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州枣树林墓地三组曾侯墓出土青铜器年代相续,背景明确,其中有铭青铜容器来自曾、楚、唐等国,多具有高锡、低铅的合金配比,反映锡物料的充裕。来自南岭山地的锡料大量输入江汉平原,推动南土各国高锡青铜容器的短暂流行。M191楚王媵渔芈簠泥芯中掺入较多植物质材料,明显受到江淮地区制范技术的影响。部分青铜容器具有淮夷文化因素,并利用皖江地区铅料。上述特征反映了春秋中期江汉地区各国铸铜技术与资源对内互通、对外交流的新格局,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风格演变,认识楚文化对汉淮诸国文化的继承与整合。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代初,盘龙城遗址就常有商代青铜器面世[1],由此很开了江汉地区青铜文化考古的帷幕;七十年代木鲁台山遗址范围内两用古墓群的清理[2],不仅使之高潮再起,还填补了本地区这一历史阶段物质文化的重要缺环。40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黄肢不仅是江汉地区最早发现青铜文化的地区,也是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这里仍屡有两周青铜器出土,与以前零星出土的情况一样,它们皆分布在低水中淤的干支流两岸,并都出在同期遗址之中或附近,使其归属关系较为明确。器物反映的时间跨度从商代早期延至两周中期。兹选4件介绍一f次:铜爵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出土墓葬青铜器铸造地,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湖北襄樊的余岗、沈岗、团山、陈坡四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泥芯、陶片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山西侯马、武汉盘龙城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显示,襄樊地区泥芯与当地墓土、陶片在常量元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与黄河流域的侯马和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有明显区别,说明襄樊地区这部分铜器应为本地铸造,暗示江汉流域存在自己特有文化。本项研究工作首次尝试利用同墓葬陶器化学成分探索青铜器铸造地,是泥芯研究青铜器铸造地的重要补充,泥芯和陶器相互配合,为青铜器铸造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出土墓葬青铜器铸造地,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湖北襄樊的余岗、沈岗、团山、陈坡四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泥芯、陶片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山西侯马、武汉盘龙城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显示,襄樊地区泥芯与当地墓土、陶片在常量元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与黄河流域的侯马和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有明显区别,说明襄樊地区这部分铜器应为本地铸造,暗示江汉流域存在自己特有文化。本项研究工作首次尝试利用同墓葬陶器化学成分探索青铜器铸造地,是泥芯研究青铜器铸造地的重要补充,泥芯和陶器相互配合,为青铜器铸造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晚商时期,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存在一群具有地区特色的青铜器。对这批铜器年代与族属的认识,核心问题在于山西保德林遮峪所出青铜器的年代。林遮峪墓葬出土的可确定年代的铜器大都属于殷墟时期,下限并未进入西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所见的晚商时期铜器群应归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它们与李家崖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江淮地区处于南方与北方之间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在春秋时期其文化处于南北交融的状态下,产生出灿烂多彩的文化面貌,多文化类型在这一地区交汇融合,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地区出土青铜器的分析,来阐述这一文化交流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阎家沟墓地处于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的边界地带,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为探究晚商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陕北地区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首次对阎家沟墓葬出土的十二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十二件青铜器中有五件为红铜材质、四件为铅砷青铜材质、两件为砷青铜材质及一件铅青铜材质,十二件青铜器均为铸造,部分青铜器铸造后经过了热处理。结合文献分析,阎家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无锡高铅高砷"材质不同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和北方地区青铜器。其自身的重食传统比陕北地区其他李家崖文化遗址更为突出,表明阎家沟地区在某些方面其自身文化传统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现象具有特异性,其本质上仍是属于李家崖文化遗址中的一员。分析结果可为研究商晚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地区先秦青铜文化简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铜陵,地处皖南西北部,与江淮地区隔江为邻,先秦时期曾为淮夷和百越人活动地区,依照习惯说法,归属吴越文化范围(图一).铜陵地区迄今已陆续出土上百件先秦青铜器,不仅铸造精美,且品种繁多,文化内涵丰富.近些年来,境内又先后发现古代铜矿采冶遗址数十处,并出土了大量的矿冶生产工具.其中部份遗址的年代,上限可到西周时期,充分反映了铜陵悠久的矿冶历史和它在我国南方青铜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就铜陵地区先秦青铜文化谈一点认识,以期有助于南方青铜文化和皖南古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孙卓 《江汉考古》2023,(6):67-77
通过梳理盘龙城及周邻南方地区发现的中商时期遗存,以盘龙城的废弃为标志,中商时期南方地区文化格局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偏早以盘龙城为中心,南方地区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强势影响,中原商王朝对南方地区青铜器等礼仪用器及相关活动可能有着直接控制。而晚于盘龙城,以庙台子、台家寺为代表,南方地区青铜器的生产和使用日益扩散、大型城市聚落消失,南方地区的上层贵族开始出现独立化趋势。中商时期南方地区文化格局转变背后,反映了这一时期商王朝对外经略方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遗存和相关冶铸遗迹的搜集、整理、分析,探讨了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铸铜业的发展阶段、规模和特点。研究发现,峡江地区的青铜器遗存可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即夏商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前一阶段遗址数量和出土青铜器数量都较少,后一阶段则明显增加。与青铜器伴出的还有为数不少的石范、陶范、铜矿石、铜渣、烧土面等冶铸遗迹,说明该地区存在早期的青铜冶铸业。若将该地区以巫山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出土的青铜器年代上限普遍早于西区,遗址和青铜器数量,也都远多于西区,这说明东、西两区铸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大概与两区铜矿资源的分布和储量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洪山、汉水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探讨了商时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历程。其中在江汉地区东部,中原文化的影响从二里冈下层一期开始,二里冈下层二期至二里冈上层一期达到顶峰;而至洹北花园庄阶段,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步弱化,并于殷墟一、二期向北消退。在江汉地区西部,中原文化的影响大致始于同一阶段,并持续到二里冈上层一、二期;但至殷墟一期前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逐步消失。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两区域相异的文化发展格局,以及背后可能暗含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2.
夏商时期安徽江淮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江淮地区系指南到长江,北到淮河之间的区域.这一地区大部分是低矮丘陵和平原地带,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也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近年来.江淮地区夏商考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已经发现的材料,证明江淮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渗透.有人曾指出这一地区“位于我国南北、东西考古学文化的交汇点”,正说明其所处地位的独特性.本文根据现有的材料,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淮地区相当于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些我个人的看法,敬求教正.  相似文献   

13.
黄陂鲁台山西周文化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省鄂东地区发现许多西周遗址,主要分布在汉水、涢水和滠水流域.近年在滠水流域的黄陂鲁台山西周遗址和墓地中,清理了一个灰坑和五座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和陶器,这对研究江汉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及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过去,史学界曾对西周政治势力是否来到江汉有过疑惑,现在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长江中游地区已普遍发现,其文化面貌也有了一个简单的轮廓,这样,疑惑也迎刃而解.本文拟就这处文化遗存作一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豆海锋 《江汉考古》2012,(3):69-80,68
本文以安徽沿江平原地区的商时期遗存为考察对象,将该地区商时期遗存划分为两种,其中沿江西段为"薛家岗遗存",东段地区为商文化"大城墩类型"。通过与周边地区比较,对两类遗存的年代、性质及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为了揭示沿江平原地区商文化的来源,本文将该地区所见商时期遗存与周边的江淮西部、宁镇及江汉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得出了商文化南下对安徽沿江平原的东、西两段地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应与商王朝对铜矿资源追求及南下路线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湖北北部的襄樊地区是古代南北文化交汇地带,商周时期这里又是是原势力南下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中原经南阳盆地东沿随枣走廊、南顺江汉河谷地带均可进入长江中游一带。西周时期淮河上游常为淮夷势力所侵扰,这一通道就显得更加重要,正因如此,周人对这一地区的经营一直是不遗余力,但从史料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看,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相当复杂,而这种复杂性势必会在物质文化上有所反映。过去这里山土的多批青铜器,特点与姬周风格大体相同,论者因之得出二者文化面貌一致的结论,但由于没有反映文化基本特性的遗址材料作依据,这一认识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6.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4,(3):152-154
<正>玫茵堂收藏的青铜器是古代中国青铜器中重要的部分,这不仅是因为这个收藏的青铜器品种全、数量多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因其多件和多组青铜器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例如,玫茵堂收藏中有中国青铜时代最早阶段——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两件爵、一件角和一面绿松石牌饰1,这是中国海外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类别最多的收藏之一。我们可以将这几件青铜器,放在近年来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背景中,进一  相似文献   

17.
1983、1985年,临海上山冯村先后两次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包括兵器、农具、青铜块等。这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台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弭辉 《文物天地》2023,(8):14-21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境内分布着一种典型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文化遗存。宁夏博物馆藏“北方系青铜器”主要是在宁夏北部地区、宁夏中部地区发现、发掘和清理的青铜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其文化内涵既展示出了“北方系青铜器”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一定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成分进行比较,发现西汉中晚期各地青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基本趋同。且根据含砷等微量元素这一显著特征,认为与广西合浦出土同时期青铜器矿料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测试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其矿料应该来自同一个地方。分别与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战国至西汉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比对,发现与广东、贵州、云南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同属一个大的成矿区,与河南、陕西等地明显区别。验证了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认为岭南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产自本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江汉平原出土大量商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二里冈时期的青铜器集中出自盘龙城及其附近,指示出商人兴建盘龙城的目的应是控制长江沿岸地区而非占据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出土的殷墟时期的青铜器表明商文化对这一地区仍有影响,这些铜器大致呈线性分布,与二里冈文化南下的路线一致。长江以南的一些文化因素也于此时进入江汉平原的南部。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式青铜器可能由中原经江汉平原传入,但大量以动物造型的铜器为主的地方型铜器可能产于当地,它们代表了湘江流域的一支地方性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