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磬军 《文物春秋》2007,6(4):46-47
作者通过对燕下都瓦当上的山形饕餮纹反复揣摩,并与一些商周青铜器纹饰比照分析,认为此纹饰是由双龙饕餮纹演化而成的,这也符合燕下都考古材料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商周青铜器中兽面纹(旧称饕餮纹)极为流行是众所周知的。其结构组织形式也是极其繁多的,它在青铜器中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商晚期特别是西周初期在青铜器鼎、(白厶几又)、甗等器口沿或颈、腰部常常见到由三组兽面额顶旁有“羽状”排列组成的纹样带(图一)。颇具独特风格。这种纹样组成的兽面常常被称作“列旗”饕餮纹。  相似文献   

3.
以饕餮纹为突出代表的神秘青铜器动物纹饰是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纹,体现了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扮演着政治、宗教、艺术等各方面的特殊职能,取得了后代无法企及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蓝田县城关镇东关村农民郑新强,在取城墙土时发现青铜簋一件,当即送交县文管会收藏。这件青铜簋,通高24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10.5厘米,圈足高9厘米,重1.7公斤。兽首耳,耳下有长方珥,颈腹外部饰饕餮纹,圈足饰夔龙纹。器物完整,纹饰精美,式样庄重古朴。此簋之纹饰、体形,与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收藏的两件西周早期青铜簋基本相同(《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第十九、二十页)。宝鸡出土的这两件器物,一件腹颈高圈足均为饕餮纹,一件腹胫与圈足全为夔龙纹,而这两件青铜簋颈腹外部为饕餮纹,  相似文献   

5.
本对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冠式进行了深入的复原研究,认为可称为“天眼冠”或“天目冠”,立人冠的冠式当有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古风。同时还对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青 《中原文物》2002,(1):24-27
本文对新砦遗址出土的残器盖纹饰的复原,其结果与台北故宫所藏鹰纹圭上的高羽冠神像非常相似。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探讨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乃至商周青铜器较常见的“高羽冠饕餮纹” 的渊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1985年,江苏淮阴市博物馆征集到商代铜鼎1件。据发现者说,铜鼎出土于沭阳县万匹村,同时出土铜鼎一大一小,小的一件已损坏丢弃。经调查,万匹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遗存丰富,曾发现一些商周墓葬。此鼎可能是墓葬遗物。鼎口微敛,方直耳立于沿上,弧腹,圜底,三柱状实心足,下端稍小。腹上部呈带状凸起,上饰简化的饕餮纹三组,细窄鼻梁,圆眼突出。通高24.5、口径18、足高10  相似文献   

8.
新石器时代几何形图案艺术构成中,直线、波折状线以及圆形、十字形图案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菱形图案(或菱形的四边线条四弧状)同样也较引人注目,这种图案以单独形式或与其它图案的组合形式出现于东方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在商周的青铜器纹饰中,以菱形(或称方雷纹)作为点缀装饰的形式与其它图案形式一样,为造型多样、神秘深途的商周青铜器图案造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即以菱形图案的存在形式及说明的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菱形图案的存在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1.与八角星纹组合八角星纹图案目前主要发现…  相似文献   

9.
商和西周的青铜器被奴隶主贵族们所独用,鼎是当时社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的典型重器。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不少商周时代的青铜鼎,现介绍于下: 1、饕餮纹鼎:二里岗期,河南省辉县出土。鼎高18.4、口径14.9厘米。方唇,折沿,立耳,深腹。颈下饰饕餮纹和联珠纹,空锥足(封二:1;图一:1,图二:1)。 2、水波纹鼎:商代,河南省辉县出土。鼎高38.2、口径33.5厘米。颈饰一周水波纹,鼓腹,空锥足,型制特殊(封二:2,图二:2)。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在中国古代,鸟类图案是各种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商周及其之前,各种高档次的礼仪仪式活动的用具上,如青铜礼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等,鸟类图案装饰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并且胜过龙类图案的地位。反映鸟类图案的作品,起源很早。在中国对后世的艺术作品产生重要而广泛影响的鸟纹作品,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图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8,(6)
通过对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3组共10件青铜礼器,从形制、大小、图案、纹饰、铸造、打磨等多方面,进行观察与比较,结合两类器物的时代不同等方面,推测为铸造一般甚至草率的商周之际或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很可能是宝鸡当地工匠仿制自铸造上乘的殷墟中晚期的青铜礼器。  相似文献   

12.
凡是观察、欣赏过庄严浑厚、典雅古朴的青铜器的人,大概都会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一种奇傀难解的神怪动物纹样,亦即通常所谓的“饕餮纹”,时而有头无身,时而一首两身雕铸于青铜礼器之上,形成商周青铜文化中传统的格局。(图一)“古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周王朝,在青铜“重器”上雕铸的这种神怪动物纹样,究竟是何种动物形象,它基于什么样的宗教观念,源于何种历史原因,我们通过对它的考察,能否窥探出已经消逝了的某些社会历史原貌?本文对此愿作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梁彦民 《文博》2002,(2):17-21
本文所谈的“直棱纹”,是指装饰在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几何形图案,这种图案具备以下三种特征:一是竖条的,不论是宽条纹还是细条纹;二是成组的,即这些竖条成组排列;三是线条有明显的两端,即是一种线段。这种纹饰在商末至西周的青铜器上装饰比较普遍,但由于图案单调、变化规律不明显而为人所忽视,研究上几乎是空白。关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饕餮纹是存在于上古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视觉符号,现代人对它产生了“狞厉”的视觉譬孝,这种视觉感受不能作为解释饕餮纹文化涵义的依据。研究饕餮纹首先应避免由视觉反映而产生的心理因素的干扰,提倡以文献考据与实物考据两者互为印证的研究方法,客观的认知饕餮纹在当时社会、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几何形印纹陶是我国南方地区古代物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中原地区的商周遗址中,也伴出一些拍印有各种几何形或其它图案的陶器。对中原商周文化中这种印纹陶早年就曾引起同志们的注意,并对其胎质、造型、特点及其与南方印纹陶的关系诸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随着印纹陶资料的日趋丰富,有的同志在过去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山西晋东南地区不断出土商周青铜器。长治市博物馆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认真坚持了零散文物的拣选与征集工作,使不少即将当作废铜处理的珍贵铜器得以保存下来。现将我馆1973年以来拣选、征集的部分商代铜器报道如下。一饕餮纹鼎通高28、口径17、耳高4、腹深15厘米。敞口,折沿,两耳直立口沿,圆腹,锥形足空心到底。颈部饰弦纹二道。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的饕餮与人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刚 《东南文化》2002,(7):50-60
饕餮纹是人牲祭典的象征,饕餮纹的兴衰,同人牲的产生与衰亡这一深刻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的壁画目前发现的时间最早的是距今4000年的属于新石器晚期齐家文化的房屋墙壁上的几何纹壁画残迹。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到商周时代,壁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殷墟的发掘中,就发现有的基址上面留下的白灰面墙皮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圆点的图案,互相对称,可能就是当时墙壁上的壁画。从而证明了商周时代“宫墙文画”  相似文献   

19.
饕餮纹多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饕餮纹多变性的根源在于组成它的各器官的多变性。饕餮纹各器官的变形模式可总结为:不同形象同类器官间的置换,器官数量、位置、性质的变化,器官独立成纹以及器官兽化。这些变化模式突出表现了饕餮纹各器官的独立性和自由性。究其实质,独立性和自由性的根源在于这些器官来自不同的动物原型,通过分解—重组的模式将不同动物的器官集合于饕餮纹之上。而这些动物通常是与祭祀相关的牺牲和巫觋助手,它们具有人神媒介的特性,因而满足了青铜器纹饰用于沟通人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青铜器饕餮纹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样,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近百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与结论甚众。这些论述在一定意义上都有着其自圆其说的合理性,但从整体上考察却都不完善,或是臆断的因素较多,值得我们加以深入研究,以期得出更为合理而全面的结论。本文从名实、源流、型式及内涵等几个层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分析,并试图对其学术价值进行一种历史地评判,以期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