见,所谓"刘兴治"乃张冠李戴,所谓"毛承祚"系传写讹误。《黄龙传》曰:"龙莅皮岛受事,兴治犹桀骜如故。四年三月复作乱。"~③按:不确。  相似文献   

16.
林杰祥 《文献》2021,(2):24-32
北宋文莹《玉壶野史》载南唐韩熙载事,有"生旦杂处"一语,学者或据此而论定其时已有"生""旦"脚色。今梳理该书历代版本流变,知是书在明初后五卷阙佚,嘉靖年间抄补时已有阙文,作"生杂处",鲍廷博校刊本则去此空格,作"生杂处"。另有清抄本作"生冝杂处",乃抄录之误,周星诒、陆心源等人校订时皆删去。作"生旦杂处"者后出,最早见《四库全书》本,乃将"冝"误作"旦"。参酌《南唐书》《宋史》《续通志》的相关记载,"生"之本意当为"生徒""门生",故此语不可作为南唐时已有生旦脚色之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19,(6)
清华简《系年》中保存了诸多关于两周之际史事的记载,据简文所载,西周灭亡后,"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这为重新认识两周之际的政局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更对考察"西虢东迁"的确切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虢东迁的时间应远早于周平王东迁,虢仲与虢季在西周晚期以来的政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窦群《中牟县经鲁公故庙》云"尝修《名臣略》,系司徒公",储仲君先生据此认为窦群的《史记名臣疏》收唐人事迹,然此"鲁公"当指"鲁恭",为后汉人。杨凭《赠窦牟》云"别玉翻同西国人",李长路谓西国人辨析能力低下,未知西国人乃是一典故,指辨析能力高明。理解古代诗歌,了解古代地理知识及典故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程颐对《春秋》的认识一方面表现为对《春秋》的整体解读,另一方面是其解至桓公九年的《春秋传》。无论哪一方面,其特点是"理"以不同的方式贯穿于《春秋》的方方面面,如伦理纲常、自然现象、书例等;同时,"理"在《春秋》这里也得到落实,实现了全部义理化。在北宋《春秋》学史上有重要之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