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诸侯王死后使用玉衣敛葬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反映出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综合考察,西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衣具有继承和发展特点,并日趋完善.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敛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姓诸侯王及谋反的同姓王一般不用玉衣敛葬,而使用者的分级制度也在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与敛葬玉衣相配套,西汉诸侯王墓还使用其他一些敛葬用玉,但基本是以玉衣为主,其他为辅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明代周懿王墓位于郑州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组成。周懿王墓和部分祔葬墓出土少量木质棺椁残片,我们从M70(周懿王及王妃王氏合葬墓)取到2件棺木和1件椁木,从M102(周懿王夫人王氏墓)、M104、M105和M115各取到1件棺木残片样品,共7件木材样品,目的是通过木材鉴定和对其有机成分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明代高等级葬具在用材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秦墓中的直肢葬及相关问题滕铭予1982—1983年,由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发掘了甘肃省甘谷毛家坪遗址①,发现了两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其中引人注目的发现是32座秦墓。这批墓葬的年代从西周中期到战国早期,随葬器物的发展变化一脉相承,其...  相似文献   

4.
陈洪等 《文博》2014,(1):33-37
分析马家窑、齐家、辛店、寺洼文化与秦人屈肢葬在时间、谱系上的承继关系,认为辛店、寺洼文化屈肢葬的共同源头应是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期的屈肢葬。早期秦文化在葬式、出土陶器等方面兼具辛店、寺洼文化要素,从考古学角度以及当时的地理交通条件看,辛店、寺洼文化的屈肢葬都可能是秦人屈肢葬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常经宇 《文博》2020,(5):53-60
居室葬是指人类主动将死者处理在居住址室内的非奠基性质的埋葬形式。作为不同于传统埋葬形式的特殊案例,芦山峁遗址居室葬可能与辽西和坝上地区的居室葬存在源流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似的生业环境与稳定的文化交流网中。将死者埋葬于房址中并继续居住,可能体现了生者的亲情观念以及期盼佑护的功利思想。  相似文献   

6.
2010年四川汉源县麦坪遗址发现了一座瓮棺葬(M1),其年代应为西汉时期,属于中原文化(关中及河南地区)系统的瓮棺葬,是中原文化南下的产物,对于"西南丝绸之路"线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已发现了50多辆随葬车.本文着重讨论这些车的性质问题和社会意义,认为其制造技术是非常先进的,这批车大部分为战车,反映了当时的车马使用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考古工作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及其周围地区发现和发掘虢国车马坑40余座,并对其中9座成功地实施了剔剥和清理,将其中50余辆车发掘出来。毋庸置疑,尽管目前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车马坑发现和发掘数量至少在100余座,但西剧春秋之际的车马坑并不多见。因此,虢国车马坑的发现和发掘弥足珍贵,它为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车马制度、马车形制以及车马葬制等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依据上述发掘资料,就有关虢国车的形制结构、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1.
辒辌车刍议——兼论秦陵二号铜车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就辒(车京)车的称谓用途和发展演变及其与秦陵二号车的关系作点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龙谷日的石棺葬及其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龙县位于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区雅砻江畔,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农业县。1985年5月笔者到新龙县进行民族考古实地调查时,在该县西北部的谷日乡政府附近发现了一批已遭破坏的石棺墓。由于水土流失和农田基本建设的缘故,多数墓顶的石板已露出地面,墓内骨架和随葬品的保存情况也不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存在毁尸葬、毁器葬与焚物葬三种葬俗葬仪,它们表现为在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文化内涵上的复杂性与神秘性.这些葬俗具有世界性,表现了古代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信仰.  相似文献   

14.
张俭 《南方文物》2020,(1):193-196,35
广西邕宁县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肢解葬,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较为集中的独特埋葬方式。本文就学术界有关顶蛳山遗址肢解葬的不同认识、肢解工具等问题,进行适当地分析与评论,进而明确指出顶蛳山遗址的肢解葬是出现于第三期的突发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本根据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王煜 《巴蜀史志》2009,(4):41-43
古代西北地区氐羌系族群的南迁,对川西高原山地乃至云贵高原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对比相关的文献.氐羌系族群明确地大规模南迁的时间在西汉以后、汉晋之间。西汉以来川滇西部石棺葬文化的消失正是这次南下的结果,石棺葬民族的族属并非氐羌.虽然它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但族属和族源应该是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根据成都平原等地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8.
张传勇 《民俗研究》2009,(1):110-122
清代江南地区盛行停棺不葬习俗,浮厝棺枢存在浅土厝与砖厝等型式。由于江南地区同时存在浅葬与浮葬的习俗,使得浮厝之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似葬非葬的属性,与墓葬难以区分。浅土厝尤为明显。在清代司法实践中,甚至将其作为墓葬对待。砖厝因与传统上“覆土为坟”的观念相悖,在正统观念中是作为浮厝存在的。不过,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作为一种葬式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分布的地域较广。本文据文献记载的资料和考古发现的实物,对贵州地区悬棺葬的分布地域、使用民族及丧葬习俗的演变,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丧葬是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也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件大事。门巴人除信仰藏传佛教(红教)外,还浓厚地崇拜原始笨教,他们囿于灵魂不死的观念,祈望亡故的亲属在极乐世界里得到幸福,并尽快转世投生。因此,他们格外重视为死者安葬,借以安慰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情念之情。墨脱地区门巴族的复合葬,即对一具尸体先进行土葬,后火葬,最后水葬等程式的一种葬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