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随州义地岗又出土青铜器随州市考古队1993年6月,湖北随州市大堰坡乡张嘴村村民周和平在市东郊义地岗取土时,发现鬲、盘、等重要青铜器,市考古队得知消息后即赴现场勘查,系一春秋墓葬出土.所出土的文物已被市考古队收藏.墓葬位于东城区义地岗南端,东接民宅...  相似文献   

2.
胡毅捷  胡涛  陈虎  陈建立 《南方文物》2022,(5):180-187+163
为揭示随州义地岗墓群春秋中期四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编钟的保存状态,并为后期清理铭文、保护修复提供相关依据,本文对义地岗墓群出土部分编钟的锈蚀产物、金属基体及附带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M169、M190编钟的腐蚀产物以赤铜矿与纯铜为主,M129、M168编钟表面则可见有孔雀石、蓝铜矿等腐蚀产物。合金成分分析表明M190与M129出土编钟以锡青铜为主;M168与M169出土编钟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土壤分析显示墓葬长期处于饱水的还原型环境中,对铜器的腐蚀过程与保存有重要的影响,而环境内Cl-浓度低于6mg/kg,青铜器受有害锈的影响较小。还原型环境出土的铜器需重视对埋藏环境的分析,以监测因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腐蚀产物的变化,尤其是防止有害锈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义地岗墓群是一处包含至少7位曾侯在内的曾国墓群,已发掘墓葬可分为三期五段,主体年代在春秋时期,年代下限可至战国中晚期,墓向多为东西向,并多以南北并排的夫妻合葬墓形式分布。其空间布局分为两部分,即以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曾侯墓区和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墓葬聚集区。曾侯墓区位于岗地中轴线上,从北向南年代渐晚,依次为曾公求→曾侯宝→曾侯得→M4曾侯→曾侯與→M2(曾侯■)→曾侯丙;家族墓葬聚集区分布于曾侯墓区外围,并与年代相同的曾侯墓对应。此外,各曾侯墓区及家族墓葬聚集区之间均以车、马坑和部分空白地带作为分界。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为配合随州城市建设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随州义地岗墓地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墓葬4座,其中M6发现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共计94件(套),在铜鼎、铜簠、铜甗、铜壶、铜斗、铜缶上发现有"曾公子去疾"的铭文,据此判断墓主人为曾公子去疾。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形制以及铜器纹饰、铭文综合判断,M6的年代约在春秋晚期。曾公子去疾墓的发掘为研究汉水流域春秋时期曾国墓地的重要标准性器物群、墓葬年代、文化属性及墓主身份等判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7年6月,为配合随州市城市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义地岗墓群汉东东路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50余座。其中M113和M114为墓地一组低等级贵族夫妻合葬墓,M114墓主私名为“様”,M113为其夫人墓。两墓对研究曾国中小贵族阶层的墓葬制度、宗族世系和墓地年代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探讨曾国和江淮地区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马智忠 《江汉考古》2014,(1):119-121
本文对《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去疾墓发掘简报》中的"御斗"进行补说,认为所谓的"御"应该是"■",读为"沐"。  相似文献   

7.
2000年8月,在西安市西郊硫酸厂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副罕见的鎏金铜带具。带具由17件组成,其中带扣(俗称腰带铲子)1件、铊尾1件、带环4件(即扣眼,其中1枚出土时与带扣穿在一起)、方(钅夸)4件、圆(钅夸)6件、坠饰1件。由于墓室进入,出土时带具堆在一起,带鞓已朽,带具鎏金表面锈蚀严重。后经处理保护,还其本来面目,金光灿灿,耀眼夺目,表面还有精美的浅浮雕图案。精美异常。一、带扣:1件(图1),带扣是与方(钅夸)连在一起的,扣眼呈扁条状,宽度略大  相似文献   

8.
建湖县沿岗地区出土汉墓群建湖县博物馆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草埝口乡,地处县境东北部沿岗地区,西南距县政府所在地35公里。所属利群、冈西、丰宁、永丰四村,沿通榆公路(范公堤)西侧约500米处农田里,自1975年以来,先后发现汉墓、汉墓群出土。县文化局组织...  相似文献   

9.
湖北随州市义地岗东汉墓清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随州市义地岗东汉墓清理报告随州市考古队1994年8月下旬,湖北省随州市义地岗因建设工程发现两座砖室墓,随州市考古队接到报告后,即派员赶赴现场调查,并配合工程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将两座砖室墓(编号为M1、M2)清理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位置及形制墓葬...  相似文献   

10.
1997年6月,均川镇小学利用旧房改建教学楼挖基础时,挖掘出古代钱币窖藏。这批钱币藏于缸内,出土时缸被建筑施工者打破,部分钱币被民工拿走。镇派出所接到报案后,立即赶赴现场,对这批钱币进行了妥善处理与保护,并追回了被哄抢的部分古钱币。随后,镇派出所依法将这批古钱移交给市文物部门。遗憾的是,由于人为的破坏,这批古钱币的准确数量以及盛钱币器皿的形状及大小不得而知。经市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初步清理与鉴定,均川镇出土的这批钱币共有62斤,7300余枚,40多个品种,时代最早的钱币是唐代的“开元通宝”,时代最晚的是北宋的“…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三年四月,随州市城郊公社旭光大队砖瓦厂做砖取土时,发现了古代青铜器。我馆闻讯立即派员前往调查,得知铜器出土地点为一墓葬,墓坑已遭破坏,长、宽大约为3.2×2米,葬式葬具皆不明确。共收集出土文物十六件。简报如下:铜簋2件。器物形制,纹饰、大小完全相同。子母口带盖,盖顶有圈足形捉手,圆鼓腹,腹部铸对称的两兽首形附耳,有珥,圈足下有三个兽面足。器口沿饰窃曲纹,盖顶,器腹则饰瓦纹,圈足间饰垂鳞纹。通高23.5,口径17.5,腹深10.3,壁厚0.3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三年十月,经上级批准,随州市博物馆在擂鼓墩砖瓦厂发掘了一批战国中晚期古墓葬,出土文物达数百件,其中有些文物是极其难得的珍品,有的已在香港举办的《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展览》中展出。现将其中尚未报导的两件文物简介如下:铜戈砖瓦厂M12出土。直援微仰,胡特长,六穿,内上扬,一穿。通长38.2、内长16.4、宽5.7厘米。这种六穿长胡戈,在东周时期的铜戈中罕见,堪称铜戈之王(图一)。铜剑砖瓦厂M6出土。剑身扁平,中  相似文献   

13.
2002月5月,山西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村民反映在石竹林寺旧址上发现佛教造像,忻州市物管理处得悉消息后赶赴现场,清理发掘出佛教遗物4件,分别为两尊胁侍菩萨、一尊弟子及一个佛座,质地俱为汉白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5年10月,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镇毛家冲村农民犁田时发现文物,市考古队获悉后即派员前往调查,现将情况简报如下。一毛家冲位于大洪山北麓,属涢水流域,东北距随州城区36.8公里。文物出土在一呈南北走向的山坡上(图一)。经现场勘察,此处是一座古墓葬,已被人为扰乱,但能分清残存的墓壁和墓底,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残长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五年,随州市均川刘家崖出土了青铜器盖。器盖内壁铸有铭文,现作报道如下。铜器盖二件。器身已失,二件器盖形制大小及花纹相同。盖口为正方形,每边长13.5厘米。盖顶部呈方形,正中央有一钮,钮已残。盖体的四个面各留有乳钉状钮柱,存有铸痕,钮已全部残断。盖体上饰有绳索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0月,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东侧、西大宾馆北侧进行基建清理时,于两眼废井中出土了一批遗物。水井直径约80—100厘米,由于施工时已下挖4-5米,开口地层不详,但井底用砖为平印砖,经鉴定属唐代。井内遗物分布于填土中,亦有唐代风格。现报道如下:一 瓷器白瓷小盒 完整,失盖,子母口。鼓腹,斜壁,微凹底。内施全釉,子母口上未施釉,外壁施半釉。釉色滋润,积釉处闪青,有细小开片,无釉处可见白色化妆土。通高2.4、口径3.2、底径3厘米(图一,1)。黑釉瓷碗 侈口,弧腹,圆唇微尖,圈足,外底微塌。碗内施白釉,口沿一周无釉,近口沿处白釉积釉泛青,釉面有…  相似文献   

17.
1975年1月,四川省大邑县修建机制糖厂,深挖基足时,发现南宋残墓一座,出土三彩陶俑两躯,铜镜一面,该厂当即通知我馆派员前往清理。随着工程的进展,距南宋残墓20余米处出土了一些玉碧底和实心足的唐代瓷器残件。几天后在出土唐瓷残件的附近发现古墓二座,当即进行清理,兹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结构和葬式一号墓为长方形砖室墓,长2.94,宽1.08,高1.21米.方位,北偏东18度,墓室分为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墓道长0.34,前室长1.85,后室长0.75米。墓墙系先用长34,宽17,厚4厘米的青砖砌成五个门洞式的券拱(墓道券拱与前室的第一个券拱相联结,其余券拱与券拱之间,间隔35至50厘米不等),然后在券拱外砌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九八九年二月,南宫市乔村乡李家集村一农民起土时发现唐代墓志一盒,同时还发现,陶质带釉“注子”、陶盘、陶碗等器物六件,现由南宫市文保所收藏。 此墓志为青石质,长38、宽38、厚8.5厘米,志盖为四阿式,顶心高14厘米,阴刻篆书“唐故陇西李公墓志铭”九字,字刻于阴刻方格内,较为整齐。斜刹之上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震四方。四神伴有云气海水纹,个个雄健威武,双目圆睁,作腾云之式盘踞  相似文献   

19.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20.
唐代初期缺铜,铜料尽用以铸钱,除镜子因照面关系,不得已仍用铜質外,其余自六朝以来盛行的铜造象,皆代以泥質。而泥質之细致,花纹之精美,为前此所未有。个人所见唐泥佛象,不下千余品,而以比丘法律、苏常侍、善业泥三种泥象,最为代表作品,兹特彙考如下。一唐比丘法律泥造象唐比丘法律造象,泥色纯青,清代道光末年,即有出上者,曾见叶东卿藏有一品,锦匣上写有题记。1920年左右,又出土一大批,出土地点,在西安城南五十里百塔寺后院废墟中,即唐代至相寺遗址,俗称为多宝佛象。正面为三层佛塔,左右各七佛,背面题记七行,每行七字,共四十八字,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