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2014,(8)
<正>2007年6月,谷城县公安局向文物部门移交了一批春秋铜器,包括鼎、簠、壶各2件,其中鼎内壁铸有铭文。经调查,确认这批铜器出自谷城县城关镇邱家楼春秋早期墓地。现将这批铜器介绍如下。鼎2件。微敛口,平折沿,方唇,立耳,鼓腹内收,圜底近平,三粗蹄足直立。耳壁饰重环纹。许子鼎,腹上部饰双凸目龙纹组合的"8"形窃曲纹,下部饰S形凸目窃曲纹,其间饰凸弦纹一周。内壁铭文残蚀严重,可辨为"许子□  相似文献   

2.
1983、1984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哈尔滨市东南郊的新香坊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6座,出土文物300余件.依据墓葬类型及出土文物,新香坊墓地主体应是金代女真贵族墓葬,其中M4出土的文物,造型精美,做工考究,显示出其墓主人地位的显赫.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秦安县王洼战国墓地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有铜器、陶器等,其中车马器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装饰品、容器等。既是研究战国时期车马器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具有很高鉴赏价值的艺术品。本文从鉴赏的角度,对其中的文物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4.
皮革很容易劣化腐变,因此我国出土皮革文物数量很少。新疆、甘肃等北方地区出土的一些皮革文物,是研究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出土干燥皮革文物发掘前和发掘后的劣变因素,并以新疆五堡墓地出土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作为实例,对出土干燥皮革的保护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在显微镜观察评估病害基础上,对皮革文物采取杀虫、加湿整形等处理。结果表明:干燥皮革劣变的内因主要是皮革本身的组成结构和鞣制方法,外因则主要是皮革出土前所处的土壤埋藏环境和出土后的大气保存环境,保护处理后的皮革恢复形状,可满足展览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出土干燥皮革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M126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分析的10件器物中,有7件为铅锡青铜制成,包括6件容器和1件兵器,有3件锡青铜,全部为容器。这批铜器制作采用块范铸造工艺。祖己爵M126:16为一件商代器物。其他器物分属A类和C类普通铅的范畴。其他族属铭文铜器中,一部分器物使用了与曾国铜器相同或相似的矿料,另一部分器物与曾国铜器使用的矿料不同,体现了西周早中期青铜物料流通信息,部分以器物组的形式流通。  相似文献   

6.
跑马堤墓地是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的一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该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研究从战国到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变迁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本研究对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包括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两类,不同类型功用的器物,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西汉铜器的材质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合金元素总量相对于战国晚期铜器要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上,该批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但其中有3件汉代青铜容器为锻造而成,这三件锻造铜器均为敞口薄壁器物。研究结果可为汉代以后考古学和金属技术史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演进序列的补充完善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八七年一月,湖北省文化厅组织荆沙铁路考古队对工程涉及的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境内的包山墓地进行了发掘。该墓地北距十里铺镇三公里,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十六点五公里。这次共发掘八座墓葬,其中五座楚墓,三座汉墓。包山大冢为其中最大的一座,编号为包山M2,是目前湖北省已发掘的仅次于江陵天星观M1的大型楚墓。该墓保存完好,为一有封土堆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封土堆高出周围地面约5.8米,底  相似文献   

8.
张翔 《文物天地》2023,(9):43-47
湖北出土音乐文物丰富,囊括了先秦乐器“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类的全部种类,各种图像、纹饰、文字资料丰富多彩。包括编钟、编磬在内的庞大的曾侯乙墓乐器群,已然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代表。近年来又发现了大量新的音乐文物,进一步揭示了礼乐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勾画出早期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9.
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至少有63座墓葬发现了漆器或漆器残片,许多漆器的器形、纹样可辨。经过科学发掘和整理,可以确认的器类主要有圆盘、豆、禁、觚(及棒形器)、杯、盾、弓、铜漆木复合壶等。叶家山墓地出土漆器,是近年来西周漆器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研究西周时期漆器的形制、功能、器用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器样品的锈蚀类型和锈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青铜器锈层结构包括两种类型:Ⅰ类锈蚀保留了器物的原始表面,一般包含表层沉积层、非金属层、过渡层及晶间锈蚀。非金属层厚约8~57微米,表面可观察到原金属组织"假晶",主要成分为锡石(SnO_2)及其他铜盐;过渡层α相优先锈蚀,(α+δ)共析体保留下来;Ⅱ类锈蚀呈瘤状,原始表面被严重破坏,可分为两层,表层呈浅绿色,内层呈红褐色或蓝绿相间的层状结构,主要由锡石、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组成,内外层各组分比例有差异。本文还探讨了两种锈层结构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中旬,谷城县石花公社新店管理区民强大队(现改名大峪桥镇新店办事处新店大队)一队社员,在下新店建房取土过程中,发现一批青铜器,计有鼎、壶、簠、缶、盘、勺等十七件,另有陶器二件。经调查,这批器物同出于一个土坑墓中。此处地势较高,周围开阔,汉水支流——北河,由西向东环绕而过,经东约6.5公里的过山,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地(图一)。现将这批器物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考古》2012年第7期刊发了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的发掘资料~([1])。此前,相关的发掘简报及研究文章还在《文物》、《江汉考古》等刊物陆续发表~([2])。通过大规模的发掘和综合研究,可确认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的曾侯家族墓地。这一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无疑对研究西周时期曾国的历史和地理等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意义。该墓地出土了大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M50随葬了两件带有特殊数字铭文的同铭方鼎,整理者命名为  相似文献   

13.
《江汉考古》2021,(4):126-133,80
黄梅刘岳墓地M1出土楚、越式青铜容器具有不同的材质特征。越式青铜容器包括七件越式鼎及盉,采用了高锡的合金配比,锡含量均高于18%。楚式青铜容器组合完整,锡含量在10~17%之间,显著低于越式器物;其中盒形敦及盘、匜为锻制成型,铅含量较低。越式鼎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湖南地区部分东周青铜器较为接近,可能来自长江中游地区。刘岳墓地M1出土楚、越式青铜容器在合金技术上具有清晰差异,而在铅料来源上又具有密切关联,对研究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花厅基地遗址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遗存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因素非常复杂,融合了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南北文化的特点.本文主要利用考古类型学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花厅墓地遗址出土的玉器资料进行粗浅的分析,并讨论花厅墓地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95年5月,谷城县博物馆在县国税局基建工地发掘清理一座宋代砖室墓,出土3件纹饰精美的白釉印花瓷器。一、墓葬形制墓葬位于谷城县西郊一县国税局办公楼基建工地的平地上。墓葬紧靠新修的汉十公路(老河口至谷城段)。方向350°,为竖穴式砖券单室墓。墓室券顶及部分墓壁早年已遭破坏,残存墓壁最高处仅62公分。墓葬平地呈长方形,长210、宽90厘米,墓底距地表深93厘米。墓壁为恻立错缝砌成。墓室南面未砌墓壁,无墓道,墓底用长28、宽15、厚4厘米的素面砖平铺。器物叠放在墓室北边,出士时已破损。未见棺木和尸骨(图一)。二、出土遗物…  相似文献   

16.
随州市擂鼓墩二号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擂鼓墩二号墓在随州市①西郊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之西略偏北约一百米(见插图)。此处原为一小山包,当地群众称为西团坡,意即西边圆凸的土包,曾侯乙墓处为东团坡。从原始的地貌看,两个山包原来差不多高,在两山包之间,隔有一条小沟,因武汉部队空军某部历年在此施工,平整土地,现在二号墓及其四周,已比原来约削去六米多。二号墓建造在红砂岩上,因砂质松散,墓坑四壁不甚规整,为正东西向。发现时残墓口长7.3、宽6.9、距底深约1.4米。墓底  相似文献   

17.
1982年8月,淳化县夕阳公社秋社村社员冯振荣在掘窑洞时发现一批铜、陶器,送了两件铜器给县文化馆。文化馆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发现是一座古墓葬。墓的形制已经破坏,地面和崖壁上留有两道呈南北向的痕迹,经实测均为东西宽3米,南北可见部分长19米,内填五花土,见有少最夯土块。距西痕1米处,另有一五花土痕迹,与上述两遗迹方向一致,宽2.7米,可见部分长15米,距崖上地表7米。据冯振荣谈,十多年前掘庄基时,曾发现铜鼎、铜戈、人骨架和马的骨骼。新发现有铜壶、铜镜,还有陶器等文物,现介绍如下。铜镜:径7.7、厚0.2厘米,桥形钮,圆钮座,宽素沿。镜面较平,重0.1公斤。边沿与钮之间用两道弦纹隔成三圈花纹,由爬伏状动物组成,动物均为自右向左逆时针旋  相似文献   

18.
1996年10月,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东侧、西大宾馆北侧进行基建清理时,于两眼废井中出土了一批遗物。水井直径约80—100厘米,由于施工时已下挖4-5米,开口地层不详,但井底用砖为平印砖,经鉴定属唐代。井内遗物分布于填土中,亦有唐代风格。现报道如下:一 瓷器白瓷小盒 完整,失盖,子母口。鼓腹,斜壁,微凹底。内施全釉,子母口上未施釉,外壁施半釉。釉色滋润,积釉处闪青,有细小开片,无釉处可见白色化妆土。通高2.4、口径3.2、底径3厘米(图一,1)。黑釉瓷碗 侈口,弧腹,圆唇微尖,圈足,外底微塌。碗内施白釉,口沿一周无釉,近口沿处白釉积釉泛青,釉面有…  相似文献   

19.
景宏伟 《文博》2003,(4):30-37
凤翔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历史悠久,人文荟翠。秦国自德公元年(公元前66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史称“雍”。秦人在雍城的290余年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确立了雍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地位,所以雍城在先秦史研究和先秦考古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临海博物馆征集到一只西晋初年的青瓷“魂瓶”,出土于涌泉区红光镇下百岩村.这只魂瓶仅余顶部,残高18厘米.釉色淡青,色泽均匀.用堆塑手法塑成上中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