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2年1月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民国时期。其行政区划前期(tL京政府时期,1927年前)是省、道、县三级制,中后期(南京政府时期,1927年后)是省、县二级制。  相似文献   

2.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又一个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南京建立,它以“中华民国”的名义统治中国二十多年。学术界对其省县间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称专员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问题的探索鲜见史坛。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正于史学界同行。一国民党南京政府为加强自己的反动统治而创设了专员制度。该制自1927年底在少数地区自发施行到1948年5月废除为止,历时21年。其演变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一)自发施行阶段。从南京政府成立到1930年初,部分边远省区曾自发地设置省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改此前地方行政管理三级制发展的趋势,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而自1931年开始而后逐步确立并推及全国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遂又使省县两级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迄今有关民国地方政制的研究中,对行政督察专员制研究甚为薄弱。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行政督察专员制创设的缘由,探讨了行政督察专员制酝酿试办之初创时期、分途并立之正式实施时期和统一体制及划一实施之定型时期诸阶段的历史概貌与演变轨迹,论述了行政督察专员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闽浙皖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非常重要的一块根据地,它创建于1927年,经历了一个由弋阳、横峰两县到信江流域,再由信江流域到赣东北,最后到闽浙皖赣四省边的发展过程。“根据地苏区时期先后由赣东北、闽北、(开)化婺(源)德(兴)、信(江)抚(河)、皖赣、皖南等大小六块苏区组成,纵横约50个县,人口数百万,建立过58个中共县级组织和32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党的组织遍布闽浙皖赣边区80多个县,游击区人口近千万”①。根据地的斗争长达十年: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的前期斗争阶段,根据地以磨盘山为中心,同时形成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但是与赣北的小块根据地、浙南、浙西及皖南的革命斗争尚未形成统一领导;1930年7月至1933年10月。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创建了人民军队。而我人民军队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称谓。大体说来,从1927年到1937年称为红军;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战时期称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称新四军),1945年后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名称改为人民解放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县官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县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起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期,形成于诸侯争雄的战国时代,立制于首次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两千多年来,尽管朝代更迭,社会制度变迁,地方行政管理,无论是实行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还是省、道、府、县四级制,县作为基层政权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县的出现,于是就产生了县官和相应的县官制度。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县衙建筑群,国内唯一的县衙博物馆。笔者从事县衙研究,试就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县官制度作以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新县制实施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9月19日,国民党行政院公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称之为新县制。其理论上的来源,是孙中山《建国大纲》中“县为自治单位”的学说。其实施的目的,是“要把地方自治制度在抗战中完成”。1927——1932这短短的五年间,国民党中央颁布有“40余种,条文957条”的自治法规及附属条款,但用于制订新县制的功夫,以前却不曾见。1938年4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上作了《改进党务与调整党政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西夏地方行政建置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景宗元昊统治时期为代表,实行监军司一州(城)二级制,主要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监军司、州(府)、堡(镇)寨等。后期以仁宗统治时期为代表,实行经略司(路)—监军司—地边城司三级制,主要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经略司、府、军、郡、县、监军司、城、寨、堡等。另外,在农业地区还并行有负责赋税的转运司(路)—郡县二级制。西夏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效仿宋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二是以军统政,军事主导的色彩浓厚;三是因地制宜,在政区级别上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9.
《文物》1973,(1)
涪陵县白涛区永胜公社新民大队第二生产队,1967年在小田溪之西取土制砖及挖地时,曾先后发现一些铜器及陶器,1972年4月,又发现了铜剑等,10月又发现了铜罍、铜编钟、铜钲,兽头饰件等。涪陵县文化馆挑选其中部份器物拍了照片,分别寄往四川省博物馆和重庆市博物馆。省博物馆看到照片后,认为系春秋战国时期文物,是重要的发现。1972年10月底,省、渝二馆同志去涪陵,会同涪陵地区和涪陵县有关同志前往白涛区永胜公社察看了出土文物的现场后,决定由省、渝二馆及涪陵县文化馆派人组织成工作组进行清理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武昌老城 武汉三镇,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东汉末年,吴主孙权在今天的武昌蛇山(当时称江夏山)建城,名夏口,归属江夏郡,下辖涂口(今金口).隋文帝时,江夏郡改名为鄂州,属下的汝南县(今金口)则改名江夏县.清康熙时设武昌府,下辖江夏、武昌、咸宁、蒲圻、崇阳、兴国、大冶等十个县(其中江夏县下辖金口、纸坊、青山矶等五个镇).民国元年(1912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相邻的"武昌县".民国2年(1913年),东边的古武昌县改名寿昌县,第二年更名为鄂城县;西边的武昌县于1926年12月归定为省辖武昌市,1927年与省辖汉口市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直辖市--武汉市.  相似文献   

11.
吴培根 《炎黄春秋》2004,(10):45-46
郭述申(1904—1994),湖北孝感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第一任中共鄂豫皖边特区书记,领导过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和红二十五军。抗战时期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和新四军第五支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辽北和吉江等省的工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东北  相似文献   

12.
20 0 3年 2月 2 0日 ,陕西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各市、县 (市、区 )主管地方志的市、县 (区 )长及省各专业志承编单位的主管领导共 3 0 0人参加了会议。陕西省省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贾治邦向大会发了贺信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陈德铭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周伯光代表省地方志编委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全面总结了陕西省社会主义时期第一届新编地方志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安排和部署了续修志工作任务。陈德铭副…  相似文献   

13.
韩卓 《黑龙江史志》2013,(18):22-23
<正>三、伪满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按照日本侵略者进行严密统治的需要,逐步把省划小。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时,仍按原行政建制分为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4省,于3月底公布《兴安省官制》,把兴安省分为东、南、北3个分省。同年底和翌年初,按伪民政部令,将黑龙江省的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划归兴安北省,将雅鲁、布西、索伦3县(局)划归兴安东省。1933年7月,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历史政治地理角度考察了大革命时期陕西五一县置废的时间、过程和影响因素。1927年5月1日,渭南县渭北地区新设五一县,治所在故市镇,12月5日被裁撤。从长时段来看,元代将下邽县并入渭南县使得渭南县囊括渭北,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渭北地区问题不断,日渐"脱离"。故市县佐的设置及各种地方社会因素最终诱发了新县的产生,但中共积极的组织和对群众运动的充分发动起到了关键作用。五一县是大革命时期陕西乃至全国政局动荡影响地方行政区划的一个缩影,也因陕西乃至全国政治形势的转变而被裁撤。  相似文献   

15.
正萧赤(1911—2006),男,江西省泰和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央调查部管理局局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副部长级离休干部。人称赤色"小老虎"的萧赤是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是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20,(4)
正定价:1845.00元(全套)出版时间:2020年1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17-1927)》第1一6卷、《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7)》第7-17卷、《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3)》第18-21卷,是《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的中译本,根据俄文版翻译,全21卷。这套丛书是反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大型文献资料丛书,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元朝时期,将自己统治的区域划为12个省,即中书省、岭北省、辽阳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江浙省、江西省、湖广省、四川省、云南省和宣政院辖地。关于“宣政院辖地”名称的由来,史书有清楚的记载。其大体过程是:公元126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自蒙古上都迁都金中都(今北京)后,在朝廷内设总制院,掌管全国的怫教事务和吐善的行政事务,并授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管总制院院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称帝,是为元世祖。不久,忽必烈即封八思巴为帝师。由于唐朝时期一向是在宣政殿接待吐善使节,故元朝于1288年将总制院改名…  相似文献   

18.
<正>1913年(中华民国2年),取消府制,宾州府改称宾县行政公署。县辖机构仍旧为区,只是由20个区剩下8个区。1932年(伪大同元年)日本人操纵下的伪宾县公署成立,自此,宾县的经济转入萧条时期,笔者经多年的考查,现将"沦陷"前民国宾县经济较为繁  相似文献   

19.
1912年至1928年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是省、道、县三级。本文试对北洋政府时期吉林省行政区划即道级政区和县级政区的变迁及其原因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按照《云南全省暂行县地方自治章程》之规定,县议事会有监督县知事行政、审核县预决算、决议县单行规则及其他县自治事项等权力,但实践中则是传统的县政结构使这些制度设计均落了空。其原因除了学界经常强调的官治与自治之冲突外,还因团体自治与社会自治两种自治观的并存与冲突,此两种自治观的冲突与消解现象非联省自治时期的云南所独有,它贯穿着自清末至实施新县制之前的中国县地方自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